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伟、李振华: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多元和共享

  嘉宾:国内著名观念艺术家 汪建伟
     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展览会策展人 李振华
  时间:2007年3月28日
  简介: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诸多艺术家、电影导演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汪建伟、李振华: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多元和共享

活动描述

  •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展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作为本次展览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吸引了众多中外艺术界知名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为大家请到了两位嘉宾,坐在我左边的是国内著名观念艺术家汪建伟先生。汪先生您好!

    2007-03-28 14:17:24

  • 汪建伟 :

    你好!

    2007-03-28 14:21:12

  • 中国网:

    坐在旁边的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李振华先生。李先生您好!

    2007-03-28 14:21:30

  • 李振华:

    中国网的朋友,大家好!

    2007-03-28 14:21:44

  • 中国网: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也希望通过两位嘉宾能让我们所有的网友跟着两位一起去探秘一下这次艺术盛会。首先我想问一下李先生,您能不能给大家首先介绍一下本届画廊博览会的情况呢?

    2007-03-28 14:21:56

  • 李振华:

    其实画廊博览会的情况我能介绍的不太多,我只能介绍的就是“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其实在几个月以前我跟王一海谈到的时候,大家觉得跟以前他要做的博览会的架构不太一样。我在做这个策划方案的时候也强调了这个项目的跨越媒体的特殊性质。邀请艺术家,还有电影导演,还有一些国际博物馆的馆长,艺术节的主席都要来到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呢?这里面有两个隐性的问题,在当时有过一定的设置,因为这也是为什么要叫它实验室和论坛的原因了。

    2007-03-28 14:22:27

  • 李振华:

    一个是我们为什么都要选择在中国来讨论当代艺术这个问题;另一个就是大家都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能做什么事情,这是我们在多年认识里面一直在沟通的比较核心的问题,就是当代艺术的中国性。另外一个就是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关注中国,我们在这儿到底干什么?所以这是这个实验室和论坛的由来。

    2007-03-28 14:23:00

  • 李振华:

    在实际执行方面,在这个项目里,其实我没有把自己当成策展人,我只是一个规划者,因为不存在我的策划让大家按照什么方向去发展,我希望这个项目的发展是多重线索的,所以实际要谈到很多问题,我觉得这还要具体化,因为可能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导演、每一个艺术界的负责人,或者博物馆的负责人,他们都有他们切身的问题和中国的联系,所以这也是要做这个项目特别根本的原因。

    2007-03-28 14:23:49

  • 中国网:

    “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也是这一届国际博览会的亮点,以前的画廊博览会没有这个内容吧?

    2007-03-28 14:24:20

  • 李振华:

    我觉得其实亮点这个问题我不太认同,其实博览会希望做到一个国际化的标准,这样做显然可以达到国际化的标准。是不是亮点,亮点能给做画廊博览会带来什么呢?如果作为商业的亮点来说显然在这个项目里面不能给这个事情带来商业上的事情或者商业上的回报,只能给这个博览会带来特殊的人群及以这个项目引发对商业或者非商业或者学术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在讨论。我觉得至少它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讲引起一些争议,创造一些话题。

    2007-03-28 14:24:36

  • 中国网:

    汪老师您作为一名艺术家,您是怎么看综合媒体艺术的呢?

    2007-03-28 14:25:21

  • 汪建伟 :

    其实我觉得综合媒体跟中国的社会化发展特别有关系,不过这种关系是同步还是不同步,包括我们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艺术样式上的转变都跟这个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在80年代的时候我觉得第一次听见装置艺术这个词的时候我是很震惊的,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1985年我在上浙美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你可以想象,从85年到现在的几十年,我觉得中国的空间和对外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2007-03-28 14:25:37

  • 汪建伟 :

    作为艺术家个人来讲,他的技术手段和对艺术的实践也是这样的。我有时候开玩笑,实际上我们刚刚开始。举个简单例子,我问过一些欧洲的艺术家,比如说我是25岁、26岁去的学校,才开始知道装置这个词,当代艺术实际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开始了解“杜桑”背后的观念,开始进行了解为什么要做社会雕塑,逐渐才从美术史里面然后跟当代社会的艺术家作品去开始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007-03-28 14:28:59

  • 汪建伟 :

    我觉得实际上有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大概有10年,在95年以后,我觉得很多艺术家开始回到自身的文化之中,因为当代艺术有很多语言,当时从西方传到中国来,如果把这个语言和自己的文化经验联合起来,从那个时候开始,不同的艺术家开始发展不同的艺术,比如说我可能逐渐发展到多媒体,还有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还有各种不同的艺术。

