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经济学”唱响“山林辩证法” |
中国网 | 时间: 2010-12-21 | 文章来源: 新华社 |
――江西省武宁县的“后林改报告” 新华社南昌2010年10月11日电(记者林艳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有一个现象:产权明晰则市场活跃,产权不明晰则产业难兴。在这个“产权经济学”指导下,江西省2004年在全国率先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拉开了我国林改的序幕。 时光荏苒。几年后,记者再次来到武宁县发现,全县正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把林改和生态保护、林业发展和生态产业建设结合起来。昔日的“穷山恶水”,林改后正成为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赶超进位的金山银山,从而改变了许多山区老百姓的命运,演绎了一出耐人寻味的“山林辩证法”。 一座山:昔日视做“穷山” 如今成为青山 “以前我就想来这里投资种毛竹,但由于怕政策有变白忙活一直下不了决心。林改定了权后,我不怕了!”瑞昌市农民汪金文2005年到武宁县鲁溪镇双新村十二组租赁山场470亩,投资20万元种毛竹,如今年产值已经达到50万元。 然而,这片现在的聚宝盆原来却是无人问津的山角落。鲁溪镇是武宁偏远的山区镇,双新村则是山区中的山区,十二组地名为英山,更是偏远中的偏远,距集镇20公里。由于交通不便,山多田少,且难以耕作,多年来这里的农民竞相外迁。全组原有120多人,到2004年只剩下39个人的户口,英山的山水被看做是“穷山恶水”。 中国木材信息网t+p0L K-O#qk5S 一直对投资林业充满兴趣的汪金文,却看中了英山这片荒山。但由于当时山场产权不明,自己又是外地人,老汪不敢冒险,只好等待机会。2004年9月,武宁作为江西试点县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汪金文终于下定决心,通过协商租下了英山470亩山场50年经营权种毛竹。几年来,汪金文投入20万元,470亩荒山已经成了绿油油的翠竹林。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林改前是穷山恶水,林改后山绿了,水清了。 林改调动了武宁农民的造林积极性,莆田乡杨廖村原来免费的树苗运到村里没人种,现在村民争着掏钱买树苗,每年调入4万多株苗木不到半小时就被争抢一空。宋溪镇农民李豹租赁3000亩荒山种植“三竹”,成为远近闻名的造林大户;澧溪村农民李健租赁4000亩林地种植高产油茶,总投资达到800万元。 数字显示,林改以来武宁全县共流转森林资源6926宗,合计面积30.9万亩,交易额1亿元。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扶助资金;全面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近两年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造林任务17万亩,大批荒山荒地重披绿装。 林业调查显示,武宁县的森林覆盖率由林改前的64.1%提高到了71.2%。 一个村:背靠青山不“吃山” 绿色生态真“靠山” “以前靠卖木材吃饭,现在靠卖清新空气、优美环境吃饭!”走进和她的名字一样美丽的长水村,清新的空气、碧绿的山水和崭新的理念扑面而来。 村支书余锦冰说,林改前,全村2000口人守着12万亩山林过穷日子,大家有指标争着砍,没指标偷着砍。林改后,大家抢着种树,几年造林数是前20年总和,但除了每年砍伐20万根毛竹外,其他树种基本没人砍伐。去年全村采伐指标800立方米没用完,今年到现在还没一个人申请采伐指标。 长水村群众看待山林的眼光更长远了,他们留着树不砍是因为着眼发展农家乐和生态旅游。2007年,长水村聘请南昌大学的专家编制了“农家乐”型旅游发展规划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村里投入资金600万元,把毛竹、红豆杉等森林资源改造成优美的生态休闲景点。目前全村农家乐已经发展到20家,两年来共接待省内外游客7.8万人次,旅游收入450万元。 看到家乡的大好发展前景,几年前“农转非”迁往九江市区的孙隆泰在征得村组和群众同意后,2007年来个“非转农”,把户口重新迁回了长水村。他把自家老屋装修后开了个“孙家大屋”农家乐餐馆,年收入达10万元。最近,他又从深圳引来客商,正在村里投资3000万元打造一个名为“田园之乐”的旅游休闲度假项目。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人定心之后,绿水青山成了长水老百姓的真正靠山。如今,长水村许多经营有方的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元。数字显示,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912元,全村新建楼房70幢,45户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 武宁县委书记董金寿说,这些年,武宁县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山水武宁”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包括山水资源保护、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城镇建设和生态旅游等在内的山水武宁发展战略规划,把生态旅游作为富民兴县的新兴支柱产业来抓,力争到2010年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标准。武宁县正在实现从林业资源大县到生态经济大县的历史性跨越。" 据统计,2009年武宁全县共接待游客6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亿元,其中农家乐已经发展110家,年旅游收入1.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元。 一群人:不只是金山银山 更是“情山圣水” 兰花、皮沙发、大彩电、豪华吊灯……走进廖顺贵在武宁县城的三室二厅,很多人都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山区林农的家;更无法相信因为贫穷,这个原来世世代代居住在武宁县新宁镇石坪村的山区人家,曾两次痛失爱子,男主人三次开刀做手术,多灾多难使这个家债台高筑,夫妻不得不在2000年离异。 是林改的春风,给这个苦涩的农家吹来温暖,带来希望。2004年9月,廖顺贵在林改中分得110亩好山场,当年就卖出20立方米杉木3000根毛竹收入5万元,不但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有了存款。家里经济状况的好转,让廖顺贵和妻子张梅花都有了“复合”的念头。 经亲戚朋友说合,2005年春节,这个破碎了5年的家庭得以重圆。那年,他们又获得4万元山上收入后,便于下半年跑到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如今,廖顺贵夫妻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愁云,忙则到山上种树栽竹,闲则住进县城的新家。林改前后两重天,廖顺贵感慨地说:“没有林改,就没有我的今天!” “林定权,人定心,增收致富思林改;山添绿,水添秀,安居乐业念党恩。”林改改变了武宁县许多山里人的生活乃至命运。廖顺贵所在的石坪村16组全组14户村民,2005年以来已陆续有12户到县城购买了商品房,另外2户则到新宁镇新建了小楼房。61岁的林农王义芳更在县城的新家贴出这样一副对联,表达对林改的感谢。 “四十炉灶二十光(棍),有女不嫁土家埚。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媳妇”。上世纪90年代,石渡乡土家埚自然村村民曾这样描绘自己的贫困生活。这个武宁县东南崇山峻岭中的小山村100多人守着70亩耕地过日子,因为贫穷,30户人家竟有15条光棍,是全县有名的“光棍村”。 林改后,土家埚全村种植竹木2000多亩,农民人均年收入由5年前的不到1000元猛增到5000多元。如今,这里家家盖起了砖瓦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和液化气。“光棍”们不仅全部娶了媳妇,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家业。“光棍村”喜变新农村,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土家埚的村民们感叹,林改后,青山绿水对他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金山银山,更是“情山圣水”。 山上是“绿色银行”,山下是“和谐家园”。林改改变了山,改变了水,改变了村,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如黛的幕阜山下,清澈的柘林湖边,一曲“山林辩证法”唱响在“后林改时代”,让人们看到了“山水武宁”和谐美好的今天,也预示着全国众多山区林区灿烂辉煌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