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国学应与民主科学的公民教育相适应 |
中国网 | 时间: 2011-03-10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3月7日,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接受了访谈。彭富春教授因有关“国学”的观点在网上曾遭受热议。本届“两会”上,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这次提了一个国学建议案,主要是强调国学应该跟民主、科学的公民教育相适应,这个建议案是比较温和、公正的”。 该议案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国学不能等同于儒学、孔孟之学,否则就变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孔孟之学传授的是“四书五经”,而不是《三字经》和《弟子规》。孔孟之学不能等同于《三字经》、《弟子规》。第三,很重要,学习这些国学经典,哪怕你认为《三字经》和《弟子规》很好,也不应该教小孩背诵。 彭富春认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应当与当代社会现实结合,庸俗和迷信部分应当抛弃。和讯网为本次访谈提供了嘉宾支持,并征集了部分问题。 以下为访谈实录: 恢复传统节日,改良过节的方式 中国网:首先我想请您介绍一下,本届“两会”您的议案有哪些? 彭富春:我本身是武大的哲学教授,所以我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教育和文化,因为这是我的专业,这次我主要是提出了两个议案。第一个就是国学教育和公民教育相结合、相适应,第二个是针对我们现在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是传统节日变成了我们国家法定节日,那么我就提出一个议案,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恢复,当然是应该改革创新,应该在我们的当代社会要有新的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我主要是提出这两个建议。 中国网:您所说的改革创新,能不能具体跟我们介绍一下,指的是哪些? 彭富春:你是讲的这个传统节日,对吧? 中国网:对。 彭富春:长期以来,也是建国以来,我们主要的节日是政治性的节日。传统节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轻视,甚至不允许过,那么过这个传统节日我觉得非常好,你比如说春节、元宵、清明、端午,还有中秋、重阳,我觉得这些节日都非常好,对于保证我们的传统文化起一个载体的作用。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注意传统的节日有它的限制,这个限制是什么呢?因为传统节日都是在自然节气,就是我们地方讲的“二十四节气”,当然它不是每个节气都成为,而是“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一种自然性的节日。我们在这么一个节日的基础上又赋予一些特别的人文内涵,我们庆祝它。但是现在中国已经从农村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由乡村走向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的庆祝方式应该有所改变。 我对春节和传统节日的庆祝也有一个思考,同时也结合了很多调研。它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比如说,春节它凝聚着亲情,春节我们过去讲团圆,元宵很热闹,那么端午呢,虽然有人说是在怀念屈原,有人说是对一种龙的图腾的纪念,但是它有一种春天的豪迈气息。中秋呢,月下思念,又很温情浪漫,这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它有它不好的东西,哪几个不好的东西呢? 第一个有迷信的成分,比如说我们要去拜财神,烧头柱香,我觉得只是说某种教义的信徒他做这个事情就很好,但是如果变成一个城市居民、市民的普遍性行为,这个就要思考一下。那么还有清明节,我们追忆先人、追忆远离这个世界的亲人,这是种很伟大的亲情。但是我们一定要考虑我们的纪念方式,是烧纸钱、放鞭炮,还是献一朵鲜花给他。因为,清明节现在居然演变成一个交通拥挤、身心疲惫的节日,我认为这种场合应该是非常的安宁,在这种宁静的气氛当中和我们逝去的亲人们在心灵上能够聚会。至于烧纸钱、放鞭炮这种行为,我觉得可以考虑在我们的时代能够有所革新,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我觉得还隐含着一些东西,譬如放鞭炮,放鞭炮我们知道是通过放鞭炮驱赶不好的东西,这个不好的东西叫“年”。但是,在一个宁静的时代里放鞭炮并不是很好,我们现在居住在城镇或是大都市,放鞭炮它毕竟还是有很多不好的方面,所以有一段时间是禁止放鞭炮。现在改为“限”,但是限的不彻底。请网友也不要生气,我认为放鞭炮是一种野蛮的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个是噪音,我们现在城市里充斥着汽车的噪音,往往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是连续不断的噪音,一般人很难忍受这个东西,尤其是到深更半夜的时候也有人在放鞭炮;第二个空气污染,现在城市汽车尾气严重,鞭炮的污染程度也不小;第三个是容易导致火灾,威胁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这个已经有案例,北京和全中国都发生过很多;第四个我觉得还很浪费,我们中国从过去没吃没喝到现在的小康、温饱,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我们现在还有很多贫困的人群。我们还有存在大学生读不起书,还有很多下岗的工人。因此我有一个建议,并不是强迫谁,我们把这个放鞭炮的钱,我们放一个鞭炮至少得上百,还有的得上千,更多的上万,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钱成立一个基金会,来捐助那些穷困的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慈善的表现。