2018年5月5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调研大运河森林公园。
2019年9月18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调研北运河通航。
近年来,北京市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支点,将首善标准贯穿于建设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协同运河的各方面,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注重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作用。北京市在规划中提出,要在白浮泉、颐和园、万寿寺、什刹海-玉河、通惠河沿线、通州古城、城市副中心等大运河文化资源密集区,整体保护恢复遗址遗迹,增加标志性文化节点,打造7个运河文化展示区,加快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进一步彰显大运河文化。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首都博物馆东馆、图书馆、剧院三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北京大运河沿线标志性建筑,集中展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成果。
二是注重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首善标准,主动作为,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扎实起步、率见成效。北京市率先推动北运河通州段游船通航,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总协调人的工作专班,制定了《北运河(通州段)全线游船通航工作方案》,2019年10月3日,北运河北关闸至甘棠闸段11.4公里正式通航,其余29公里将于2021年6月前实现通航,为北运河全域游船通航奠定了良好基础。2018年6-11月,北京市牵头开展大运河文化活动,联合大运河沿线7省市举办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和“千年韵•万象河”大运河文化之旅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此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也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了沿线环境品质,扩展了市民休闲空间,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注重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创新引领作用。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工作,创新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提升文化功能,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北京市探索生态系统与文化遗产互促保护模式,以路县故城遗址为主体,规划建设了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打造以持续考古为特色、学者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历史文化场所,既对遗址实施更为有效的整体保护,又为公众提供具有文化主题、生态良好的特色景观空间。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意见》,推动达到一定规模和建筑标准的老旧厂房资源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以通惠河边的郎园Vintage为例,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十余座砖墙老厂房进行改造,打造了集购物、餐饮、秀场、办公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已有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注重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传播交流作用。北京市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历史文化精髓,创造精品力作。2019年,以大运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由知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撰写的小说《隔河千里,秦川知夏》已售出40万册;推动出版《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志》《大运河文化辞典•北京卷》《大运河文化纵览》等一批文化典籍,策划舞台剧《花雅运河》、话剧《运河1935》、电视剧《隔河千里,秦川知夏》、广播剧《运河组曲》等一批文艺创作,进一步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