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家里分了山 返乡创业天地宽

中国网 | 时间: 2010-11-1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过去,宁陕县长期以木头经济为主,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林农在木头上再无文章可做,纷纷外出打工,打工人数占到全县劳动力的70%左右。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只能干一些下煤井、开矿山等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作,每年都有十几人死伤,甚至有的黑心老板一两万块钱就打发了事。另外,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老人在家生病无人照顾,小病也拖成大病;特别是小孩由于教育跟不上,有的甚至五、六岁了还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每每看到这些守着摇钱树受穷、不得不外出打工的情景,我们都无比心痛。带着这个难题,我们多次进村入户问计于民。调研中群众纷纷反映,林是集体的,有钱不敢投,有劲无处使,只能外出打工挣现钱,听到这些,我们下决心要改革,可还没动手,好多干部就打了退堂鼓,个别干部甚至讲,“改不改,我们不照样拿工资?几年一晃就过去了,换到别的岗位,就眼不见心不烦了”。就这样僵持了一两年,2007年,当听说国家有一项林改政策时,我们十分高兴,立即到省厅争取试点,决心以林改为契机,让林农回来,让山林成为他们创业致富的平台。

一、靠落实分山到户政策,为农民工开辟就业机会

我们深知,要想让农民回来,必须让他们了解林改是一项好政策,必须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为此,我们采取了4个硬措施,确保宣传到位、落实到位、一举成功。一是为了让广大林农和外出务工人员了解林改,我们给全县1.7万户农户一户一封林改公开信,一户一张林改年画,一户一册政策读本,另外,采取打电话、发短信、托人找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动员他们回来参与改革。听到林改政策后,共有约三分之二的在外务工人员(8000多人)自愿回到了家乡。二是为了让广大林农支持林改,打消他们“林改可能是瞎折腾、折腾一阵就进行不下去”的顾虑,我们通过会议动员、算账对比、典型引导等形式,打消大家的顾虑。三是为了让广大林农相信林改,确保打工仔等弱势群体的利益,我们制订了“三榜公示、一个标准”的硬杠杠,分配地块、方案制定、分配结果实行张榜公示;整个集体林地分配一张图控制、一套表统计、一个标准要求,确保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我县共有集体林306万亩,蓄积量943万立方米,通过严格落实家庭承包政策,户均分得林地180多亩,蓄积量558立方米,户均资产达50多万元。2008年9月,受金融危机影响,三分之一的打工人员(5000多人)被迫返乡,手捧着烫着钢印的林权证时,许多返乡农民高兴地说:“在外打工不但家里老人孩子照顾不上,还看人眼色,现在家里分了上百亩的林地,一家人忙都忙不过来,再也用不着出去打工了”。

二、靠配套政策扶持服务,让农民工甩开膀子大胆创业

林改在一段时期,留住了农民的身,但是由于无产业可发展,很多人又动了外出打工的心。正如古人所言,“有恒产者方有恒心”,于是我们一边完成确权到户任务,一边抓配套改革,为他们放手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统筹支农资金“扶”。把计划、扶贫、农业、财政支农资金捆绑起来,对林业产业实行重点倾斜。金川镇村民袁淼以前在广州打工,2008年还乡后依靠林权抵押贷款15万元,在县城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很红火。二是开展技术培训“传”。针对金融危机被迫返乡的5000多农民工,我们筹资40万元,聘请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巡回到各乡镇举办免费技能培训班,仅3个月,就培训4300多人次。另外,还结合留守村民技术和能力基础,大力开展食用菌栽培等重点培训。新场乡农民王朝政返乡后,办了野蜂蜜加工厂,不仅实现了自身致富,还带动了当地100多户农户发展中蜂养殖,去年该乡养蜂由前年的480桶增加到1800桶。三是实施连心工程“帮”。组建食用菌、干果、蔬菜等五大产业组,县委班子负总责、县府班子具体抓,人大班子作指导,政协班子作督查;同时,四大班子也分别联系一个产业,帮助林农搞产业开发。县委抓食用菌开发,县府抓猪苓等中药材开发,人大班子抓林间高山大鲵养殖,政协班子抓林下流动水冷水鱼养殖;抽调县乡村千名干部实施“连心工程”,将林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作为“十上门”的重要内容,帮助农民面向市场发展林业产业。四是建立服务平台“促”。先后出台了林业产业发展、林权流转管理、资产评估、抵押贷款、森林火灾保险、资源保护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配套改革办法,进一步激活了林业经营机制。建立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在乡镇设立林权服务站,现已流转林地7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70余万元。五是培育龙头企业“带”。通过协调贷款、政策倾斜、领导包挂、干部驻企等措施,培育松下菌业和龙泉大鲵两个龙头企业,不仅解决了几百人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很多“明白人”自主创业。筒车湾镇农民张礼友,林改后对承包的300多亩板栗园进行嫁接改造,利用修剪的枝条发展袋料食用菌3万袋,加上林下养鸡、种植魔芋、栽培猪苓,年收入达到14万元。他感慨地说:“林改不仅留住了我们这些外出务工的人,更稳住了我们的心。现在既有山林作舞台,又有政府作靠山,正好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三、抓增收致富长远规划,让农民富起来

