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十七大代表徐本禹谈理想与使命
活动描述
- 嘉宾:十七大代表 徐本禹
时间:2007年10月13日14:00
简介:他今年只有25岁,是十七大代表中为数不多的80后之一;他曾经放弃了攻读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去贫困山区支教;他曾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及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他就是徐本禹。13日做客《中国访谈》与您畅谈人生、理想、使命。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正在直播的“中国访谈,世界对话。”
今天做客中国访谈的这位嘉宾是本届十七大中为数不多的80后之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他获得了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他曾经放弃了攻读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去贫困山区支教,他是个有很多故事的人。为您介绍坐在我右手边的嘉宾——十七大代表徐本禹。
2007-10-13 13:56:56
- 徐本禹:
大家好!
2007-10-13 13:59:06
- 中国网:
其实做你的访谈之前我们搜集了你的资料,我被你的经历一次又一次打动着。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支教生涯的?
2007-10-13 13:59:31
- 徐本禹:
自己的支教生涯源于一次社会实践,2001年12月份的时候我做家教,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一个小学的故事,看了之后我很感动,想能不能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后来2002年的暑假带了四个志愿者到那个小学,我在那里待了23天。这段经历对我感受很深,因为当时去的时候那里还没有通电,就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孩子。
后来我考上研究生以后,2003年去贵州当了一名志愿者,在那个地方待了两年。应该说真正做志愿服务、做支教是2003年的7月份,如果说和它结缘的话,是源于2001年12月份的报纸。
2007-10-13 14:00:25
- 中国网:
报纸上写的什么?
2007-10-13 14:01:55
- 徐本禹:
内容是这样的,“当阳光闪进山洞,清澈的读书声响起……”那个地方水电不通,全城只有一个小道通向外界,1999年秋天在云南某部当志愿兵的一名将军拿着自己的微薄津贴在严冬里面搭建一个小学,让失学儿童免费读书,文章还写道,这个将军要转业,学校的未来不知道会怎么样。这篇文章配了很多的照片,很感动,孩子们在山洞里面上学,看了之后我非常感动。后来就想,能不能为这些孩子做一些事情,后来就去了。
2007-10-13 14:02:09
- 中国网:
其实像这样的报道我们偶尔也会看到一些,可是很多人看了之后内心很同情。但是像你这样付出实践的不是很多,特别是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攻读研究生去支教,你当时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2007-10-13 14:02:57
- 徐本禹:
放弃的时候学校不同意我报研究生,因为当时学校没有这种惯例。后来我就想定了就非要去,我考研究生以后一定要回来。我感觉很想去那个地方,加上自己还年轻,感觉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做一些有意的事情。
2007-10-13 14:03:26
- 中国网:
说到支教老师的生活,我们都知道会很艰苦,面对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对它没有具体形象的了解,我们想以你的感受谈一下,支教老师是什么样的环境?
2007-10-13 14:04:34
- 徐本禹:
我们那个学校环境很艰苦,我当时去的时候和村长坐在一起,当时他家也没有通电,又吃的玉米饭,因为贵州吃玉米饭,吃酸汤,菜里面很少有油。每当看见他们家有人帮他打工、做事,做完事要请吃饭,都会多放一些油,那个时候感受最深。条件很艰苦,我就住在他们家的房子里面,十多平米,当时还没有通电,各方面不是很习惯,后来慢慢的好一些。当时贵州省青年协会指导中心知道我们条件艰苦以后,我一个人又很孤单,就派了志愿者和我作伴。后来我就从村长家出来,当时我们三个人住在教室的一间屋里。2004年我又换了学校,去了更艰苦的小学,当时住在村里面的计划生育办公用的一个屋子里,毕竟是农村,你要适应这个环境,不能讲究太多。
2007-10-13 14:05:04
- 中国网:
当时学生什么状态,支教老师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
2007-10-13 14:06:54
- 徐本禹:
我去这个学校以后,加上我们一共是6个老师,小学六个年级,每个老师要负责一个年级所有的课程。后来我就选到五年级的班,我要负责五年级所有的课程,没有一节课是休息的。
2007-10-13 14:07:10
- 中国网:
就是从早上第一节到下午最后一节。
2007-10-13 14:07:50
- 徐本禹:
对,当时很累,站的腰又疼。那年是我比较累的一年,没有一天休息,除了周末。虽然累但是很充实,和孩子在一起有感情以后,就不会感觉那么累。后来第二年换了另外一个学校,那个学校老师比较多一点,社会好心人资助孩子,我需要自己整理各方面的资料,课安排少一些。
2007-10-13 14:08:03
- 中国网:
我在你的工作日记上看过这样的话,你说“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我相信在你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在你的支教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很多感动的事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两件事?
2007-10-13 14:09:10
- 徐本禹:
不仅是我,包括所有去过的志愿者,都会被那些孩子和老师感动着。我举个例子,我支教过程中平时很忙,白天要上课,上课以后要从小学走7公里山路,去乡里面整理好心人捐助的包裹,进行捐款登记。
2007-10-13 14:09:52
- 中国网:
每天都去吗?
