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林改政策得人心 林下遍地是黄金

中国网 | 时间: 2010-11-1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本溪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总面积3344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自然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以林为主的山区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13万亩,人均16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1983年以来,虽然历经了三次林权调整,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群众没有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只盼望什么时候能砍树。2006年本溪县在全省率先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县明晰产权任务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正有序推进,涉及农户5.1万户,农民16.9万人,群众满意率达98%。

分山到户后,怎么让农民致富,成为县委、县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溪地处东北林区,84%的森林是生态公益林,商品用材林落叶松的生长周期要40年,红松要80年~120年,光靠砍木头没有出路,必须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实现“林兴民富”的林改新路子。我们组织林改工作人员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发现并及时总结了谢廷库、李宝库等一批发展林下经济率先致富的典型。县委、县政府理清思路,明确提出本溪只有在发展林下经济上大做文章,走一条长、中、短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把山当田耕,才能巩固林改成果,实现“生态优、农民富”。

一、动真情,办实事,破解林地经济发展难题

林改后,农民拥有了林权并不等于拥有了财富。为了“扶上马送一程”,县委、县政府将抓好林改工作上升为党委和政府服务“三农”的中心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林改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农民发展林地经济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诸多难题。

一是破解投入难题。林权到户后,缺少资金成为制约农民发展林地经济的“瓶颈”。县委及时组织开展了党群共同致富“双结双带”协作区活动,充分发挥全县机关干部的资金、技术优势,与林农结对子,为林农发展产业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县3941名机关干部与全县2.5万农户结成对子,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5亿多元,发展林地经济。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整合支农资金,对发展红松、榛子、刺五加等地方特色林地产业项目每年补贴超过1200万元,充分调动了林农发展林地产业的积极性。

二是破解信息难题。为了适应改革后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县投资800多万元于2007年新建了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在一些重点乡镇建立了乡镇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专门为林农提供林权管理、林木交易、林业咨询、林业“三证”办理和发展林地经济等一条龙服务。编制了村级简易森林经营方案,制定了森林采伐限额分类分配、直接到户、伐前公示等制度,简化并部分下放了集体林采伐设计、审批和验收等管理事权。中心成立以来,办理采伐许可证等2万余笔,为林农提供法律、实用技术咨询9000余次,发布信息3200余条,办理林木交易320余件,服务林农达16万人次。

三是破解技术难题。为了加快发展林地产业,在全省率先实施林业站垂直管理改革试点,人、财、物由县林业局垂直管理,将林改后服务林业产业、服务多种经营生产、引导林农致富的重要任务交给林业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技术力量,不断提高服务林农的水平。组建森林经营合作组织120个、各类专业协会44个,农民经纪人队伍1200多人。五年来,全县建成百亩以上各类示范园和标准园900个、综合示范小区39个,林业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为全县17万林农开辟了一片广阔的致富基地。

二、树典型,抓推广,林地经济初具规模

均林到户后,我们及时总结推广了谢廷库林下种参、李宝库发展山野菜、王鑫发展果材兼用林等发展林地经济致富的典型,适时出台了20多个文件,制定了100多条惠农政策,全县林农发展林下中药材、山野菜、果材兼用林、森林旅游和林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一是林下中药材遍地开花。全县已发展林下中药材32万亩,其中林下参27万亩,刺五加等中药材5万亩。本溪县东营坊乡南营坊村现有农户521户,人口1910人,人均林地33.5亩。林改后全村100%的农户都发展了林下中药材,其中林下参5160亩,人均2.7亩。林下参储藏价值量人均67.5万元,百万以上农户12户,千万以上3户,亿元以上1户。

二是林下山野菜四季飘香。广大林农发展绿色无公害山野菜10万亩,其中刺龙芽8.7万亩,大叶芹等山野菜1.3万亩。本溪县宫堡村,2005年林改后,34户农民联合经营林地370亩,通过立体经营综合利用,套栽山野菜刺龙芽120亩,每户年收入可达8000多元。

三是果材兼用林硕果累累。全县发展果材兼用林已达95.3万亩,其中红松57.5万亩,山核桃18万亩,榛子15万亩,红松嫁接园4.8万亩。北湖纯土特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社员123户,建成核桃园3处,红松园2处,榛子园4处,建立各类产业基地6000多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社员每年可分红8000多元。

四是森林旅游迎来八方客。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大气力打造森林旅游产业,现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处,省级森林公园三处,森林旅游总面积20多万亩。其中,关门山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年收入超千万元,带动了周边地区林农就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五是林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安家落户。林改后,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大农事龙头企业招商力度,用优惠政策引进了汇源果汁、龙宝集团、森秀药业、森澳葡萄酒业等10多户农事龙头企业落户我县,它们分别从事中药材、林蛙、山野菜、干坚果等林副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农户上万户,年增效益1.2亿元。

三、生态好,农民富,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树立了“不砍树,也能富”的新理念,初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一是林区治安形势明显好转,森林管护得到加强。林权到户后,林农的资源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自发上山护林防火和制止林业“两乱”,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现象明显减少,全县林业案件发案率下降了61%,连续五年无森林火灾、无重大毁林案件发生。

二是森林资源迅速增长,造林面积成倍增加。林改极大地调动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由过去的“要我造林”变成现在的“我要造林”,甚至“抢地造林”,造林的质量和数量连创新高。五年来,全县每年植树造林超过10万亩以上,累计达到55万亩,其中非公有制造林占80%以上,是改革前1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别由林改前的379.5万亩、1560万立方米、75.6%增加到411万亩、1805万立方米、76.8%。林改后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农民致富步伐加快。林改后,我县全面实施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规划,各类产业基地每年发展超过15万亩,累计达到90多万亩,林业经济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9年,农民人均涉林收入达到4560元,比改革前提高了五倍,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60%,林地经济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林地产业项目陆续见效,林改的成果将进一步凸显。目前,林农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2000多户,百万元以上的70多户,山上资产超亿元的2户,还出现一批百万元户村。全县仅林下参一项储藏价值量人均已超过15万元。

改革使本溪县的“八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成为林区群众创业致富的基地。群众高兴地说:“林改政策得人心,分林到户种人参,兴林富民政策好,林下遍地是黄金。”(中共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委、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