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发射背后的故事

    嘉宾:聂荣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周均伦
    时间:2007年7月26日
    简介:聂荣臻元帅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而且还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主要领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我们有幸请到聂荣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经跟随聂帅30多年的周均伦老前辈,一起来重温一下那段难忘的岁月。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聂帅秘书周均伦讲述“两弹一星”发射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活动描述

  • 聂荣臻元帅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而且还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主要领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我们有幸请到聂荣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经跟随聂帅30多年的周均伦老前辈,一起来重温一下那段难忘的岁月。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正在直播的“中国访谈,世界对话”节目。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段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两弹一星”。从原子弹到氢弹,走完这段路程,美国用了7年多,前苏联用了4年多,法国用了8年多,而我国仅用了两年八个月。这是一段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年代让中国人回忆起来都无比骄傲、无比自豪的一段记忆。可奇迹的背后是多少人执着的付出,凝聚着多少人的不休不眠,呕心沥血。

    今天为您请到的这位嘉宾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将带我们重温那段历史,讲述辉煌背后的故事。他享有少将军衔;他曾是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的办公室秘书;他曾出版了多部关于聂荣臻元帅的著作。向您介绍今天的嘉宾周均伦先生。周老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网。昨天我知道今天要采访您的时候,我特别去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我看您是31年去做聂帅的办公室秘书,那个时候您是30多岁。

    2007-07-26 10:02:24

  • 周均伦:

    是1961年。

    2007-07-26 10:05:23

  • 中国网:

    聂帅那个时候已经是60岁了,您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印象?

    2007-07-26 10:06:48

  • 周均伦:

    原来我在国防科委工作,国防科委就是聂帅领导下面的一个单位,专门领导组织和研究两弹的。过去也听说聂帅,主要的一个印象仅仅是“听说他”,所以我到他那里确实有点紧张。第一次谈话,我到那里的当天晚上他在院里散布,他让警卫参谋找到我,问我是什么地方的人,念过什么样的书。

    2007-07-26 10:07:15

  • 中国网:

    那个时候他严肃吗?

    2007-07-26 10:09:03

  • 周均伦:

    他一边散步一边问,我是很紧张。可以讲当时我讲的像背书一样,我知道他一定会了解这些事,我就一样一样介绍了这个情况。这是第一次见到他。原来我的文化比较低,我就给他讲,我知道他是领导搞“两弹”的,文化方面要求很高。我讲自己文化比较低,他说“没有关系,文化低就学习嘛”。

    2007-07-26 10:09:39

  • 中国网:

    您那个时候很老实,就说了。

    2007-07-26 10:11:44

  • 周均伦:

    我是实事求是,心里有点担忧。他说“你就慢慢学,没有关系”。

    2007-07-26 10:11:59

  • 中国网:

    从1961年您就到聂帅办公室当秘书,我们知道聂帅经历了很多著名的战役,您在他身边这么多年,他平时一定会向您讲述这些经历吧?

    2007-07-26 10:12:28

  • 周均伦:

    在领导原子弹的过程当中讲的不太多,但是到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特别是从1980年开始,他整理自己的回忆录,他讲“我的一生应该给后人有一个交代,把我参加革命过程当中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的写下来”。

    2007-07-26 10:13:04

  • 中国网:

    他是多少年代开始写回忆录?

    2007-07-26 10:13:51

  • 周均伦:

    81岁。写了三年的时间,写回忆录的过程时把我从当时的几个秘书中抽出来。他说,“你在我这里时间最长,这个情况最了解”。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当中,他受了冲击以后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就经常和我聊天。那个时候就我一个秘书,经常给我讲历史上的事情。所以他对这个事情比较熟,让我帮他整回忆录。当时还有魏巍,还有一些同志,他讲,我们记录,记录以后整理成文字,他自己审查、修改。

    2007-07-26 10:14:05

  • 中国网:

    可能就是有了这个经历,您才更多地了解了聂帅战争当中的故事。

    2007-07-26 10:15:58

  • 周均伦:

    对。回忆录整理之后,我又参加编写聂帅的传记,这是中央交代的任务。传记编完之后,我又主编他的年谱,后来又整理他的军事文选、科技文选,整个过程,因为接触这些历史事件,所以对他的战斗经历、过程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我首先说明一下,我没有打过仗,我是49年的7月份报考华中军大参军的,当然战争环境经历过一些,但是没有给敌人真刀真枪的战斗。然而对他的战斗经历我还是挺清楚,因为他经常讲,我也老在了解这方面的历史。

    聂帅的军事生涯一生来讲,最早就是从南昌起义开始。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他都是高级领导人之一。后来他到了中央军区,参加第五次“反围剿”,后来参加了整个两万五千里长征,一直到第二次国内战争结束。后来又参加平型关战役,跟林彪共同指挥平型关大战,这是历史非常有名的。后来他创建了抗日根据地,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的战斗,其中包括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华北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也打了很多的仗。聂帅最得意的就是打了石家庄的攻坚战,后来参加了跟林彪等一起指挥平型关战役。所以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他打了22年的仗。

    2007-07-26 10:16:39

  • 中国网:

    刚才听您讲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聂帅的一生就是戎马生涯的一生。其实在他的一生经历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一件,除了您说得很多战役之外,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的“两弹一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事件。我们想听您为我们描述“两弹一星”的过程。

    2007-07-26 10:21:02

  • 周均伦:

    “两弹一星”决策过程最早是50年代中期,1955年的1月份中央书记处开了一次扩大会议,由毛主席主持的,这次扩大会议决定我们要搞原子弹。当时的说法是讲要发展原子能事业,这件事情总是要做的,这是毛主席的说法。56年的3月份决定研究导弹,钱学森回来以后,周总理主持军委会议,讲我们要研究导弹,那个时候说研究导弹怎么办,就叫聂帅担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主任,当时是研究导弹和飞机。

    2007-07-26 10:21:38

  • 中国网:

    那个时候聂帅年纪有多大?

    2007-07-26 10:22:47

  • 周均伦:

    55年、56年他应该是56—57岁,接下了这个重任。中央决定1月份搞原子弹之后,他是一月份领导小组的成员,56年3、4月份正式任命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到了58年,他接任国防科委主任,他又是中央科学小组的组长,所以当时整个领导科技工作。那时聂帅56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工的时候,就讲他领导科技工作。周总理宣布聂帅领导科技工作,包括民用和国防两个方面。

    2007-07-26 10:23:04

  • 中国网:

    当时的担子很重很难。

    2007-07-26 10:25:28

  • 周均伦:

    起步阶段很难。最困难的大体是四个方面,第一个困难的就是我们的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搞两弹是尖端科技,这些都是国防尖端事业。

    2007-07-26 10:25:43

  • 中国网:

    而且外面没有需要外边的援助,都是自力更生的。

    2007-07-26 10:26:23

  • 周均伦:

    开始的时候是,1956年10月份聂帅到五院成立大会上面讲话,确定了五院建院的方针,主张自力更生。中国人要争一口气,当时成立的时候只有200多人,在车道沟那里开会,还是借了一个部队机关的食堂开的会。后来他说你们在座的都是骨干,将来都是搞导弹的工程,只要大家努力,相信中国一定能搞出来。

    2007-07-26 10:26:38

  • 中国网:

    刚才您讲到技术上的困难,第二点呢?

    2007-07-26 10:27:33

  • 周均伦:

    技术方面的困难,说起来是尖端技术。我们的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这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它有很多特殊的要求,特别精密、耐高温、耐潮湿各种各样材料方面的要求。有的误差都是用头发的几分只几来计算的。当时中国哪有这方面的条件,所以这是最大的困难。

    第二个困难,我们当时因为知道自己的技术薄弱,争取苏联的援助。苏联开始的时候,聂帅1957年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达成了一个协定,1957年10月15日达成一个协定。苏联57、58年对我们在国防尖端技术起步阶段起到了作用。

    2007-07-26 10:27:48

  • 中国网:

    他们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

    2007-07-26 10:28:59

  • 周均伦:

    协议里面规定,帮助我们研究导弹、原子弹。

    2007-07-26 10:29:13

  • 中国网:

    技术层面的吗?

