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以患者康复需求至上
|
中国网 | 时间: 2011-11-28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手术刀下,方寸之间,刀锋所指,生死一线;显微镜里,无穷变幻;看似平淡,实则惊险。每一次站在手术台前,都是对医疗技术、临床经验、应变能力甚至是身体素质的考验。为了挽救生命、肩负医生的崇高职责,他每一次救治患者都全力以赴,他把满腔的热忱和深湛的技术,都献给了挚爱的医疗事业。夏寅,情系患者,铺就从医无悔路。 ——题 记 文/记者王林强 唐华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全国重点学科,代表国家水平。在这样一个团队里,夏寅感到的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是肩上承载的责任。 夏寅是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医师。从踏上医学之路,到如今成长为本学科领域的行家里手,转瞬已是30年。30年的奋斗历程,有过探索创新中的艰难困苦,有过总结提炼出新技术的喜悦,有过让患者绝处逢生的成就感。选择从医,他的人生价值在不懈追求和倾情奉献中璀璨闪耀,在耳科和侧颅底外科这个领域里,夏寅纵情遨游,给患者带来真切的希望。 兼收并蓄国际前沿诊疗技术 夏寅,生于新疆,长于新疆;求学四川,华西六载。1990年进入山东医科大学耳鼻喉专业攻读硕士,师从国内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骆兆平教授。山东10年,他先后追随国内大师级学者樊忠教授、王天铎教授,奠定了耳科学、颅底外科学的坚实基础。 2002年,夏寅从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博士后出站后,正式加入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导师韩德民院长的带领下,开始主攻侧颅底外科这个交叉学科。目前侧重于听神经瘤、颈静脉球体瘤、中耳癌等侧颅底肿瘤以及面瘫、眩晕、耳硬化症等各种疑难耳科疾病的诊治,在各种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颞下窝进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颞骨次全切除术等侧颅底外科手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夏寅向记者介绍,颅底外科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涉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肿瘤外科、眼科等众多学科。颅底相关疾病种类繁多,其中,颅底肿瘤为诊治重点。1992年第一届国际颅底外科大会召开、颅底外科学会成立、《国际颅底外科》杂志出版,标志着颅底外科学科的形成。迄今国外已成立了诸多颅底外科学术组织,而国内尚无相应组织。目前颅底肿瘤外科的发展存在着相关学科交流不够、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有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于2009年7月10日〜12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首届中国颅底外科医师论坛。参会代表约500人,不仅有北京的专家,而且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这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颅底外科”会议。 北京同仁医院为加快颅底外科的发展,韩德民院长特意安排夏寅在2006年前往全美著名耳科中心——美国南加州大学HOUSE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07年赴欧洲著名耳科中心——瑞士苏黎世大学FISCH耳科中心做访问学者。通过接触国际顶尖的颅底外科诊治技术,夏寅从中发现许多奥妙,收获颇多。此间他还受到被誉为“世界颅底外科之父”之称的FISCH教授的青睐。FISCH教授对夏寅的学习格外关心,从理论到实践,手把手地为他传道授业解惑,使夏寅迅速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先进理念和技术。回国后,北京同仁医院组建了一个颅底外科小组,包括耳神经外科、头颈外科、脑外科、颌面外科、放射科、临床听力学等各学科的专家,每周定期会诊,共同商讨颅底疾病的诊断,联手完成颅底肿瘤手术,取得良好效果。 管好“三不管”这块地域 颅底外科是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说到新,是因为颅底这个区域位置深在、神经血管众多、功能重要、风险太大、涉及多个学科,稍有不慎,轻则伤及神经,重则危及性命,治疗起来非常棘手,一度被认定为“手术禁区”。然而,患者生病是不按学科划分的,疾病侵犯多大范围,医生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治疗。如何管好这块“三不管”的领域,夏寅陷入深深的思考。 为了让中国颅底外科水平早日与世界接轨,北京10余家医院有志于颅底外科的相关学科专家联合起来,于2008年开办了北京颅底外科沙龙。通过这个学术平台,各家医院、各个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疑难病例的诊断、联手实施重大手术,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推动全国颅底外科事业发展,于2009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颅底外科医师论坛,旨在解决过去各大医院“各自为政”的局面,综合大家的力量提高医疗水平。能把众多相关学科的专家会聚一堂,这在国际上也是罕见之举。经过两年的发展,今年夏天又举办第二届颅底论坛。“此次会议上大家希望成立一个学会组织,把中国颅底外科专家联合起来,能够真正代表中国颅底外科水平。”夏寅说。 理念固然重要,但疗效才是硬道理。在夏寅接诊的患者中,不乏辗转求医找上门来的。