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型律师梦
|
中国网 | 时间: 2013-11-14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文:胡 斌 李 军 一个前途广阔的后备干部,一个花了六年时间考博的痴男,一个打造律所全新管理运营架构的高级合伙人,一个要改变律师单兵作战现状的探索者,一个教学相长的专家学者型律师......他,就是从贵州山区走出的北京京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波——哲学学士、民商法硕士、民商法博士。他博士师从中国法学泰斗、前全国人大常委、前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江平教授。与此同时,他还是中华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律师协会会员、北京东华门商会会员、北京市法学会文化创意产业分会常务理事、北京贵州商会理事、贵州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法律顾问、北京“专业者”律政沙龙创办人、主持人、贵州省修文县凤联村终生荣誉村民、北京京悦律师事务所现任管委会主任。
游历北非古城
辞金饭碗——只为心中最爱
陈波,一个省城政法委战线的中层干部,长期在领导身边工作的“红人”(秘书),有十年基层派出所、巡警队、县公安局、县委、市政法委的工作经历,拥有贵州大学民商法硕士学位,年龄才三十出头,年少英俊,博学多才......其仕途可以说一帆风顺,前途远大,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在成百万人挤“国考”独木桥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放弃金饭碗,辞去公职,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是的,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出奇制胜恐怕不贴切,但是,成大业者其始初不被理解的确实很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不安分,从事公务行政感觉就是上了一条很不情愿的轨道,这条道没有回转的余地,这条道是不属于他自己的,将不分份内份外,用时间、精力、智慧、身体投入其中,直到有一天有人通知“到点了”。他想会感到很惶恐,会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一条并不适合的路上行走! 虽然,从事‘专业’工作的观念,是受家庭的影响;性格上,动静相兼;公务员的“正统”限制个性的发挥;导师的影响等,更深的剖析,他常常“沉浸在法学家的思维里、法学家的性格里、法学家的气息里”,律师职业或可是他的最爱。在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和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面对领导、同事、亲人的劝说,他也犹豫过,斗争过,但他最终下定决心,辞掉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金饭碗,毅然决然地下海,是勇气,是智慧,也是一种挑战。
六年考博——只为师从法学泰斗
法学泰斗江平教授对于“私权和公权”、“党权”、“维稳思维”、“律师的地位和作用”、“政改”等论述给了陈波深深的启迪,“只向真理低头”的气魄和豪情更是让他震撼!从江平老师的著作中他看到了一个法学泰斗的法理观念和崇高精神,他希望接近江平老师,希望走进这位大师,他下决心,要以自己的全力做江平的学生,读江平老师的博士,实践江平老师的学术理想。他想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所在,是他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 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注定不会是一条平凡的路,六年多的考博,也印证了这一点。一考,因“惧”江平教授是一个在神位上的大师,而临时改了报考的学校和导师,分数过关,但是没有录取;二考时辞去公职,临时仍“惧”又报了其它导师,但也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三考前,见到了江平老师本人,正式填报了江平老师的博士,由于竞争过于激烈,还是没有被录取!四考、五考,虽有收获,但也有了“离江平的博士还有多远”的感慨;六考,才终于圆了师从法学泰斗的心愿,他成为了江平老师的博士弟子! 2005年开始准备,2006年开始报考,到2011年录取,日历换了七本,翻过了两千多页。六年多的时间,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可以跨进小学大门读书的时间。他从一名机关“领导”变成了一个体制外的的人、从办公室里悠闲地品茶到深夜仍在看书备考、从单身闯北京到在恋爱成家、从北京一律师事务所办公室主任,到又辞去这个不错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中是何等的困难、艰辛,又需要何等的执着、坚韧!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天道酬勤,水滴石穿,六载艰辛,终于圆了他师从法学泰斗的博士梦。 陈波博士说:“之所以坚持考江平老师博士:一是江平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人世理解和学术品格及无法抗拒的人格魅力,我需要老师的指引。二是在2009年、2010年,在我最困难的复习期间,江平老师及夫人一直鼓励我,并针对我对新的研究动态不熟悉的特点,建议多到政法大学旁听研究生课程,把握学术动态,训练专业思维。还破例让我参与他的博士研究生指导课,使我在发现自己的无知的同时,信心也在慢慢增长!”特别的是,他有一位在60年代和江平老师一样深受“文革”迫害的爷爷,他认定了冥冥之中和老师的缘分。
锐意改革——只为打造全新的律所架构
律师事务所是律师工作所在的机构,负有教育培养律师,不断提高律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责任,承担着组织指导律师从事业务工作,不断提高律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任。律师事务所还是为在所工作的律师和其他人员对外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实体。由此,律师事务所管理的好坏,直接与律师事业的兴衰相关。对于律师制度恢复仅二十多年的中国来说,律师事务所的经营管理仍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模式,也未引起法学界和律师界的高度重视。 对此,陈波博士说:“传统的律师团队的运行模式主要是一种各自为政的运行模式,这种小农的、封闭的模式早已不适应我们如今高速发展、日益国际化的现实。这种不适应体现为两点:一是不适应律师行业特点。律师是高度智力化、精细化、知识全面的行业群体。而传统的小农式的操作模式太过封闭,不能发挥每个人的最大化潜能。二是不适应律师行业客户需要。律师行业面对越来越多的是高端、上档次、专业的客户。这对于律师的气质、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要求很高,这样只有律师团队化才能达到和客户群的互相匹配。”随着年岁和阅历、经验的积累,陈波博士越发感到这“两个不适应”已经严重影响到律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真正打通这‘任督二脉’,我们才能与国际市场平等的对话,这就好比你面对的客户和竞争对手都是高层次、高水平、高素养的‘上流社会’,但你却只是‘平民阶层’,而你还想着去竞争,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我们要做到的是跟客户站在一起,我们是‘般配’的,和竞争对手面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底气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