    2007-07-26 10:29:25

  • 周均伦:

    技术层面研究帮助我们,还有现代化的作战飞机,还包括基地。因为导弹、原子弹都要试验的,要建基地。建基地一般的人不大注意,这个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建在西北沙漠戈壁的深处,真是不容易。苏联刚开始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导弹的样品,那个时候代号叫“1059”,还提供了地控导弹的样品。所以他们提供了一些帮助,对我们的起步是有帮助的。

    到了59年,它就变化了。这个和国家政治结构有关,也跟两国的关系有关。因为当时的苏联领导集团是赫鲁晓夫,他想给我们建传播台、联合舰队,因为主权问题,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是不会答应了,这就引起了他们的不高兴。所以到59年,聂帅在庐山开会的时候,二机部接到了苏共中央的来信,来信要求要停止,他们的借口是当时日内瓦禁止核实验的问题,他们是和西方进行谈判。利用这个借口停止对中国的原子弹的援助,原子弹的样品也不提供了。后来到60年,他们的全部专家就撤走了。

    撤走以后,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和依靠的东西,他们的专家把资料都带走了。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没有苏联的援助怎么办?

    第三个困难,就是从59年到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我们政策上的失误,所以国内出现了经济困难的严重局面,很多地方吃不饱、挨饿,包括我们的专家都出现了营养不良。

    2007-07-26 10:29:43

  • 中国网:

    所以搞科研的难度很大。

    2007-07-26 10:33:14

  • 周均伦:

    色盲、浮肿,这样的困难很大。所以下面怎么办?当时聂帅讲,这些科学家都出现了浮肿、色盲,他们怎么再搞科研工作?聂帅当时自己生病在医院里,他把秘书找过去,说用我的名义向海军、广州军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南京军区几个比较沿海的、条件好的军区发募捐倡议,请求他们援助副食品,来提供给科学家,保证科学家的营养和身体健康。

    2007-07-26 10:33:41

  • 中国网:

    这个举措其实特别重要。

    2007-07-26 10:34:42

  • 周均伦:

    而且聂帅规定,这些东西要来以后,行政和政工干部一律不准分,统统分给一线的科技人员。所以当时的专家领副食品的时候,真是很多人感动的流泪。

    2007-07-26 10:34:58

  • 中国网:

    觉得很温暖。

    2007-07-26 10:36:43

  • 周均伦:

    像五院的政委刘有光说,我没有分一两肉,如果分了就开除我的党籍!当时真的都是给了科学家。

    第四个遇到的困难跟前面有关系,前面三个困难综合起来,在我们内部发生了争论。60年是苏联专家撤退,到了61年,我们在北戴河开了一个国防工业委员会的会议,这个会议上面就出现了分歧。有的人讲现在这么困难,肚子都吃不饱,还搞什么两弹?不要搞两弹了。

    2007-07-26 10:36:57

  • 中国网:

    今天看来这个说法特别没有远见,但是当时的情况特别严峻。

    2007-07-26 10:37:48

  • 周均伦:

    他们提出的就是前面的三个困难,这个理由是存在的,确实是事实。这是一种工作上面的分歧,不能讲他们是无缘无故不想搞。聂帅就做了说服,他经过了解以后,在会上分析了我们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最终他说服了大家。

    2007-07-26 10:38:08

  • 中国网:

    当时那一派的力量大吗?

    2007-07-26 10:38:46

  • 周均伦:

    人不少,因为聂帅到了北戴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反映,看到了简报,他觉得问题严重了,他就到会上参加会议。会议上他就分析,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搞。如果我们这样一耽误落下来,那这个问题就大了。一耽误下来再接下去就很困难,现在的工作我们不断线,继续努力还是可以的。经过他的说服,因为聂帅在党内、军内都有很高的威信,所以他一说服以后,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也都表示赞成。

    这样他回来以后,就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61年8月20日写了关于导弹、原子弹应该坚持攻关的报告。这个报告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邓小平同志、刘少奇同志等主要领导都批准了,批准以后大家就没有说得了。

    2007-07-26 10:39:05

  • 中国网:

    硬是顶着把这四个困难都克服掉了。

    那个时候我看到资料,您正好是在聂帅身边当他的办公室秘书。我想对于这些困难您是有特别深的体会,是一路看过来的。他既要考虑一线人员的营养和健康,还要给不支持的人做思想工作。可能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压力他在顶着。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看到《周恩来外交风云》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当时我忘记了是原子弹还是氢弹爆炸成功,整个电影院一片掌声,觉得特别自豪。当时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2007-07-26 10:40:25