34岁的李小姐,2010年10月因“伸舌左偏18个月,左听力下降15个月,左面瘫3个月”来到北京同仁医院。夏寅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后,发现患者听力丧失、前庭功能检查左侧水平半规管功能低下、面肌电图左侧面神经周围传导异常(重度)。核磁共振显示颅底巨大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肿瘤侵入颅内、压迫脑干。如果放弃治疗,患者只有等死,如果实施手术,风险实在太大。医生的强烈责任感,驱使夏寅为挽救生命而全力拼搏。经过充分准备,提前栓塞患者侧颈内动脉,以避免致命大出血,在相关学科配合下,经过10小时的奋战,终于成功地切除肿瘤,保住了患者生命。考虑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期实施面神经跨接术。出院时,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进食正常、无颅内症状、无呼吸困难,面对这个结果,李小姐全家对夏寅大夫及给予她帮助的其他大夫们感激不已。 从2009年起,夏寅受聘担任FISCH颅底外科学习班和高级颞骨解剖学习班的指导老师。这个学习班的老师多来自欧美,学员遍布五大洲。夏寅告诉记者,每年参加国际医学交流,可以随时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医学专家沟通,及时掌握国际最新信息,得到最新技术的指导,对于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丰富听力障碍治疗手段 进入21世纪,医生的责任不仅仅要保全患者的生命,而且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一名耳科医生,夏寅认为耳聋的防治义不容辞。据2006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统计,耳聋已居5项残疾之首,我国各类耳聋患者高达2780万人。尽管随着科技进步,我国人工听觉技术发展迅速,目前针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听力障碍,已有多种技术对其进行干预,但仍有大量耳聋患者无法回归主流社会。2010年骨锚式植入听觉装置(BoneAnchored Hearing Aid, BAHA)进入中国,为这些患者带来福音。 BAHA是一种以骨导传播途径为基本原理的植入式人工听觉装置,由瑞典教授Branemark发明,1977年瑞典Tjellstrom率先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超过8万名患者接受了BAHA植入手术,经过长时间的随访观察,BAHA被认为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人工听觉技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10年12月夏寅成功完成国内首例BAHA植入术。此患者由于先天性左外中耳畸形以及右耳外伤后全聋,造成双侧听力障碍,现已实现术后开机,且声音处理器无需开至最大档就可达到最佳听力效果,患者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BAHA主要利用一个钛植入体将其固定于颅骨上,经过3个月左右,钛质植入体与周围骨质融合,从而使其安全牢固地与颅骨融合。与传统骨导式助听器相比,BAHA的声音传送率高、音质好、耗电量小,而且由于体外的处理器直接固定在颅骨上,无需压迫皮肤就可以传音,佩戴安全、舒适。BAHA是否适用于所有听力障碍,它的使用有什么注意事项?对此,夏寅介绍,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总结认为,BAHA适用于不适合佩戴常规助听器(气导和骨导助听器)以及不适合听力重建手术(或不愿意接受手术)的听力障碍患者。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传导性耳聋、轻中度混合性耳聋、单侧全聋患者、严重外中耳畸形患者(俗称小耳畸形);此外,BAHA还适用于慢性中耳炎造成的听力损伤,手术后听力效果恢复不好或无法再进行手术的患者,突发性耳聋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以及听神经瘤等术后造成单侧听力完全丧失的患者。对于因慢性中耳炎而无法佩带传统助听器的传导性耳聋或者混合性耳聋患者来说,BAHA可能是唯一选择,综上所述,对于这些利用现有治疗手段无法解决听力问题的众多患者,BAHA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应用前景广阔。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医学领域,创新尤显重要。在夏寅的观念中,认为学术观念的更新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技术方法的更新,前者可以明确方向,后者能够提升速度。在耳病的治疗方面,夏寅认为需要不断研究思考、追踪国际动态、引进先进技术,真正围绕患者的需求开展课题攻关,以新理念、新技术的引领作用促使使许多顽症迎刃而解。夏寅希望将BAHA等新技术与现有的助听技术、听力重建技术、人工耳蜗植入等技术相结合,大大丰富听力障碍的治疗手段,解除广大听力障碍患者的痛苦,真正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人物介绍】 夏寅,医学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医师,瑞士FISCH国际显微耳科基金会特聘讲师。多年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在颞骨侧颅底解剖、影像、耳外科及颅底外科手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侧重于听神经瘤、颈静脉球瘤和各种颞骨肿瘤等侧颅底肿瘤以及面瘫、耳硬化症等各种耳科疑难疾病的诊治;曾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等8项课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