农民留下来了,可是由于农副产品一多,又带来了卖不出去的难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出现物贱伤农的现象,还有可能导致个别上访等现象,影响整个林改的深入。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县委县政府不断地下乡调研,找农户访谈,请客商座谈。发现原因有三:交通不便,来的人少,这些绿色产品、有机产品、食疗产品没有太多人知道;农副产品多而杂,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保鲜措施,没有统一包装,且容易腐烂;整个山区林业产业没有长远规划,客商去年来碰到丰收年货就多,今年欠收就只能白跑一趟。摸透了原因、找到了症结,县委县政府当即筹划制定了以成立合作社、建立基地、招商引资和生态旅游等4项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千村万户增收致富长远规划》,确保广大林农通过经营山林,真正实现发家致富的目标。

一是建立专业合作社把农副产品统起来,为林农致富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扶持等策略,相继建起大鲵养殖等林业专业协会35个,组建猪苓、食用菌等专业合作社12个,以突破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开拓两大难关为重点,加大信息服务、市场服务,彻底解决了农副产品多而杂的难题。如猪苓是一种利尿抗菌极佳的中药材,被人们称之为“黑金”。尤其在海拔1100米以上且生长于茂密林下的猪苓,多糖及猪苓酸等有效成份含量极高、药效极佳,市场价格极高。在林改前,人们也在集体林地下种植,但是苦于不是自家林地,担心被别人挖走,猪苓种植量少也不成规模。自注册猪苓产业合作社后,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科技指导、统一市场服务,猪苓质量、价格显著提高,很多林农在猪苓产业中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愿望,目前,全县猪苓已发展到80多万窝,3年后投入市场,每窝产值300元,总价值达2.4亿元,相当于每年每人增加收入1300多元。

二是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为林农致富提供强有力的硬件环境支持。先后引进省内外旅游开发企业13家,投资总额达50亿元,相继建起了秦岭会客厅、上坝河国际狩猎场、筒车湾峡谷漂流等一批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完善了交通、水电、物流中心等硬件设施,不但为农副产品运送、市场对接搭建了平台,还创造了若干个务工岗位。不但解决了本县劳动力务工问题,还从县外引进劳务1000多人。

三是制订一菌三园四基地产业规划,让林农致富有抓手。以“一菌三园(食用菌、板栗园、核桃园、药材园)”建设为主导,四个示范基地(反季节食用菌栽培、猪苓人工栽培、大鲵养殖、冷水鱼养殖)建设为引领,制定了百村万户农民增收规划,做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年年有发展目标。如:昔日打工谋生的旬阳坝镇大寺沟村村民赵国成分得林地186亩,他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林地种植了猪苓600多窝,每年收入就达到2万多元,他形象地说:林改政策得民心,政府给咱把山分;家家户户忙创业,林下银行送黑金。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林农致富有平台。鼓励各乡镇开展“秦岭会客厅”、峡谷漂流等生态旅游项目,引导林农开发“秦岭人家”、“秦岭客栈”等农家乐,来县旅游人数成倍增长,2009年旅游人数突破了60万人。皇冠镇借助林改东风和海荣集团的实力,调整了部分规划,把一些砍树开山的建设性项目停了下来,开展“休闲氧吧游”、“山寨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还新发展农家乐28户,土特产销售等各类商铺31家,新增运输车辆38台,创造务工岗位270多个,直接围绕旅游从事三产服务的人员达到650余人,林农户均收入达2万多元。

林权改革建奇功,一业带得多业兴。通过连续几年的加快发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008年名列全市第一,2009年跃居全省第一。财政收入也比林改前翻了近一番,先后为所有学校实施了“蛋奶工程”,为全县高中生免了学杂费,为全县农民上了新型养老保险。随着条件的改善,昔日沉寂的山乡又热闹了起来。不少返乡农民工都高兴地说:家里分了山、创业路更宽,政府来帮助、致富有靠山,昔日打工仔、今朝林老板。(中共宁陕县县委、宁陕县人民政府)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