  • 周均伦:

    64年的11月16日,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个时候聂帅在北京,他没有到现场,当时在办公室那里守着电话机,听前方的消息。我就在他的身边,给他接听电话。当时他提前的早早到办公室,就在那里等着,来回的走动,他也很关心这个事情到底怎么样,关心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底能不能成功。

    3点刚过一点,刘杰同志打来电话,报告讲试验成功了。聂帅非常高兴,当时他说你给我起草一个电报,发一个贺电,给张爱萍、刘西尧,请他们转达给前线的科技人员和指战员表示祝贺。我们这封电报是下午3点07分发的,我们听到基地同志讲这是第一封北京发来的贺电,就是聂帅的贺电。这个编稿是我起草的。

    这个消息夜里公布,我陪他散步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叫聂帅首长,我说首长我们的试验成功了为什么不公布消息?他说毛主席、周总理讲要看西方的反映再公布。西方最早的反映是美国,我们11点发布的新闻,很兴奋,也没有怎么睡觉。我到马路上看,11点多敲锣打鼓,庆祝活动非常热烈。后来我就骑着自行车,我就到天安门那里,他们正在发号外。

    2007-07-26 10:41:36

  • 中国网:

    是不是像申奥成功天安门的感觉?

    2007-07-26 10:46:00

  • 周均伦:

    差不多。我拿回来以后,第二天早晨我把喜报给他看,他看了也挺激动的。他说这张号外留下,留做纪念。这张留做纪念的号外我写了字,恐怕还在解放军的档案馆。我写的是“首长让号外留做纪念”。

    2007-07-26 10:46:18

  • 中国网:

    看到了那种欢腾的场面,我想很多中国人是永生难忘的。所以后来有很多人觉得当时的精神特别可贵,很多其他的办大学也好,开咨询公司也好,他们就以这种精神做创业的精神。您怎么看待这种精神?

    2007-07-26 10:46:44

  • 周均伦:

    应该的。研究两弹的精神,后来是1999年中央开了一次会,这次会我也去了,表彰“两弹一星”的有功人员,分配了我一个名额,因为过去跟聂帅到过基地,所以机关给我一个名额。“两弹一星”的大会上面,总结的24个字非常好。第一个“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我看了一下,总结的非常确切。“热爱祖国”是最基本的东西,你想想我们搞“两弹一星”的著名科学家,当时表彰了20几个,这个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回来的,只有极个别的是国内培养的。

    2007-07-26 10:47:19

  • 中国网:

    因为热爱祖国所以才回来的。

    2007-07-26 10:47:54

  • 周均伦:

    他们都是学业有成,在国外有很优厚的待遇。许多人我看到了他们的简历,西方国家也知道留人才,要把他们留下来,给他们优厚待遇。他们都放弃了这些优厚待遇,就是讲我们的祖国要强大。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回到祖国。所以只有热爱祖国才能无私奉献,这种精神一直到现在还是应该提倡的。

    第二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我们的基础这么薄弱不艰苦奋斗怎么能够出来,我们想争取外援,后来外援失败后,我们只有自力更生。当时聂帅制定方针的时候非常正确,因为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方针,那么也无从征求外援,也无从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已有成果。只有以自力更生为主,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我们基础薄弱,所以只有自力更生。我们确实在很困难的下面,很多东西是难以想象的,这些都是高科技,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弄不出来的。

    2007-07-26 10:48:07

  • 中国网:

    当时的人都深有体会。

    2007-07-26 10:49:04

  • 周均伦:

    对。我虽然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是在旁边看到了,是见证人。我们碰到了一个接一个的困难。

    2007-07-26 10:49:15

  • 中国网:

    您刚才说了16个字了。

    2007-07-26 10:49:32

  • 周均伦:

    最后一个,就是要“大力协同、努力攀登”。“大力协同”是毛主席提出来的,当时确定两弹攻关,毛主席对两弹攻关的报告有一个批示,就是“大力协同,办好这件事”。实际“大力协同”过去也在做,钱学森同志非常赞同聂帅的做法,聂帅把大兵团作战的做法用到了科技方面,组织各个方面大协作。因为我们的基础薄弱,就只有大协作。大家要研究原子弹,学校也要参加,工业部门也要参加,国防部门也要参加,地方科研部门参加,特别是中国科学院,两弹攻关它是很重要的主力,好多基础的工作都是中国科学院来做的。