    2007-03-28 14:30:37

  • 汪建伟 :

    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当代艺术逐渐在建立一种机制,这个机制我觉得分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机制必须具备的东西,艺术家在这个机制里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798”这样的区域,我记得在02年还是03年,这个地方还处于不怎么合法的状况,现在已经变成政府对外的窗口,这个在全世界来讲是罕见的,这不到五年的时间,这就是机制。这个时候艺术家、公共空间、画商、画廊,包括所在的城市和公众就形成了一种氛围。

    2007-03-28 14:31:30

  • 汪建伟 :

    第二个机制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不是只能有一种机制,包括博览会的机制,包括艺术家跟公共空间,我觉得这是现在要建立起来的。在以前我们可以看到博览会里面跟综合艺术和观念艺术关系并不是太大,只是停留在画廊的艺术家跟博物馆跟收藏家之间的买卖关系。现在一个良性的经济逐渐建立起来了,会有更多样式的艺术进入到公共的平台。

    2007-03-28 14:33:16

  • 中国网:

    李先生我们想问一下,这次论坛包括的内容主要由哪些,能不能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2007-03-28 14:34:42

  • 李振华:

    主要设定6个大的方向,其中一个就是汪老师和国内的这些导演和建筑师们参加的,叫独立个体的独特性,通过各种研究和讨论,来向大家介绍不同个体在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进程里面,不同发展的情况和经验。

    2007-03-28 14:35:35

  • 李振华:

    还有另外五个主题,也都是分别由不同的专家来谈。比如说我邀请麻省理工的专家,他就是来给我们介绍新媒体的存在与新,就是说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已存在的媒体艺术,更新的媒体是什么?媒体艺术的可能性是什么,因为他是一个资深的麻省理工出版的评委,也是一个新媒体的理论家,他可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在这几年提到的创意产业、新媒体这些方面,我们到底对这些了解多少,我也想对这件事情了解更多的。

    2007-03-28 14:36:51

  • 李振华:

    还有一些,比如说我们会谈到信息的过载,信息的过载一种是出现在虚拟介质里面的信息问题,还有信息的筛选。另外一个是存在于物理空间的信息的问题,那么多的信息我们如何存储,如何分割,如何去找到我们有用的信息。

    2007-03-28 14:38:48

  • 李振华:

    在这方面我们邀请的是是Roger·Malina,也是麻省理工一份学报的主编,由他来谈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工作大量涉及到艺术、科学、技术几个方面交融的工作,因为尤其又是他们在做媒体的工作,可能他能为我们划清如何处理比如说网络存在介质、虚拟介质之间的信息关系。

    2007-03-28 14:39:12

  • 李振华:

    还有一个主题,叫文化的分众。我觉得这是针对国内的情况,刚才汪老师提到了机制问题,比如艺术家、画廊、博物馆、画廊博览会等一系列的,包括媒体,大家存在一种共同的机制的关系。这个文化的分众我也想请歌华集团的世纪坛艺术馆的副馆长王昱冬先生来谈,就是说处在新兴的博物馆行列里面,作为博物馆和办私人空间的概念,就是它具有的责任是什么,和他如何看待北京不同的空间,画廊、博物馆可能出现的资源分享的现实。

    2007-03-28 14:41:31

  • 中国网:

    这个话题听起来都挺专业的,像我们普通的网友有没有一些可以参与进去的方式呢?

    2007-03-28 14:44:02

  • 李振华: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希望把所有的演讲都做现场直播,都在网络上进行播出。我觉得网友是否能参与,这个要看他们自己。就是说他们是否对这个感兴趣。还有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不同问题会感兴趣呢?这也是我好奇的地方。在一方面我们要限制现场的观众,一方面要拓展所有的可能性,就是让更多的观众在物理条件下可以获知这些信息。

    2007-03-28 14:46:06

  • 中国网:

    汪老师作为这次演讲的嘉宾会进行一些演讲,在这儿能不能透露一下您这次带来什么样的话题和内容了?

