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访谈

山东省济宁市谱写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19-12-31 14:02:4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裴希婷

济宁,  大运河纵贯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鱼台、微山等  6  个县区,全长约  230  公里,流域面积占济宁市国土面积的  70%  以上,遗留不同历史时期的运道总长度  587  公里,申遗保护规划  293  公里。元、明、清均在济宁设督理运河河务的高官和最高漕河管理机构  “  运河总督河院署  ”  ,有  “  七十二衙门  ”  之称和  “  运河之都  ”  的美誉。

 

京杭运河剖面图


大运河济宁段遗产点段包括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十里闸、邢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遗址、运河砖砌河堤、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会通河南旺枢纽段、会通河利建闸、会通河微山段(微山南阳镇  —  利建闸河段)及小汶河等  11  处  。其中,  被称为  “  水脊  ”  的南旺,是运河全程的至高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被誉为可与都江堰媲美的水利工程。  2014  年  6  月,大运河济宁段与中国大运河一起成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  “  统筹保护好  、传承好、利用好  ”  大运河宝贵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成立了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正在谱写新篇章。

一、 坚持规划先行,将大运河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发展大局

《关于贯彻实施  <  山东省大运河遗产济宁段保护管理办法  >  的实施意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概念规划纲要》《大运河山东省济宁段遗产保护规划》《济宁市城区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规划》  ……  济宁始终以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理念推进大运河保护工作,把大运河文化建设纳入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十三五  ”  规划,纳入济宁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及年度综合考核体系。明确要求市、县(区)制定的城市发展和各行业规划要与大运河保护规划相协调。严格依法落实地方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加大地方财力投入,将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彰显济宁  “  孔孟  之乡、运河之都  ”  特色,使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文化力量和宝贵财富。

二、坚持文化遗产与非遗资源一体保护,着力  “  保护好  ”  运河文化

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让大运河文化真正  “  活  ”  起来。  2006  年,运河沿线的南旺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顺河东大寺和金口坝成功申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宁高水平建设南旺分水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持续推进  “  活态展示工程  ”  ,对大运河济宁段古运河道本体、水工设施以及沿线文物古迹遗存进行全面调查、勘探、拍照、测绘、收集整理,建立了完整的历史档案资料  。  清理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古遗址  70  00  多平方米、河道  6  万平方米  。  编制《大运河遗产南旺枢纽保护规划》等  5  个保护方案和规划设计  。  对禹王殿等  5  个古建筑群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和油漆保护  。  投资  3000  多万元,建设了占地  5000  平方米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对运河沿岸的东大寺、崇觉寺铁塔、太白楼等国家、省、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有效保护。

南旺分水龙王庙古建筑


加强运河非遗保护,讲好济宁的运河故事。济宁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计划和振兴计划,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力度、抢救性保护力度、生产性保护力度,形成了以端鼓腔(传统曲艺)、鲁西南鼓吹乐(传统音乐)、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传统工艺)等为代表  的  一批大运河国家级非遗项目,以玉堂酱菜制作技艺(传统工艺)、渔鼓(传统曲艺)、微山渔家虎头服饰(传统工艺)、梁山武术(传统体育与竞技)等为代表一批大运河省级非遗项目,以夏镇八景的故事(民间传说)、微山湖歌谣(民间传说)等为代表一批大运河市级非遗项目。

三、坚持价值阐发  与研究推广同步推进,着力  “  传承好  ”  运河文化

精心谋划了一批传承载体。重点策划了  “  运河记忆  ”  主题街区,计划整合竹竿巷百姓人家、玉堂酱园三百年老字号、潘家大楼民国风貌、太白楼吟诗对白、南阳千年古镇、微山湖运河故道、运河古镇等资源,建设  “  运河记忆  ”  主题街区,打造运河遗产廊道,再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运河盛景。

精心开展了一批文化活动。高规格举办了  “  大运河流域曲艺学术交流展演及研讨  ”“  中国首届运河故事非虚构写作征文大赛  ”“  千年运河曲声扬  ”  曲艺汇演等文化活动,着力提高济宁运河文化影响力。

精心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依托  “  运河之都  ”  历史文化资源,创作了大型现代戏《微山湖》、大型山东梆子新编历史  剧《运河老店》《河都老店》、   大型运河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舞剧《忠义水浒》等经典舞台作品;推出了《微山湖上端鼓声》等小型精品剧目;推出了《白英治水》《运河女人》等优秀剧本,其中,《圣水河的月亮》《运河老店》《河都老店》和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分别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奖  “  优秀剧目奖  ”  以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中国豫剧节  “  优秀剧目奖  ”  、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

精心实施了一批研究推广活动。专门成立了济  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做好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小志愿者联盟,向大运河沿线和全国青少年发出做大运河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的倡议。开展运河文物和民间传说征集活动,依托主流媒体和重点内部刊物,加大济宁运河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四、坚持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着力  “  利用好  ”  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焕发生机。围绕打响  “  运河之都  ”  文化旅游品牌,将发展运河旅游工作纳入《济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济宁市旅游业  “  十三五  ”  发展规划》编制重要内容。推进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开发  ,启动微山湖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工作,有计划地保护性恢复玉堂酱园、竹竿巷、崇觉寺等历史建筑,规划建设古运河儒商风情街、济州古城、运河民俗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初步打造出城水相依、  碧水灵动的沿河景观带。

运河航运经济腾飞发展。大运河济宁段通航总里程  1100  公里,其中主航道  210  公里,主航道里程在沿线通航的  12  个城市中居第  1  位。全市共有各类船舶  8500  多艘,航运从业人员  10  万余人,济宁港已成为全国  28  个内河主枢纽港之一,运力在沿线城市中居第  1  位。

运河生态保护与建设持续推进。以建设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契  机,在全市重点河流全面推行了  “  河长制  ”  ,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先后实施了湿地保护与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环境综合治理、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重塑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近五年完成湿地保护和修复面积  81.54  万亩,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  3  处,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入选  “  中国十大魅力湿地  ”  。

 、

济宁城区古运河


千年流淌、生生不息的大运河展现着济宁的历史风貌,  担负着提升济宁城市品级的责任,承接着彰显济宁文化特色的使命。古老的运河之都济宁,将倍加珍惜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历史机遇,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  “  以河兴市  ”  的新路子,谱写出  “  古运河、新动能  ”  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