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我在德国读书的时候,我拿的是一个基金会的奖学金,设立者是德国的总统,我们知道总统逝世的时候,德国是送鲜花。他死之前就给他的亲友,跟他的同道讲,我死的时候你们不要送这个东西,你们把送给我鲜花的钱,成立一个基金会,捐助那些贫困子弟读书,我觉得这个是很伟大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过年放鞭炮很吉利,认为我这种提法伤害了他们。这个我也不能强迫他,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权力和自由,但是我想通过教养、熏陶,通过文化境界的提升,大家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 再一个是庸俗,我们现在过节都是请客吃饭还有发红包,发红包我觉得祝福平安的意义很好,但是如果掺杂着利益暗送就不太好。中国的节日大多数是私人性的节日,以家庭为中心,比如说春节、中秋,少数是公众性的,比如说元宵、端午大家都出去,但基本是私人性、家庭性的行为,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过这个节日要由私人性、家庭性变成公共性,你比如说从这个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我们的社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城市要考虑到政府怎么出面组织这么一个民间行为,比如说在大型体育馆、大型的剧院、音乐厅来做公演。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借鉴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比如狂欢节、圣诞节,一种公共场所的聚会,各种特定的节日,几天几夜露天的音乐会或者表演,中国这种节日也应该走出这个家庭性的庆祝,也要走出这种传统庙会这种形式,这是我建议的主要内容。 国学应该跟民主、科学的公民教育相适应 和讯网网友:我们知道您对国学一直都很有研究,那您对社会上的“国学热”怎么看,这股热潮的背后是不是还存在什么问题? 彭富春:这次是这样,因为很多人对我有怀疑,网民拍砖拍的很厉害,有的网站好像有10万网民拍砖,使用了很多非理性的语言,但是我觉得这种暴力语言没有太大实质意义。我们需要的是思想,思想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我想讲这么一个事情,我这次提了一个国学建议案,主要是强调国学应该跟民主、科学的公民教育相适应,这个建议案是比较温和、公正的。 那么对于这个建议案的提出,有人质疑我的工夫做的不足,但是实际上我做了很多工夫。首先,我本人读的是中文系,后来又上哲学系,我也曾到德国从事德国哲学研究。但是我回到中国以后,也是从事中国思想的研究,我对四书五经不能说倒背如流,但是非常熟悉。我也写了本书叫《论中国的智慧》,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个人民日报还有网络媒体应该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我做这个事情的本钱。 第二个我也认真读了《三字经》和《弟子规》,有人质疑说我没读或者说我还读不懂,比如说像这个“亲友疾、药先尝”,我觉得这个过于贬低和扭曲。在此,我想特别借助媒体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比如说“亲友疾、药先尝”,它的本意就是说亲人生病了,父亲母亲生病了,子女煎好以后,喂给他喝的时候要尝一尝药的温度,并不是说要尝药性,对此我也非常认同。这些反对我的网民的意见,第一个这个子女应该为他的亲人尝药,尝这个药的温度,应该尝,这个我一点都不反对,我个人吃过中药,我也专门找过中医生给我的母亲看过病,我也很喜欢中医,很喜欢中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尝药并不是尝它的药性,我们知道一个子女他不是医生,他怎么去尝这个药性,再说已经煮好的药怎么能够判定它能够治这个病呢,所以我觉得不仅是我,我想任何一个人可能就是说出现一种非常状态都不会有这种想法。尝只能尝到什么地方,尝到它是否过于热或者过于冷。我们把这个可以想象出来,还有一个尝是否苦、太苦,或者是稍微的苦。我也吃过中药的,它太烫的话是没法吃的,太苦了有时候觉得很难吃,我吃了半年的中药我也不吃了,所以问题并不在于该不该子女给父母尝这个药汤,或者说第二点子女尝什么,是尝药性还是尝药的温度。 有人说我没有读懂,就来嘲讽我,说你小学水平都不够,我说的意思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在我们的时代给我们的小孩继续讲“亲友疾、药先尝”这个知识,已经跟我们时代脱节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是西医统治的时代,中医也很好,但是中医的面很小,我们现在要不就是吃药丸,要不就是打针,要不就是做手术,你现在给上幼儿园、小学的讲“亲友疾、药先尝”,没意义。没药尝,怎么去尝。当然有人说你过于迂腐,我们讲的是引申意义,这个我就承认,我是个读中文的,我非常知道引申的意义,我只是强调对于我们现在小孩的教育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古人讲“亲友疾、药先尝”是从他那个时代出发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我们这个时代出发呢? 比如说我们现在双亲生病了,我们要孝顺他,首先我们强调你生病了去看医生,第二点你要吃药,除此之外我们也强调要锻炼身体,要提高自身免疫力,你用不着“亲友疾、药先尝”来教育我们现在的子女。 第二点,我提建议的时候,是做足了功课的,我是认真地读过《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它的基本的内容、基本的思路,它的套路,《三字经》讲什么,《弟子规》讲什么,我都认真分析过。第三个我还进行了调研,我访问过主管教育的高官,这是第一种人物,第二种是中小学的校长,第三种是接受所谓的国学训练的学生及其家长,当然也有说它好的,但是大部分都是不好的,这个准备性的工作我是做足的。 具体的内容我是这么一个看法,关于这个国学我想首先强调一点,国学,现在很多人说它是个怪词,很怪的词,乱七八糟。