    2007-03-28 14:46:30

  • 汪建伟 :

    其实我们的话题有点延续上个星期我跟“尤伦斯”基金会做的一个讨论,也是他们邀请我作为第一个发言人。我想了很长时间,我给他们的题目是“大脑设计”。其实这本书的来源是我在15年前读的第一本书,作者叫“艾斯彼”,为什么以这本书的名字来作为我的发言呢?第一,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整个社会的看法;第二,这本书的名字,“大脑的设计”包含两个意思:一,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系统,然后在这个基本系统情况下,我们能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2007-03-28 14:47:51

  • 汪建伟 :

    其实任何知识界,我们不是要谈知识综合,我们谈综合媒介,我们就绕开综合知识。如果我们只谈技术的话,我们永远只是线性进步,而且这种线性进步最后导致人有一种疯狂的去占有所有新的东西,我想如果没有知识综合作为背景,那么综合的技术可能对我们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

    2007-03-28 14:48:25

  • 汪建伟 :

    我的问题是,“大脑设计”实际包含了这些,你的基础设施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你的基本的世界观是什么?这些逐渐的,可能也是跟我个人作为艺术的思维方式有关。我个人感觉你刚才那个问题,就是说网络的观众怎么进入,我觉得真正有意思的是,任何一个新的媒体和新的事物的出现,不是替代前一个媒体,是丰富整个社会的多元化。

    2007-03-28 14:49:18

  • 汪建伟 :

    我说的多元化技术也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所,我觉得一个机制就是要建立更多的声音,不是说你用这种声音代替昨天的声音,用昨天的声音替代大前天的声音,我觉得不存在这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就是说我们首先把这样一个声音建立起来,然后给公众一个有可能去找到其它声音的机会。

    2007-03-28 14:50:10

  • 汪建伟 :

    其实我们做这样的工作也是这样的意思,我觉得它可能会改变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传统说新的教程艺术、观念艺术一定会替代一些新的艺术,包括我今天会被问到,你是做观念艺术的,跟架子艺术的关系是什么?其实我觉得真正的观念艺术就包括架子艺术,我从来都强调,我觉得它没有一个替代的问题,这可能是我要讲的一个主题。

    2007-03-28 14:55:35

  • 中国网:

    汪老师您刚才谈到了观念艺术,您也是国内著名的观念艺术家,您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观念艺术?

    2007-03-28 14:56:16

  • 汪建伟 :

    我给您举个例子,有一次好象是洪晃做了一个节目,让我去谈行为艺术。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实际上我经常会在一些朋友非专业的圈子里,在谈到观念和当代艺术的时候,他们一开始会问一些问题,然后他们突然说:“哦,明白了,就是行为艺术。”经常把当代艺术也好、观念艺术也好,用行为艺术这个词来代替。

    2007-03-28 14:57:31

  • 汪建伟 :

    实际上这个当代艺术从开始认识的时候,跟艺术之间发生了一个错位,比如说行为艺术为什么变成人所皆知的呢?我记得2001年一个艺术家有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实际上直接用新闻媒体这个平台暴露出来的,争议很大,然后很多人就明白了什么是行为艺术,但是其他的观念艺术,包括装置艺术、概念艺术,都属于当代艺术里面不同的艺术形态,显然始终没有成为社会化话题,这样社会化话题反过来就导致了行为艺术。

    2007-03-28 14:57:57

  • 汪建伟 :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讲,其实我觉得可以从一个更简单的角度上去探讨什么是观念艺术,就是它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支持这种思维方式的思维技术,艺术家在这个领域里展开,我觉得都是他的观念,而且不要去界定他是用什么媒介去实现的。比如说装置艺术是用很物质化的东西,比如说概念艺术是用极少的东西,而且概念艺术里面甚至还包括少数极限的东西。

    2007-03-28 14:58:21

  • 汪建伟 :

    我觉得这些东西到今天来讲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为什么以行为艺术这个东西反过来解释观念艺术,实际上行为艺术是当代艺术里面其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说,你是很时尚的,你穿的服装,最后有一天谁也不去谈你时装的问题,原来时装不叫时装了,叫裤子叫鞋,实际上鞋子、裤子实际是它的一部分,这就是刚才我谈,为什么这次要把这样一个论坛放到公共平台上,我觉得有一个不同步的问题,现在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概念、信息这个同步问题建立起来,不然我们的讨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障碍呢?

