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永安: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再突破 |
中国网 | 时间: 2010-11-1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永安隶属福建三明,林地面积382.5万亩,森林覆盖率83.2%,农民人均占有竹林面积居全国之首,木材蓄积量居福建省第一位,是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1998年5月,洪田镇洪田村的干部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向传统的集体林业管理体制挑战,在全国率先迈出了“分山到户”的实质性步伐,被誉为“中国林改第一村”。此后12年中,我们不断探索,持续先行先试,从“分山到户”到推进流转,再到综合配套、示范建设,有效创新了林业发展机制,调整了林区生产关系,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为全国林改持续深入开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仅2004年至2008年,全国就有25个省(区、市)610多批次约2.4万人次到我市考察学习林改经验。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市,对林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林改意义确实重大”。 2009年4月15日,我市被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示范区建设实施一年来,我们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紧紧围绕林改“分山到户”后林业融资、规模经营、资源培育、产业升级和林区社会保障、管理职能创新等一系列新问题,持续再探索再创新,为全国林改做示范探路子。具体抓好“五个创新”、实现“五个突破”: 一、创新林业资本运作模式,突破生产发展融资难题 针对林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林业资本运作新模式,有效解决林业资源变资本的问题,促进了森林资源、资产、资本良性循环。一是做活林权抵押贷款。引导金融部门开发梯度不同的林权抵押信贷产品,满足林业生产周期长对资金的需求;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办林业融资担保业务,积极探索林木资产免评估、贷款免担保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授信管理办法,有效降低了林农贷款门槛,简化了贷款手续。二是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出台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成立林权担保机构,扩大商业银行参与面,解决林农无钱造林育林的问题。先后探索开展林户联保贷款、开行委贷、“龙头”承贷、林业小额贴息贷款、林业合作社贷款、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等林业贷款新模式,实现了林业金融发展史的一系列突破。目前,已有香港汇丰银行、全国邮政储蓄银行、永安村镇林业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林业贷款20.1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15.9亿元,惠及林竹企业35家、林农4800户。三是创新资本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林权证在抵押融资、入股投资、盘活资产等方面的有价证件功能,引导林农以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折价入股,与林业企业开展合作,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引入亚洲竹业、南方林业等2家国外上市公司和瑞典远东国际贸易、福建创投集团等2家战略投资企业参与我市林业经营。四是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成立林业信用领导小组、林业贷款评议委员会和林业信用协会,出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等规章,对林木资产抵押贷款风险控制、贷款操作流程、贷款管理等做出详细规定,从制度上规避金融风险。同时,启动森林火灾保险,探索推进森林综合保险,化解林业经营风险。 二、创新林业合作组织建设,突破林业规模经营难题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联营联合,规范运行管理,提高组织化程度。一是开展合作组织示范经营。选择经济条件好、合作意识强、林农素质高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经营示范试点,对每个合作社实行一名市领导、一名部门领导和一名专技人员的“三挂一”挂包扶持方式,从木材采伐指标、林权抵押贷款、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倾斜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实现规模经营。二是加强合作组织政策扶持。实行“三免三补三有”(即登记注册免收费、经营收入免税收、贷款利率免上浮,实行林木种苗补助、贷款贴息补助、政策性森林保险补助,做到有办公地点、有科技人员联系挂包、有发展资金),对规范经营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经营面积、组织类型、经营成效等因素进行考核评价,给予一次性补助扶持。全市组建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480个、经营面积90万亩。三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鼓励永林股份、森发公司、虎山合作林场等龙头森林经营单位采取 “企业+基地+农户” 的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固的经济联合体,使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年有稳定收益。虎山合作林场采取自愿入股、规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形式,联系带动127户农户,经营面积达2万余亩,年木材销售量达1万多立方米,股东收益丰厚。 