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松: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

中国网 | 时间: 2012-09-28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文/王林强宣继航

 



妙手起沉疴,情系苍生福。他以对传统中医精粹的传承和独辟蹊径的开拓,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治病疗疾之道。

徒手医病,化瘀除疾,颠覆过去墨守陈规的传统和约定俗成的“惯例”,给康复医学锦上添花——黄国松和他的经筋手疗医学,让人领略到科学与独创的魅力。

经筋手疗医学研究中心黄国松教授,是针灸医学博士、传统医学博士、替代医学博士,1944年出生于台湾。

“欲寻病因,当从经筋”

黄国松早年师从苟亚博教授研习脊椎神经的病理变化。经临床探索与治疗追踪评估,有感于病因的欠缺,遂于1994年开始将经络学说中的经筋通道植入脊椎神经并同研究。1995年再将四肢结构也并同植入研究。1996年增加人体结构工程连同动态对应力学与脊椎神经造成的影响再评估,1997年再增加血液流变对神经功能与肿瘤的影响做复合研究。

从量变到质变,从质变到飞跃。1998年,黄国松结合大量的临床实际,潜心推演脏腑器官与经筋通道的互补影响,并推论出经脉与经筋为互补的阴阳经也是表里经。在经筋的圆融逻辑中,也分离出不同的病因学说,独论疼痛与器官老化是现象是结果,不是原因。“欲寻病因,当从经筋。”

这一新的发现,不仅使他窥探到医学天地的别样风景,而且在现实运用当中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喜悦。

从不同角度揭示经筋学奥秘

“经筋学”在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就有详细的论述,如《灵枢・经筋》篇中对经筋的起始、循行和终止均有详细的描述。隋朝巢元方撰着的《诸病源候论》中曾有“伤绝经筋,荣卫不循行”的记载。到了清朝时,胡廷光编撰的《伤科汇篆》曾有“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纵不收”等记载﹔而吴谦在其编撰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介绍得比较详细,如“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先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吴谦将手法实际使用到经筋之病上。

1911年以后,国内虽有若干同道也在研究“经筋”,但还是局限在用针灸与“经筋学”的关系,几千年来只有上述几本著作描述,这说明了古人对“经筋学”的研究和应用均不够深广。(节录自丁继华教授的序文)

黄国松教授认为,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经筋学,可以对经筋疗法得出更理性的答案。

——经脉与经筋互为表里经。十二经筋均从手指、手臂及脚指、腿部进入躯体与头部。十二经筋用的文字是“筋”而不是“径”。径是“羊肠小道”,是通道。而“筋”字的涵义就不是通道。在软组织学里面有关“筋”的解说如下,“包裹肌肉的外膜叫膜,膜太长多余的反折处就叫做筋”,“两组肌肉所包裹膜的界面也叫做筋”。“每一组骨骼肌的起止两处也叫做筋(结缔组织)”。

如果经筋的文字解说是做“经营管理通道的筋”讲解,那经筋通道走人体的外表,人体外表没有筋,皮肤的里层才有筋。要管理这些筋,势必触及皮肤里层的经脉系统,如此经筋又重迭“经脉通道”,但是如果把经脉与经筋调整为“表里经”,那从经筋的通道来解说中医脏相学说里的“心、小肠互为表里经,肺、大肠互为表里经,肾、膀胱互为表里经”就非常“名正言顺”。 因为经筋学说里心经的通道是从手第五指的手掌心侧往上连接,小肠经的通道也是从手第五指的手掌背侧往上连结,所以可以名正言顺说心、小肠互为表里经。

——动与不动有关系。伤寒论六经辩证中的六经,在经筋学的动态工程中名正言顺的可解说名称相同经的手脚互为“阴阳经”。十二经筋的起点都从手指、脚趾开始起动,静态的手指、脚趾没有特定含意,只有观念。人体论治疾病,不能从静态的筋去论治,因为静态的筋不会劳损,筋没有劳损就没有“病”。中医说:不通则痛、则胀、则肿。