    2007-03-28 14:58:37

  • 汪建伟 :

    很多记者问我们,是不是艺术家和公众永远处于对立的状态?但实际上是一个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我相信艺术家永远不会以观众为敌人,观众也不会说他不认识的艺术家就为敌人,这里面缺乏什么呢?从一个公共平台来看,一个看得见的平台,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平台,看不见的平台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教育,咱们有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比如说一个人上了大学以后,他有没有博物馆经验,在博物馆经验里面,他能够了解到什么样的知识。

    2007-03-28 15:00:27

  • 汪建伟 :

    第二,我们的美术馆是不是起到了对公众对当代艺术的教育。第三就是媒介,如果这三个跟当代艺术有很大关系的东西没有发挥作用的话,最后逼着观众和艺术家对立,这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机制非常重要。

    2007-03-28 15:00:52

  • 网友 欢乐无极乐未央::

    请问李老师,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有区别吗?在展览中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怎么样才能成为策展人?

    2007-03-28 15:01:24

  • 中国网:

    可能我们的网友平时也会去看一些展览,直接接触展览展品多一些,对幕后的策展人了解不是很多,李老师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007-03-28 15:03:20

  • 李振华:

    其实我想他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因为他问的是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有区别吗,显然他对独立策展人和策展人这两个职位设定区分了的,我很想了解他怎么认为策展人是什么职业。

    2007-03-28 15:03:40

  • 李振华:

    这些问题其实我有过一篇文章,专门写策展人应该干什么,策展人应该干所有的事又不应该干所有的事。策展人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技能集体的体现,策展人不同的机构里面所体现的这种综合性也不一样,比如说博物馆的策展人更强调它的执行,可能不太考虑它的创造,比如说创造的主题有可能是这个博物馆的艺术总监提出来的,策展人是在这个艺术总监提出来的大的方向下面找到更小的分体,然后把这个分体再做掉。在独立策展人这方面,我想独立策展人就把创造首先提到第一位,就是说你要提的问题是什么,你想要做的这个展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2007-03-28 15:05:17

  • 李振华:

    因为独立策展人没有人去限制你的创造力,而你要去实现这个创造力,你要发动所有可能的资源,比如说你的媒介资源、经济资源、场所资源等等,来体现这个创造力。我想在我那个文章里分析来分析去,我觉得策展人随时是可以被转换的,随时可以被替代,因为他的特性真的不是那么强。

    2007-03-28 15:06:31

  • 李振华:

    另外一个情况下,说一个项目的策展人我不同意,开始的时候写了一个策划案,后面我是一个规划者,把大家聚到一起来分析一个问题,不存在要通过一个独立策展人的角度的独立创造力,我不承认这个,我承认的是这个群体的创造力,就是每一个人都尽量出一份力,这个创造力对我来说更有意思,所以是不是策展人或者独立策展人不太重要。如果你要做这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去了解到那么多不同的、有趣的方面的时候,我认为这个职业很有趣。

    2007-03-28 15:07:49

  • 中国网:

    如果有目的想成为一个策展人是不是就需要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因为您刚才也说了,什么都要做。

    2007-03-28 15:14:01

  • 李振华:

    对,什么都要做,小到到美术馆去拖地,大到面对很多媒体和公众来阐释自己创造的概念。

    2007-03-28 15:14:25

  • 网友 亚哲::

    很多艺术家做Video更多的是在自我表达,或者是将Video作为他的眼睛记录他个人旅程当中看到的东西。但我感觉你的Video更像是在做一种科学研究,能不能谈谈您的艺术创作?

    2007-03-28 15:14:43

  • 汪建伟 :

    实际上那天意大利的作家“安柯”搞了一个很简短的见面会,其实那天我们就想谈那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谈每个艺术家,包括作家、艺术家,就是说他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这个特别重要。比较笼统来讲你的设计观是什么,这样的话就有一个什么东西呢?比如说Video,它到底能够是一个什么样的功能介入到艺术家和社会之间?对我来讲它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你通过它做一只你自己认为是这个世界的眼睛,但是不要忘了,你拥有的知识系统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跟公共经验是一致的。还有一个可能,你可能不是拥有你个人,你就在一个知识的系统里再去找一个进入社会的途径。

    2007-03-28 15:15:27

  • 汪建伟 :

    第三步,就是能不能在这两者之间共在的状态下作为你的出发点,这就是说你个人的经验和文本经验,两个之间可不可以建立起来互动的性质?这实际上是我感兴趣的。那天我跟“艾科”谈也是这个,其实我也受过他的影响,比如说他的《玫瑰之约》,他从题目到描述方式等等,对我来讲他的历史、小说,使用的各种经验和知识完全没有借鉴,包括形成的什么东西不知道。我觉得实验的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一种多元的可能情况下。

