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林改之路 |
中国网 | 时间: 2010-11-1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泾川县地处甘肃东部,陕甘交界处,全县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4.89万人,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有林业用地122.1万亩,集体林地117.86万亩,占96.2%,其中公益林104.6万亩,占88.7%。 2008年10月,我县被确定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我们正确把握方向,明确目标定位,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探索,扎实推进,明晰产权改革基本完成,深化改革起步实施。截至目前,完成勘界确权108.24万亩,占应改面积的100%;颁发林权证5.43万户、82.1万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从统一思想入手,解决“能不能改”的问题 我县集体林地的近90%是人工公益林,是历届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几十年如一日一棵一棵栽植、一片一片抚育起来的,凝结着几代人的汗水和心血,因此也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是泾川最响亮的一大品牌。林改初期,县里领导最担忧的是,林地分到一家一户,怕出现乱砍滥伐,使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遭受损失,怕背罪名;一些乡村干部认为,把林地分了,集体收入来源减少了,公益事业更难办了,推进林改积极性不高;一些群众认为,公益林没多少利益可图,承包到户后还有了管护责任,分不分无所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多次召开林改领导小组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中央10号文件和省委41号文件,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心,确定了山、川、塬不同类型的3个乡镇、13个村先行试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队组成调研组,深入到群众中去,把政策交给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寻找推进改革的“金钥匙”。正如玉都镇太阳墩70多岁的老党员刘兴华说的,“我们从年轻时就响应政府的号召,栽了几十年树,看着秃山荒沟变绿了,但那是集体的。现在搞林改,把地分给我们了,林子是我们自己的财产了,真是打心底里高兴”。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使群众真正认识到,通过五十多年的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林权改革,使农民真正分到了林地,拥有了林权,可以抵押贷款、可以有偿流转、可以栽植经济林木、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帮助群众致富,还可以留给子孙。群众对政策了解了,对林改的好处知晓了,参与林改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二、确立改革主体,解决“靠谁来改”的问题 农民是林改的主体,我们始终把由农民参与、由农民作主、让农民满意贯穿于林改的全过程。从县直部门抽调了180名得力干部,通过专题培训,下派到重点乡村服务群众、服务林改、指导林改,与乡村干部一道进村入户开会动员,促膝座谈,使群众不断熟悉政策、掌握程序,让群众广泛参与林改,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由群众自主讨论改革办法,自主确定分配方案,做到群众对情况不清楚不实施,意见不一致不票决,公示有异议不确权,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真正把群众的事交给群众办,保障了群众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同时,由群众推选熟悉情况、办事公道、责任心强、在群众中有威信的代表,组成林改理事会、林改分配小组、勘界小组和评估小组,代表群众评估分配、勘界确权。高平镇袁家城村东庄组群众全员参与林改,白天在山头地块搞评估,晚上聚在一块定方案,村民何锁林说:“给我们分山分林,这么好的事,大家都愿去,怎么分、怎么改,群众自己说了算。” 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解决“怎么样改”的问题 我县林地大部分分布在山间沟壑,立地条件、林分质量差异较大,要公平公正地划分到户很不容易。为了全面掌握村情、山情、林情,我们组织人员逐村社、逐山头、逐地块进行调研摸底。在吃透情况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具体工作中,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的路子让群众找,分林的办法让群众想,做到体现民意、顺应民心。群众借鉴耕地承包的经验,根据不同坡向、树木大小、疏密程度和距离远近,摸索出了因地划分、因树作价、优劣搭配、数量平衡、现金找补、随机抓阄等普遍认可管用的均山均林办法。汭丰乡三十梁村 组的林地在阴、阳两面坡上,林改小组组织群众开了10多次会议,确定了“按人分山,按号抓阄,落实到户”的办法,通过现场勘界,把两面坡上的林子沿垂直等高线分成若干块,分别搭配编号,林子分得很顺利,群众比较满意。村民韩孝明说:“办法是我们定的,阄是自己抓的,还能有啥意见。” 四、坚持正确方向,解决“如何改好”的问题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县上针对林改初期个别乡村图省事、怕麻烦而出现的搞大户承包和大面积实行股份制经营等苗头性问题,及时制止纠正,明确要求凡是能够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必须全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确保群众拿大头,多得利,使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积累的林业资产无偿划归农户所有。建立了一把手负责、一张图控制、一套表统计、一个标准要求、一套程序规范运行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注重从决策程序、调查登记、方案制定、现场勘界、地形勾绘、纠纷调处、合同签订及发证建档等八个方面规范操作,全县承包到户经营102.4万亩,占94.6%。确保每个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对林改前大户承包经营及拍卖流转的林地,纳入林改程序,合理分配利益,规范完善合同,重新确权颁证。对个别常年外出、有地无人的农户,集中划拨暂由村民小组托管,待回村后交由本人经营,确保户户有林。林地到户之后,群众把林木、林地当做自己的财产来经营、来爱护,人人肩负起了管林护林的责任,自觉成为护绿的使者。我们因势利导,探索建立了专职护林员与群众双重管护机制,生态得到了更好地保护。林改工作开展以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砍伐林木的案件。我们还特别重视林改档案的建立管理,实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建双存,确保林改经得起历史检验。 五、推进配套改革,解决“怎样搞活”的问题 为了让群众在林改中看到致富希望、在林改后真正获得利益,我们在推进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的基础上,学习借鉴福建、浙江经验,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见》、《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等13个政策性文件;成立了泾川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和收储中心,3个机构合署办公,科级建制,事业单位,定编23名;建立了林业综合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林政执法、法律咨询、资源评估、产权交易、科技信息等综合服务。加快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创办千亩育苗基地1处;建立了地方公益林补偿制度,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属集体的57.1万亩一般公益林按照每亩每年1元的标准直接补助到户,随着财力的增加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县财政给收储中心拨付资金100万元,作为林权抵押贷款风险保证金,已为105户农民落实林权抵押贷款286万元。群众高兴地说,过去贷款没啥抵押,现在有了“绿本本”,作用和城里人的房产证一样,贷点钱办事方便多了。据估算,我县活立木蓄积110万立方,价值8.8亿元,如果用现有林地林木抵押贷款,每年总额可达15.6亿元,户均1.95万元。 通过改革,从根本上确立了农民经营林地的主体地位,群众营林造林的积极性更高了,一些分林较早的农户,在2009年春季就自发造林6000多亩,占全县造林的36%,当年秋季,一些农户已经开始补植补造、修枝抚育,在林下种植中药材,栽植经济林,有780多户群众在自己分配的林地栽植文冠果3035亩,栽植核桃1860亩,造林2万多亩。实践证明,紧紧围绕落实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个核心,在统一思想、依靠群众、支持保障上狠下功夫,成功地回答了生态脆弱区林改要不要改、怎么样改、改了以后怎么经营等重大问题,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林改之路。(中共泾川县委 泾川县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