    2007-07-26 10:49:49

  • 中国网:

    这24个字是特别经典的总结“两弹一星”的精神,不管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做到代代传承,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

    2007-07-26 10:50:39

  • 周均伦:

    你搞大型的科技还是要贯彻24个字的精神,“勇于攀登”现在来说就是创新。我们的经验教训也是很多。

    2007-07-26 10:50:58

  • 中国网:

    您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

    2007-07-26 10:51:22

  • 周均伦:

    虽然我退下来这么多年,但是我还是经常关心我们国家的大事,我也经常看报纸。生产了很多东西,人家收我们专利费,我们赚一点非常可怜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就是勇于攀登。科技尖端不要怕,只有中国人刻苦公关才能攻下来。

    2007-07-26 10:51:44

  • 中国网:

    刚才聊到了聂帅在工作当中很严谨、严肃,而且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大梁。我想知道在生活当中,聂帅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因为我知道有一个对他的描述,毛主席对白求恩说,中国以前有个著名的小说是《水浒传》,里面有鲁智深,在五台山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所以我想从您口中了解聂帅生活当中是什么样的人?

    2007-07-26 10:52:56

  • 周均伦:

    毛主席跟白求恩讲这个话,白求恩也给聂帅转达了这个话。毛主席的这个话,是聂帅在五台山造反,鲁智深就是在五台山,就是那种无所顾忌的人。毛主席就是讲聂帅在五台山像鲁智深一样造日本人的反。

    2007-07-26 10:53:25

  • 中国网:

    聂帅听到当时什么反映?

    2007-07-26 10:53:42

  • 周均伦:

    聂帅当时听了也是觉得很有趣的比喻。

    2007-07-26 10:53:54

  • 中国网:

    那么生活当中有没有例子来证明聂帅就是仗义执言性格的事情?

    2007-07-26 10:54:10

  • 周均伦:

    毛主席对聂帅有一个评价,“聂荣臻是个厚道的人”。这是杨成武同志67年8月1日的事件发生后,哪些人出席八一建军节招待会,杨成武在那里给毛主席汇报这个事情。毛主席对领导人都做了评价,他讲到聂荣臻的时候,他说“聂老总是个厚道的人”,杨成武后来回来传达的。这个一点也不错,聂帅平时严肃,笑的时候也有,不是很多。当时他确实也很正直,他对任何人、事都实事求是,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刚才讲到平型关作战,平型关的历史上面有一个我们过去为了鼓舞人心士气,歼灭敌人,我们报纸上也登了这个事情。后来日本人否认这个事情,我们研究历史的人觉得也有问题。因为政策电报上面不好否定,聂帅就讲要实事求是,就是1000多人。聂帅一说,就把这个历史改过来了。

    2007-07-26 10:54:27

  • 周均伦:

    那个时候好像很长一段时间,聂帅办公和居住好象是在一起的,有很长的时间和家人也在接触,像他的夫人、女儿。在生活当中,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很严肃的,还是很幽默的人?

    2007-07-26 10:55:02

  • 周均伦:

    很严肃的。我去了以后他给我交代,开始的时候我在那里管值班、文件,他就讲张瑞华同志要看文件,你必须要经过我同意。张瑞华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他说不能随便给她看。他说我的办公室不放文件,处理完每天给我收走。所以他们根本接触不到文件,他不让别人看。像我们的办公室都不让警卫参谋来,他是45年的老同志,他有一次看到警卫参谋在那里,他告诉我说以后不要让他到办公室去。聂帅非常严谨。

    2007-07-26 10:55:18

  • 中国网:

    工作就是工作。我们好象了解到他的女儿聂力是中国的一位女将军。

    2007-07-26 10:55:44

  • 周均伦:

    是第一位女中将。她是第一批10几位少将之一,后来晋升为中将。当时我知道世界上面没有女性是中将,她是第一的,也是唯一的。到后来,外国有了一个中将,是美国人提升的一个女中将,是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司令,由少将提为中将。聂力一直也在搞国防科技,原来他们两位在五院工作,是研究导弹的,以后他们也到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工委下面有一个科技委,科技委的副主任兼秘书长。

    2007-07-26 10:56:03

  • 中国网:

    刚才和您的聊天过程中,确实知道很多“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难题,也更多的了解了聂帅。我们知道07年是南昌起义80周年,我们想知道在您的心目当中,对今年有什么感情?对这些纪念活动有什么样的感言?