    2007-03-28 15:16:36

  • 汪建伟 :

    首先是你自己拥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对我来讲他的问题问得特别好。第一,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有更多的使用机器的可能;第二,可以不聊一种,比如我这次参加论坛的一个作品叫《生活在别处》,我使用的就是把一个传统的文本分析和一个田野调查,两种方法放在一起,我给自己创造的叫做视觉调查,为什么最后起了一个叫生活在别处,就是在我的生活过程中和我拍的对象我们是处在一个积极状态,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在多久开始和结束。

    2007-03-28 15:17:56

  • 汪建伟 :

    就是说真正那个版本我记得印象特清楚,就是我跟的那个人回到以前那个农村,我中午在这个地方看的时候有个小孩骑了一个自行车在这个院子里打转,我突然感觉特别像我当时的一种状况,我对有的东西是不信任的,但是你的结果和你工作的未来是在不信任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所以说这种状态对Video来讲就是一种综合状态,而且非常可贵,这是我自己的状态。

    2007-03-28 15:18:12

  • 中国网:

    我觉得汪老师一直在强调多元化,多元的手段、多元的概念,您以前是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

    2007-03-28 15:18:45

  • 汪建伟 :

    我实际上读了两年研究生,读的油画。

    2007-03-28 15:19:09

  • 中国网:

    现在已经关注到多元化、多媒体观念艺术上来了,怎么进行这样一个转变?

    2007-03-28 15:19:22

  • 汪建伟 :

    其实就是我们这代艺术家大多数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因为跟我们的社会教育有关。比如说现在国外的,大家可能知道的黄勇平、古文达、徐斌,就是大家能够知道的这些艺术家,在这个年龄段的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就是造型训练,我们那个时候除了造型训练没有其他的。第二,我们也是伴随着社会的进程我们开始逐渐打开了我们的视野。

    2007-03-28 15:19:40

  • 汪建伟 :

    举个例子,我好象是1991年去了香港,有一个朋友说你给我买一块电子表,我觉得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结果我第一天就碰到了巨大的难题,我去第一家店,琳琅满目,让我无从选择,任何渠道都让你束手无策。再走第二家,第二家对你的选择完全是灾难,七天行程结束之后完全是仓惶的随便买了一块表就回来了,这给我很大的体会。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极度多元的物质平面上和知识文化平面上,就是说这一年丧失的最大的就是选择权,你不能选择你的未来,同时你不能选择你的现在。

    2007-03-28 15:20:06

  • 汪建伟 :

    物质系统是决定你是不是选择的,但是你没有系统就不可能培养起你的选择。第二就是你的未来,就是我在写我的简历的时候,那个时代就是两句话,为明天担忧,害怕贫农,因为我们从插队要上来的时候贫下中农要签字,这就是我当时的两大主题。反过来讲,为什么呢?85年截止到之前,我举了个例子,我记得浙江美院的郑胜天老师作为学者访问,出国带回来这个概念,这就是我第一次听见什么叫装置。我觉得这个跟社会进程是有密切相关的。

    2007-03-28 15:21:09

  • 汪建伟 :

    因为我觉得我现在始终没有停止这样一种实践,实践就是说我要珍惜我的选择。因为我在25年、26年前我们没有这个权利,但是现在我觉得我应该有这个权利,所以我就要有这样一个对我自己,对艺术本身尊重的选择权。

    2007-03-28 15:22:22

  • 汪建伟 :

    可能对其他的艺术家意义不一样,对我来讲后面的因素很重要,其次就是以人为本,因为你知道那个时候人读书,凡是我们看见的东西都得造型,就是找这么一个没有时间性,只有空间性。我在读托尔斯泰的复活,这两个在欧洲是两个完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艺术,但是对我们来讲都是要知道的。

    2007-03-28 15:22:40

  • 汪建伟 :

    我为什么要读《复活》?是我插队的时候有人借我一本,前后都少了几十页,所以我一定要找一本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的原版,结果买到了,读完以后给我的感觉好象不对,因为我第一瓷都到的就是不完整的,当你读到完整的时候你怀疑完整的东西。我举这几个例子,我个人认为支持我在不断的去探讨可能性的后面的东西,就是尊重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且它不是固定的,不是说你解决了一下,这辈子就可以以此为生。

    2007-03-28 15:23:09

  • 中国网:

    尊重您的选择权,所以您也希望把一个多元的艺术范围展现给我们的观众,是不是这样的?