但是我是一种中庸的看法,就是所谓的国学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我们的价值观。那么我觉得现在最大的有哪几点? 第一,国学不能等同于儒学、孔孟之学,否则就变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仅仅是中国的学术起作用了,而且中国的学术也是在世界的范围内,它也是多元当中的一种。因为我们现在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经济上已经全球化了,我们政治上也全球化了,文化上也全球化了,包括很极端地主张国学、伪国学人的他也在看美国的大片,他也在利用这个互联网,互联网不是我们中国的东西,所以我就强调一点,国学不能等同于孔孟之学。 第二,孔孟之学传授的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个书我反复读过,而且我也写文章,这个如果怀疑我的,可以在网上搜索我的文章和著作。我对它们不是肯定和否定的态度,我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它好的方面我肯定,不好的地方我就否定。那么像这个《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什么呢?当然有人考证它应该是从南宋就已经有了,但是主要是在明代和清代,但是也延续到民国,延续到差不多近一百年吧,但是一定要注意《三字经》和《弟子规》并非儒学的经典,它只是个通俗的读物,就是给这些小孩,不认字的或者认识几个字的小孩的一种读物,它里面除了有孔孟儒学的经典东西,还掺杂了我们过去讲的封建社会的很多习惯性的观念,这种习惯性的观念很多是值得怀疑的,这是我讲第二点。一个是国学不能等同于孔孟之学,这一个是孔孟之学不能等同于《三字经》、《弟子规》。 第三个很重要,学习这些国学经典,哪怕你认为《三字经》和《弟子规》很好,也不应该教小孩背诵。我也问过一些小朋友,他们能背诵这些东西,也能够在家里作秀,但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意思,包括这个“亲友疾、药先尝”,他们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态度。 期待改革开放的深化 中国网:最后想请您跟我们谈一下,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给您印象最深刻的在于什么地方? 彭富春:我觉得有这么几点是印象很深刻的。第一个,政府过去一年, “十一五”时期应该说是成绩斐然,举世瞩目;另外一个说改革三十年以来,尤其是这几年,我觉得综合国力应该说是得到全世界的承认。因为这一两年,我也在台湾生活过、工作过两年,我做过佛光大学的兼职教授,给他们上课,明显感觉到。在2004年我就在佛光大学给他们教书,我六年前也在台湾工作,我觉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六年前台湾还有点瞧不起大陆,那么现在大陆人去了以后,包括我本人去了以后,他们的观念彻底改变了。如果按照过去的说法就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以看出,台湾过去的经济或者综合实力都是非常好的,全世界都认可,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大陆已经远远在台湾之上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中国的实力提升得很好,我觉得这个值得充分肯定。关羽温总理报告,具体讲的内容我就不说了,我觉得最根本的值得肯定,就是政府去年做的工作乃至过去五年,乃至近一个时期做的工作那是很好的。 第二点我觉得问题也很严重,严重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我们长期讲生产,我们的GDP怎么样?GDP实际上我们也注意到,我们除了自己生产之外还有很多是海外的原料加工,很多也算到我们的GDP里,包括我们的GDP很多也是靠地产,卖地产生的GDP。GDP不能代表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特别强调民生、强调幸福感,我觉得这就抓到要害了,因为不管我们怎么生产,我们是为了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有很多定义,幸福感更重要的是一个感觉。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公共的东西,你必须解决民生的问题,就是我有房住、有衣穿、有路行、有车开,我能上学,我能有医疗保险,甚至有老年保险,过去讲就是福利,没有福利是没有幸福的。现在显然发生的问题比较多,物价上涨,过去一块钱买的东西现在三块钱才能买,这个就很难保证了。但是这次我觉得温总理的报告首先就关注民生,物价上涨的问题、通货膨胀的问题, 第三,我觉得我特别期待而且很高兴温总理讲的这个改革,制度改革,因为我们知道近30的成果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那么现在存在的问题也是改革开放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改革,我觉得现在所有的贫富不均,乃至贪污腐化,乃至这个住房难、就业难,都是因为制度。我们过去讲制度的问题。我们讲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本身应该是很优越的,但是现实当中可能还没有把它设计得很好,尤其是社会转型,有些矛盾,比如说分配不公,分配不公在哪里?就是在于制度设计得不公,有钱人更有钱,穷人更没钱,制度上就应该革新。温总理报告中有70个地方讲革新,这是我最大的期待。我觉得如果将来中国要实行公平正义,这个理念是很好的,但是你没有制度做保证,这个理论就是空的。只有实实在在进行了制度革新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的公平正义,幸福尊严才能得到实现,所以这是我对温总理报告最大的期待。 中国网: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此为止,非常感谢彭会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