    2007-07-26 10:56:27

  • 周均伦:

    我作为一个老军人,一直在部队里面工作。我对建军80周年也是感触很多,虽然没有打仗,但是一直在研究战争的这段历史,一直在接触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我们的人民军队走过来是非常不容易的,真是生生死死,有多少先烈牺牲了。聂帅整理回忆录的时候,他就回忆了很多先烈,在他身边倒下的,他的警卫员在战斗的时候,他就是在冲锋的时候牺牲了。警卫员背着托囊他一直保留着,交给军事博物馆。

    我前一段听到外电的报道和评论,讲中国的劣质装备打败了优质装备的敌人。他们讲是日本有武士道精神,德国是法西斯精神,他说中国是靠什么支撑,用劣质装备打败优质装备敌人,特别是像抗美援朝。外国朋友都觉得不可理解。但是实际上,他研究中国的历史就可以理解,因为中国的工农红军都是被压迫的人民,他们为了求得解放,为了自己的理想。其中有很多的知识分子,很多人是出生在地主富农的富有家庭,但是他们的理想就是要爱国、爱人民。所以是这个理想支撑着我们的军队一步一步走过来。

    现代战争科技很发达,但是千万不能够忘记,再先进的装备,必须要由人来掌握。如果人没有明确的理想,不成功。

    2007-07-26 10:56:41

  • 中国网:

    我们很多也是靠“两弹一星”的精神在做,您说的24个字就是我们的一种信仰。我们来看一下网友有什么样的提问给周老。

    这位网友叫“小河”,他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代号为什么叫做“596”?

    2007-07-26 10:57:05

  • 周均伦:

    为什么叫“596”,因为这是59年的6月份,苏共中央给我们信要停止原子弹的援助。所以我们的科技人员为了争一口气,把原子弹的代号定为“596”,就是59年的6月份,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2007-07-26 10:57:25

  • 中国网:

    谢谢周老。其实今天我们在听周老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在回顾故事,也在回顾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这些人物让历史变得生动和鲜活,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明白了很多故事背后都是有一群“以民族兴亡为已任”的热血英雄。他们不仅有妙手著文章的才华,更有铁肩担道义的勇气。他们毕生的心血、心智献给了祖国,一点一滴构筑着民族的尊严和他屹立的伟岸身躯。作为一个中国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也必须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传承美德与精神,这是历史赋予每一代人的使命,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肩上的责任。

    谢谢周老来到我们中国网的现场,谢谢您。

    2007-07-26 10:57:53

  • 周均伦:

    谢谢中国网给提供的机会。

    2007-07-26 10:58:11

  • 中国网:

    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会!

    2007-07-26 10:58:22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2005VIP.CHAT/vip20070726.rm

网友发言:

  • 七月::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尖端武器的研制速度真令人惊叹。聂荣臻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007-07-25 16:02:12
  • 小河::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为什么定为“596”?

    2007-07-25 16:02:46
  • 三木::

    前苏联在我们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007-07-26 09:55:53
  • 学生::

    共和国永远忘记这些有功之臣,向您们致敬!

    2007-07-26 09:58:01
  • 大雁:

    打过仗的人,是不是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和胸怀?和平年代的人多缺乏这种经历,也就少了很多磨练。

    2007-07-26 09:58:59 //end for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主持人向网友们介绍今日到场嘉宾

    中国网 张琳

  • 曾经跟随聂帅30多年的周均伦老前辈与大家见面

    中国网 张琳

  • 本次主题是聂帅秘书周均伦讲述“两弹一星”发射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网 张琳

  • 周老讲述“两弹一星”发射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网 张琳

  • 那个时候就我一个秘书,经常给我讲历史上的事情

    中国网 张琳

  • 回忆录整理之后,我又参加编写聂帅的传记

    中国网 张琳

  • 聂帅秘书周均伦讲述“两弹一星”发射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网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