    2007-03-28 15:23:30

  • 汪建伟 :

    当然,我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说我在不断实验的一个基本态度,当然这不光包括态度,比如说你还得要实验,就像你获得知识,多种知识对一个艺术家特别重要。当你只知道一种灌溉世界的方法的时候,这个世界对你来讲就有一种可能性。当你逐渐的去阅读到其他的领域,包括科学、包括人类学,他们对这个世界阐释方式的时候,你会觉得我怎么没有这么看,你再往前走一步,我为什么说大脑设计,他完全用他的意识在谈怎么认识世界,这个其实是共通的,在创造学思维这个平台上是没有学科的。

    2007-03-28 15:23:58

  • 中国网:

    李老师一直都在说自己不是一个像我们定义的策展人,或者说只是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但是我们看到李老师真的是策划了很多展览和活动,而且是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名和有份量的。您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

    2007-03-28 15:24:27

  • 李振华:

    延续汪老师刚才说的,对自我的认知,对多种知识的兴趣。我觉得这是我做策展很重要的基础。刚才汪老师提到他那一代人的问题,没有选择,我们这一代人好象选择很多,也赶上了好的时间。在这么多选择的时候,我觉得恰恰你在对这些选择做出自我判断的时候,你首先就要进入到你的这个选择之中,尽量去了解它。

    2007-03-28 15:24:59

  • 李振华:

    比如说从我开始做的工作里面就一直是交叉的线索,一直不存在一个,比如说作为纯粹艺术上的策展人概念,我策划工作涉及到音乐、艺术、当代艺术,还有电影方面的组织,还有大型活动的安排等等等等,我觉得都是因为兴趣,都是因为我要去认知,这就促成了我要去做特别具体工作的原动力。

    2007-03-28 15:25:21

  • 李振华:

    回到刚才说的作为策展人,我觉得好象这个职业我没有从哪里能学到什么,或者说从谁那里能学到什么,完全是从实践中来的,完全是从多重的兴趣、多重的实践、多重的经验中获得的,而且我也愿意很不同的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发现的障碍,每一个人好象都有它认知的方式,他们没有办法拓展多重认知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沟通的障碍。

    2007-03-28 15:25:45

  • 中国网:

    两位都认为多元化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李老师觉得在这方面还是有障碍的,咱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解决或者说宣传一下呢?

    2007-03-28 15:25:59

  • 汪建伟 :

    我觉得我们三个坐在这个地方就是干这件事情。关于综合艺术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还被封闭在艺术的系统里面。今天我们实际上在谈综合化。我觉得这个实践就是进步,从大的来讲,我们在建立这种机制。从微观上来讲,我觉得将来这种界限非常非常的多,包括屏风等这样的多媒体戏剧,其实我们只能暂时给它定位成这样,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什么样?就是说它只有传播体,法国技术之间的限制。

    2007-03-28 15:26:12

  • 李振华:

    其实策展人要干的东西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把不同的艺术家以一个什么样的观念产生一个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可以让公众感觉到的。我们不是说我们非要去强调,我觉得这是个大的趋势,所以我比较喜欢这些词都是中和,不确定的,实际上它不是属于单纯的砸烂一个东西、建立一个东西,这种革命性的东西实际上太简单,真正在今天这个社会,知识之间、信息之间、各种经验之间是完全相互互补的,没有A就不会就B,对我来讲不存在A一定替代B,C一定替代B,我觉得一个真正有意思的世界是ABC共存,我个人感觉实际上是这样的。

    2007-03-28 15:26:32

  • 李振华:

    用无间道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借的我们在做的工作,我们坐在这儿就代表了多元化的可能性也说明了多元化的可能性正在发生着。具体到什么时候,多元化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个世界存在并存的关系,既是多元的也是独立的,所以有的时候我对我们提到的多元化也产生怀疑,就是说这种多元化难道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这个适用于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和个体经验,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有的们觉得多元化对他来说是好的,我觉得在这个里面,其实是如何找到自我。

    2007-03-28 15:27:02

  • 中国网:

    这次两位的合作并不是第一次,在2003年的时候我看到汪老师的多媒体剧场作品《仪式》。

    2007-03-28 15:27:29

  • 李振华:

    我只是参与。

    2007-03-28 15:27:43

  • 中国网:

    我们开始也知道向大家介绍了汪老师是观念艺术家,做仪式应该是导演的身份,是怎么进行职业的转换的呢?

