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林富民促转型——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综述

中国网 | 时间: 2010-11-17  | 文章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010年10月8日电(记者刘羊旸、周勉)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进,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创新和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有效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正在全面推进的林改,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全面发展,推进了林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功能得以全面发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谈到林改时表示。

林业经济由“砍伐森林树木”转向“利用森林环境”

记者近日在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采访时见到:绿染群山、郁郁葱葱的美景吸引了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前来写生。通过林改,使森林资源得到迅速增长,据介绍,近5年来,这个县每年植树造林超过10万亩,累计达到55万亩,其中非公有制造林占80%以上,是林改前1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

“林改使农民真正成了集体林地经营的主体,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史凤友说。

过去,人们看重的是利用木材的价值,靠“砍树”来实现;现在,人们看重的则是利用森林的生态价值,靠“看树”来实现。

“从‘砍树’到‘看树’,一字之差,折射出我国林业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根本转变,其根源是由于国家的政策稳定,林地林木产权有长期保障,广大林农群众吃了‘定心丸’,注重追求长期利益和长远效益,对林木不愿采、不急于砍,发展森林、保护森林。”国家林业局林业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黄建兴说。

各地充分利用青山绿水,积极发展休闲林业、乡村“农家乐”、森林旅游等生态旅游项目和相关服务业,靠生态增收;通过发展各类林产品,特别是非木质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力兴办林产工业,提高附加值,靠加工增收,实现森林资源的充分利用。

通过林改,促进了林业产业大调整格局的形成。在第一产业上,多种树,少砍树,通过开展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培育和发展森林,发展果树、竹、油茶和速生丰产林,发展林下经济,实行林果、林药、林菜结合。

在第二产业上,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发展低碳经济。浙江安吉,在林改的推动下,依靠科技创新,开展竹产品深度加工利用,一根竹子的价值从15元提高到60元,竹加工覆盖了根茎枝叶,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在第三产业上,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增加经济收入。江西武宁,把生态旅游作为富民兴县的新兴支柱产业来抓,200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亿元,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50元。

农村经济由“耕地为主”转向“耕地林地并重”

今年48岁的湖南浏阳中坪村农民周才明家里有50多亩林地,主要种植楠竹等,去年家庭收入5万多元,是林改前的好几倍。他告诉记者:“林改使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责任山如今变成了自家的,我们对待山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更精心更珍惜了,收入增加了很多。我家去年添置了台电脑,目前还打算买辆车呢。”

“过去,农民重田轻山,主要是在18亿亩耕地上做文章、要效益。现在,广大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靠山林来致富,越发重视山林。”黄建兴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的是林权,活的是农村,富的是农民。

如今,农民把27亿亩集体山林当作重要舞台,依托林地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短期长期收益结合,靠林地增收,成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贾治邦说,分山到户不是林改的目的,要避免“一分了之”。在林改中,广大农民拿到林地后面临“要发展筹集资金困难”“山林分散,一家一户经营难”“信息不灵,闯市场难”等难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各地积极探索,推进配套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

为解决林农分散经营与林业生产规模效益的矛盾,湖南浏阳建立林农合作组织,引导互助合作,目前已成立162个林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管理林地面积120多万亩。

“林农专业合作组织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把分散的林农有机地联合起来,将分散经营的林地集中起来,作为林农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浏阳市林业局局长邓阳锋说,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林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不仅让林农得到更多实惠,而且带动了村级经济发展。

为解决筹集资金的困难,辽宁本溪建立健全林业投融资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市政府对林农发展林业生产进行50%贴息,盘活了森林资产,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到今年上半年,全市林权抵押贷款额达2.2亿元。同时,市县两级财政整合资金建立了林业发展基金,其中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集中对林改后林农发展林业给予补助。

通过林改,林地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产出效益明显增加。据统计,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已由2003年的84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55元/亩。2009年27个省区市1818个林改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为4961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643元。

浙江山区林改县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达到3584元,占总收入的55%;福建永安,2010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预计将突破3600元,林业成为该市近几年增收最快的领域之一。

通过林改,农民利用自家的山林发展林下经济,很多穷山沟里涌现出了不少富裕户,甚至百万、千万富翁。辽宁本溪通过发展人参、林蛙等林下经济,已经涌现出林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1.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1%。其中资产达100万元的3000多户,达1000万元的120户,上亿元的3户。河北易县太平峪等地的农民栽植以板栗、薄皮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农民每年户均增收3500多元。

地方区域经济由“传统发展”转向“绿色发展”

重工业城市辽宁本溪,过去主要依靠发展钢铁、煤炭、水泥等“三黑”产业,污染十分严重。林改以来,本溪着力绿色转型,大力发展林药(菜、果)、森林旅游、林副产品加工等三大绿色产业,摆脱了拼资源、拼能源的旧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不但未受影响,反而加快提速。去年全市实现了680亿元的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

随着林改的全面推开,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林改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在很多地方,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龙头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开始替代‘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传统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黄建兴说。

林改激活了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我国落后地区多集中在山区、林区、沙区,这些地区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在于山,希望和出路同样也在于山。通过林改,盘活了山区、林区的森林资源,沉睡多年的山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很多地方通过兴办林业产业实现了绿色崛起。

通过林改,农民获得了新的生产资料,很多“打工仔”回家成了“林老板”。林改有效地拓宽了农民就业创业的渠道,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钱包鼓起来以后,整个农村社会的消费能力随之明显提高。

“随着林改的深入推进,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还将加速向农村流动,必将进一步盘活林地和劳动力资源,有效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消费潜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强大的内生动力。”贾治邦说。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