三、创新森林经营管理理念,突破生产低质低效难题 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经营手段,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实施森林科学经营示范,提高森林质量和资源总量。一是推广珍稀珍贵树种。建成占地面积7000亩的福建南方珍贵树种繁育中心、永林股份种苗中心、杉木三代无性系种子园等基础种源平台,年产苗木2000万株,培育红锥、楠木、香樟等珍稀珍贵树种苗木500万株,大大提升了林地生产力和经营价值。二是实施高效经营示范。推广使用割灌机、劈草机等先进营林机械设备,加大竹林经营基础建设投入,建成竹林高效经营示范片36万亩,建设竹山喷灌设施2600余处,竹山亩年均收入达1150元,比2001年翻了三番。三是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实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制定森林经营方案,规范林木采伐指标的分配和使用管理,适度放宽对林木采伐面积、树种、坡度、强度等因子的限制,实现了森林资源越采越优、越采越多。我们引进了美国惠好公司,成立了中美合资企业永惠林业公司,严格编制、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伐区环境因子管理,将地理信息图层与其对应的小班信息变化情况有效连接,并利用该系统制定森林采伐计划,推广小密度栽培、不炼山造林等森林培育方式,减少对林地的破坏,促进可持续经营。 四、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方式,突破结构调整优化难题 依托森林生态资源和大企业大集团,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走产业集约化道路,打造林竹产业品牌。一是加快林竹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速生丰产林造林和珍贵树种造林,建成100.7万亩速丰林,100.5万亩竹林“两个百万亩”基地。完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中幼林抚育1万亩。推广生态公益林林缘空间套种,种闽楠、红豆杉等珍贵树种5万亩并以每年新植150万株速度递增。种植草珊瑚、互叶白千层、金线莲等药用植物8100亩,到2015年有望成为继商品用材林之外的第二大优势资源和宝贵财富。二是推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建设以永安林业集团为代表的十大林业集团,大力实施竹层积材、中密度纤维板林板一体化、台湾农民创业园、竹纤维、林竹产品仓储交易中心等项目带动战略。成立福建省首家竹重组材技术中心,带动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填补了省内竹材高效利用空白。人造板产品拥有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木地板、刨花板等四大系列20余个板种,成为全国人造板板种最齐全的生产基地。大力种植以互叶白千层为主的原料林基地5000余亩,成为我国最大的香料原料林种植基地。扶持发展互叶白千层、金线莲等药用植物的种植加工,建成万亩香料植物种植及深加工基地。围绕打造全国林竹产业中心区域,推进永林股份 “林-板-房”项目、名流家具物流市场等一批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高端低碳项目建设。三是创新发展森林文化产业。发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福建(永安)林改陈列馆、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竹海国家级森林公园、桃源洞国家级旅游区等国字号名片的品牌优势,建成集“山、水、洞、林、石、古文化”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10余处,发展森林人家15家,构建洪田生态教育及林改品牌文化示范基地、上坪大径材培育及竹海景观现代林业走廊、西洋生物医药、花卉及珍贵树种高效经营产业带等三条示范走廊。 五、创新林业管理体制机制,突破林业发展服务难题 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新要求,理顺林业主管部门职能,提升林业管理服务水平。一是整合林业力量。实施林业信息化工程,建成11个乡镇林业站林政资源管理网络和林业要素信息发布平台。启动森林资源远程监控指挥中心项目,整合了林政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林地林权管理、行政办公等系统,构建优质服务、科学管理、严格执法的林业管理新体制,基本形成与林业“三防体系”相适应的林业行政能力。二是规范权力运行。细化林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完善权力运行流程,在林业重点建设、大宗物品采购、采伐指标分配等重点事项上,实现了行政权力运行规范、公开和便民。三是加大资金投入。针对育林基金降低收费标准的状况,将林业人员和行政经费逐步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林业支出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以上。投资近300万元加强对林业重点乡镇林业站和森林派出所的标准化建设。推行林业科技特派员模式,培育农村林技员228人,实现“一村一林技员”管理目标。 十二年的耕耘,十二年的收获。2009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60.4亿元、增长45.6%,森林旅游产值5.9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35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今年,全市预计实现林业总产值75亿元,森林旅游产值9.4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将突破3600元,使林业成为我市近几年增收最快的领域之一。洪田村村民钟昌信因残疾多病,几十年一直是政府领导联系的特困户,年年靠救济过日子,但没有走出困境。这次林改当他领到第一笔一万多元的现金时,手在发抖,流着眼泪激动地说:“救济无法改变我的生活,林改却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真想再活几十年!”(中共永安市委、永安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