    2007-03-28 15:27:52

  • 汪建伟 :

    其实对我来讲就是从绘画到观念一样。首先你就会去想,比如说我的第一个多媒体的戏剧叫《屏风》,是怎么转换,不是先想到问题,是想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我记得特清楚我是学画画的,当时中国有一幅名画叫《韩熙载夜宴图》,那是过去的一个经典。当时故宫在晒这个画,我们只能利用晒画的机会看一看,它在一个玻璃匣子里,好象一次晒一米,一个星期再拉伸一米,我整个把这个画看完了。

    2007-03-28 15:28:05

  • 汪建伟 :

    在94年的时候有一本天津人美术的书,叫中国历代绘画,我突然发现他要介绍这个画的历史背景,结果是当时的皇帝李煜对北方来的韩信并不放心,我觉得不放心可能包括政治的、权利的很多种,当时他特别想知道韩信是干什么的。你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没有网络,没有摄像机、没有照相机,也没有录音机,居然就派了一个画画的人,就是写实功夫很好的人,实际是监视韩信的,就把监视韩信的结果呈报下来了。

    2007-03-28 15:29:55

  • 汪建伟 :

    在今天来看肯定是一个报告,说的比较准确一点是一个特务性质,但是我觉得有意思的就是,同样一个目光,两种态度,艺术是兼容的。但是我觉得我想不出任何办法来解决,同样一个空间和同样一种时间有两种不同的内容。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个戏剧节的主席来跟我谈话,问我有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我说当然,我肯定有问题。我画了一堆草图,装置、影像、绘画,我说我比较置疑,他说我们来把它联合实践,这是很戏剧性的。

    2007-03-28 15:31:19

  • 汪建伟 :

    当时我记得我说过两句话:第一,肯定这个东西不是为西方观众所生产的,同时也不是为某一种市场生产的;第二是不是戏剧不重要?是我的一种理解。就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从零开始,我写了6万字,有30种不同的方法写,写完了以后就像搭柴火一样,我就这样的思路往前走,然后开始有Video,有声音、灯光,还有在什么地方,逐渐逐渐的就开始了往前走,而且所有的表演者全是在酒吧里找,因为我找过很多表演,他们不知道这种形式,他们总认为是电影或者电视剧。

    2007-03-28 15:31:54

  • 汪建伟 :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东西就是一个进行时代,声音、图象、表演都跟我实际上是齐头并进的发展。我记得印象特清楚的是首演的那天是7点、8点的时候,7点的时候往外一看有500人坐在现场都后怕,因为在3月以前我的所有工作人员我一个都不认识,就是一点一点去掌握,所以说导演这个身份是什么,对我来讲就是在扮演这样一个过程的角色。

    2007-03-28 15:32:22

  • 汪建伟 :

    我觉得紧接着是2003年的《仪式》,就是属于更往前走一步,我用不同经验的人,第一次用的是没有表演经验,第二次用的是没有视觉经验,有两个完全没有上过美术学院,但是他们因为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他们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创造艺术的经验,就是说我用他们跟公众产生关系。就是说导演实际上我到现在也不能确定我的工作叫不叫导演,就像我不能确定这个东西是不是戏剧一样。实际上我感兴趣的是,它在一个空间能够通过一个小时展示了某一种东西,这个很重要。

    2007-03-28 15:32:53

  • 中国网:

    用不同手法来表达。

    2007-03-28 15:33:20

  • 网友 清澈::

    策展人和艺术家是不是有很多共通性呢?能不能具体谈一谈?

    2007-03-28 15:33:40

  • 李振华:

    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是我在05年或者说特别早之前就关心的。在05年真正付诸实践,就是我自己开始做一些作品的创作。我觉得无论是做策展人还是做艺术家你都要考虑很多,比如说在策展人的角度你是把这件事情做好,而在艺术家的角度是如何把一个作品做好,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发现那个界限好象不是那么的清晰。

    2007-03-28 15:33:58

  • 李振华:

    在这种转换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发生,就是你突然获得了不同的经验和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比如说在策展的时候你看待这个展览就是一个展览,你做的是一个展览是一个整体,而在做艺术家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它既是一个展览也是你参与作品的一个展览,所以还是有所不同。我想说,这个角度和界限的问题,只有自己实践的时候才会发现它有趣的状态。

    2007-03-28 15:34:46

  • 汪建伟 :