不通是“肌筋膜紧张压迫到血管,形成血管中的血液流通有障碍,这就是不通”,问题是什么叫做肌筋膜紧张?筋膜要“动”才有劳损,才会紧张,肌肉反复劳动、反复劳损就是“肌筋膜紧张”。因此从经筋学的角度去探讨、研究,分析人体的疾病,就知道不能忽略人体结构的动态工程。再从临床医案演译出“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六经,每经都有手脚,那是作为“阴阳经”的互动工程。例如:手大拇指的太阴肺经与脚大拇指的太阴脾经是可互为松解的“阴阳经”。

——垂直力学与交叉力学。人体走路活动的形态是右手连动左脚,左脚连动右手,右手向前摆动左手就向后,右手向后摆动左手就向前。右脚向前移动左脚就在后面跟,右脚在后左脚就在前,这就是“人体结构的动态工程”。在动态工程里有一“垂直力学”与一组“交叉力学”这两组力学随时平衡着人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里外。因此右肩关节有功能障碍时,左脚膝关节也会出现筋膜紧张的信号相伴,右手腕关节有移位形态,左脚踝关节也会筋膜紧张、劳损相伴。左手依此类推。

——形态学加上动态工程论述疾病。人体的活动在动态工程中,会有同侧上、下协调,也涵盖着对侧的交叉协调。站立不动时主要是左右的上下各自协调,走路时右上对左下、左上对右下这是交叉协调,人体所有疾病的病因、病理都跟力学的变化有关,只有从力学的变化中才能掌握致病的原因。因此在经筋学的疾病论证中,从人体的外观形态、脸部五官结构的搭配对比、手掌,脚掌的形态分析、气色,神韵的组合推论去探讨,就形成人体论病的另一个系统,也就是经筋学论病的依据。经筋学论病,对于每一个系统的辩证,都可以当下左右对比的找出两者平衡落差的位置与区块,将病变区域的软组织压力消除并修补润滑关节。这样系统的功能就可以恢复正常,就没有所谓的“疾病”出现。

让手技成为一门“艺术”

不论是给学员培训,还是为患者治病,黄国松教授以一双灵活双手展现出“经筋学”的神奇魅力,令人击节叫好。

有位中医观摩黄国松教授手技后,谈到了自己的体会:中国的文学里“手技”这两个字应当是带有灵气的文字,一个手技疗法的医者,不仅要了解“解剖学”及“神经学”的临床知识,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专注人体微细形态变化,使手技成为一门“艺术”。这就是黄国松教授多年临床对手技的理解。

在临床实践中,黄国松教授将望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依据人体形态结构学的上下、左右、内外对称性、交叉性、三角对应性、四边平行和六边支撑原理,根据经筋的牵拉与联结及循行路线、及全息原理而测知病位,重点在望、触诊八大关节(肩髋膝踝)的形态、结构改变,根据触诊所感知的紧张饱满度、筋结、条索、肥厚及阳性点施以相应手法。手技更注重阴阳的对立与统一,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治疗,医者之肘、手抵压阳性点在微动中与患家反向运动之力相接而达病位的中心结构,以求达到减压解结之效,注重远端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协同治疗。

黄国松教授将多年心得撰写成文,著有《脊椎手疗法》《经筋手疗法图解》《四肢手疗法图解》等书,在业界广受好评。《四肢手疗法图解》的序言中有这样的精彩描述:“不知生理,焉知病理。”“不会病理,怎会处理?!”黄国松教授编著的“四肢手疗法”,其内容很丰富,其解说很明了。使生理和病理能连贯,易懂易学,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

黄国松教授带出了不少高徒。他的学生遍布美国、瑞典、新加坡、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黄国松教授正从事于小脑共济失调(小脑萎缩)与视神经萎缩是否可重建并再度活化的专项研究。用医学上的新创举给患者创造更多的康复机会,他用行动展现出悬壶济世的医道精神。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