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晨曦:转化医学的先锋

中国网 | 时间: 2013-01-28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文/段海望 唐华

 

 


救死扶伤,医生的职业光荣而神圣。面对患者以生命健康相托的信任,欧阳晨曦表示,“患者以性命相托,我必以心相待。”

欧阳晨曦,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20强入围者,曾获“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教育部驻外后备干部。

1996年,自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欧阳晨曦入职武汉协和医院心胸外科。2000年,他获德国艾伯特奖学金资助,被公派赴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心胸血管外科,攻读医学博士学位(M.D.),师从国际著名心胸血管外科教授Prof. Haverich。在德国主要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的近3年时间里,他先后参加各种复杂心脏和大血管手术500多台,其中包括各种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移植、肺移植、胸腹主动脉瘤置换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肺动脉内膜剥脱等一些国内外最尖端的心脏和血管外科手术,尤其对胸腹主动脉瘤以及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颇有研究。

2003年回国后,欧阳晨曦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担任技术骨干,回国至今已完成各类血管外科手术达2500例,其中大血管手术近200例。在腔静脉内肿瘤、颈动脉狭窄以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疑难病例的手术治疗上,其水平已步入国内领先位置。

欧阳晨曦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用到人工血管。目前医疗用的人工血管常用的材料是涤纶和聚四氟乙烯,由于小口径人工血管对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的要求非常高,以上材料用来制造小口径血管容易出现血栓,内膜增厚而导致血管堵塞,因此,只适合制作大口径血管。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口径血管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

据悉,全球每年有上百万的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脏搭桥手术,由于市面上没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径人工血管,手术时医生只能在每位患者的腿上划开长长的口子,将其重要的大隐静脉完整剥离下来。这样的做法,给患者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因此,工作之余,欧阳晨曦密切关注材料领域的研究动态。后来,通过网络他发现武汉纺织大学(原武汉科技学院)的徐卫林教授研制出的蚕丝生物粉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之后,欧阳晨曦惊喜地发现,蚕丝生物粉体或许能够作为制造优质小口径血管的材料。

了解到这一信息后,欧阳晨曦当即与徐卫林教授取得联系,联手展开了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究攻关。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取得突破:他们以聚氨酯和蚕丝粉体为基本材料,模仿人体血管的3层结构,制备出了与人体血管结构相同、功能相近的基于蚕丝粉体的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用动物试验证明,这种血管使用1年后仍旧畅通,没有发现血管狭窄且无血栓形成。重要的是这种血管前期的各项生物力学指标以及生物相容性、血管栓塞检测都基本符合临床要求。

蚕丝粉体的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技术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该技术的问世,一举改变了我国人工血管研究水平比较落后的局面。

之后,在武汉市副市长袁善腊的诚邀下,欧阳晨曦和几位合伙人一起,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组建了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小口径人造血管、人造皮肤产业化,以及将要进行的人造角膜、人造神经等研发工作。目前,小口径人工血管的产业化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将延伸到人造肾、人造晶体、人造皮肤等领域,极大地提高我国生物工程以及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是目前转化医学领域,成长最迅速和最成熟的项目,为转化医学的发展确立了一条可行之路。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