    其实作为艺术家个人,我觉得很大的区别有两类性质:一种是有强烈的观念。他首先提出一种观念,然后去找到跟他这个观念在实验方向比较接近的艺术家,然后他们共同来建立这样的东西。还有另外一种策展人,他觉得他不需要去先建,他需要先选择艺术家,让艺术家把他们自己之间的关系共同建立起来。我觉得这两种策展人我个人认为都有做的特别好的地方,也有做的特别差的地方,实际上我就觉得它不存在固定的姿态。对我来讲印象深的,比如说第十届文献者参加的一个活动,他的整个策划班子都是知识分子,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包括那一届出的文本我觉得到现在都是整个颠覆的当代艺术。

    2007-03-28 15:35:16

  • 汪建伟 :

    我只给你举个例子,他的策展理念用的经济学家的一句话,他认为当代艺术是当今世界的通货膨胀,这句词非常有创意,而且这就变成了他那届创造性的产生一个文献的东西,把所有带有戏剧效果的排斥掉。整个不叫画册,完全是一个各式各样知识文本产生的,这就是我认为的首先有一个强烈的知识平台。

    2007-03-28 15:35:51

  • 汪建伟 :

    第二种,像这次我去柏林参加的展览,两个策展人不断的跟你沟通,我觉得他们的智慧是把你所有的资源榨干了,但是最终呈现不出任何内容,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提出应该干什么,或者说我这次主题提出的是什么,他就是不停的沟通,除了观念的沟通,思维方式的沟通,就是对具体,甚至到空间,这个地方投影仪能不能架,怎么架,我作为艺术家来讲,把策展人大致分成这两种,当然不是绝对的。今天我也感觉到,作为策展人和艺术家关系当中也是属于比较灵活的。

    2007-03-28 15:36:49

  • 中国网:

    不是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界限。谢谢两位的介绍,最后把话题回归到论坛上。最后问一下两位,因为这次参加论坛的人有国内的艺术家也有国外的专业人士,问问两位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2007-03-28 15:37:30

  • 李振华:

    其实刚才已经说到了,有一个目的就是在中国讨论当代艺术的问题。第二就是中国艺术的中国性。这是我一直藏在后面的目的吧。

    2007-03-28 15:37:55

  • 汪建伟 :

    其实我觉得艺术家在全世界扮演的身份,作为当代艺术来讲是不是非得扮演一个中国的艺术家。我觉得我们从十几年前,20年前出国,我们名称的前缀在不断缩小,刚开始叫中国前卫艺术家,最后变成前卫中国艺术家,现在变成中国艺术家。我觉得艺术家就是艺术家,我希望随着这种讨论我们在知识共享中,而且不是区域性的,我觉得区域性的特点是需要通过思维方式和艺术语言体现出来,就像现在我们从来不讨论美国艺术大人,什么德国人,我们认为哪个艺术家好,我们认可他的艺术和观念。

    2007-03-28 15:38:15

  • 汪建伟 :

    为什么我们老是会出现中国当代艺术,这在骨子里面就是不平等,对于中国国内来讲,我昨天刚看了一个报纸,抽象化没有问题,抽象艺术只是当代艺术最初的起步。就是通过另外一整套思维方式来看立体,在后面才有观念、概念,不同的东西。从我来讲,对海外我希望能够在一个艺术的平台上关注一下艺术家的概念,而且不是关注中国的概念。第二,对于国内来讲,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声音,喜欢不喜欢是另外一回事。

    2007-03-28 15:40:26

  • 中国网:

    今天非常感谢两位能够作客中国访谈,希望各位网友能够更多的关注一下这届博览会和论坛。谢谢二位。

    2007-03-28 15:41:31

  • 李振华:

    谢谢大家!

    2007-03-28 15:41:54

  • 汪建伟 :

    谢谢!

    2007-03-28 15:42:26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2005VIP.CHAT/vip20070328.rm

图片大图:

  • 两位嘉宾做客中国网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策展人李振华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 国内著名观念艺术家汪建伟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策展人李振华先生和参与其中的国内著名观念艺术家汪建伟先生与网友聊天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 国内著名观念艺术家汪建伟签名留念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策展人李振华签名留念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策展人李振华介绍本次展览会情况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 国内著名观念艺术家汪建伟介绍当代艺术逐渐建立的两种机制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 中国的空间和对外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

  • 策展人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技能集体的体现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变迁现象。2007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于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厅举办,其中,在5月3日至6日,执行委员会特邀李振华先生策划的特别活动“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将在二层展厅西侧的多功能厅举办。多位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馆和博物馆馆长、学者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将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