2007-10-13 14:11:36
- 徐本禹:
一星期5—6天,很累。每天背着包,冬天走山路背上都会有水。有一天一个好心人捐了VCD、DVD,让我们去取。我们不能耽误学生上课,就利用中午的时间去乡里,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剩下的时间先上自习。我刚走的时候学生们就说“徐老师,你慢走。”因为我要赶下午上课,7公里的路程,我要保证下午回来上课,如果慢走不可能走往返的,但是学生的这句话我听了之后感到很幸福,因为学生理解你,知道你很累。这句话让我感觉到学生对老师的关爱。
后来很多学生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买了他们自己认为好的一些东西,像会叫的电子祝你生日快乐的礼物放到我的床上。后来有个志愿者对我说,你的十多个学生逃了课去乡里面买这些东西。怎么说呢,实际当时自己认为学生逃课不对,但是通过这件事感觉到我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认可,我感觉很幸福。我虽然很辛苦,但是你付出以后,学生很理解你、支持你,我想这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再一个事,我们有一个代课老师,他的孩子很小,平时要背着孩子上课。我们当时在帐篷里面,我在帐篷一边教六年级,他在帐篷那边教二年级。每次上课我听到孩子哭的时候,深有感触。因为他是一个代课老师,我去的时候他拿一百块钱,他作为一个代课老师,工资又这么少,付出的很多,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付出的更多来帮助这里的孩子。
还有很多这样感动自己的故事。
2007-10-13 14:11:50
- 中国网:
今天你说出来之后,相信会让我们很多的观众都有感触,很感动,这样的事情在那里很多,是不是因为感动你的事多,才这么想帮助这些孩子,我看见你创立了一个资金“华农贵州支教基金”,现在改名为“红杜鹃爱心社”,为什么会改名字呢?
2007-10-13 14:14:39
- 徐本禹:
当时网上发布关于我的事以后,很多人为了帮助孩子给我们捐款,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捐款成立了支教基金。后来我感觉这个名字不好听,加上我在支教的地方叫大鹃县是产杜鹃花的,花又让人想起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就起了这个名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感动别人。
2007-10-13 14:14:53
- 中国网:
你非常注意这方面的宣传,包括你给我回复的短信都有“红杜鹃爱心社”。
2007-10-13 14:16:12
- 徐本禹:
虽然我们是很小的社团,但是我们爱心社的每个成员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别人。
2007-10-13 14:16:31
- 中国网:
现在是怎么样来运作的?
2007-10-13 14:16:48
- 徐本禹:
我们现在是一个学生社团,由校团委老师指导。平时我们做一些资助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工作,从今年开始资助了一些家庭贫困的高中生。去年和今年,我们组织了贵州的30多名代课老师到武汉培训,去学习。我们还帮助了贵州一个山区的代课老师来武汉做手术,我们帮助的都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2007-10-13 14:17:04
- 中国网:
更多有爱心的人可以加入到爱心社来帮助那些贫困人。
2007-10-13 14:18:07
- 徐本禹:
我们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帮助自己。
2007-10-13 14:18:27
- 中国网:
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验。我在网上注意到这样一句话,徐本禹表示“支教生涯改变了我长期以来的固有想法,认为志愿者除了单纯支教更应该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把支教理解为一个符号,希望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为当地的招商引资、脱贫致富发挥作用。”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这样的转变?
2007-10-13 14:18:41
- 徐本禹:
这个我和乡党委书记的交流,交流后发现很多的原因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是个循环。经济贫困,教育也是跟不上去的,经济发展以后,教育才能搞好。当时就想在支教过程中能不能做一些经济方面的事情,我和乡党委书记亲自到了我们学校取经,去看看搞什么比较好。后来有山东的一个厂商专门到这边来考察种荷兰草,后来没有成功,有很多的原因,包括气候方面的原因。
通过报道以后,有一家广西的企业到这边招商,像劳务输出一样。当时感觉建立作坊式的生产表链式的装饰物,因为考虑到当地交通不是很方便,成本很高,通过在当地培训老百姓,然后把老百姓输出出去,到他们厂里面打工,相当于劳务输出,我们也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但是因为毕竟在当地只待两年,这需要长期的过程,一年中我和当地的乡镇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2007-10-13 14:20:28
- 中国网:
你的思想转变了,一方面要发展当地的经济,另外一方面你还要教这些学生,你有那么多的精力吗?
2007-10-13 14:25:15
- 徐本禹:
虽然自己做这些事情,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教学,毕竟自己还是一个志愿者,最主要的工作教好这些孩子,不然的话就本末倒置了。我平时会耽搁上课,但是周末会补回来。我还会和同学道歉,觉得挺对不起学生的,因为周末学生应该是休息的,但是由于自己忙于一些公益活动而耽误了学生上课。
2007-10-13 14:25:30
- 中国网:
你刚才说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贫困学生是因为经济不够发达,你找到了症结,但是症结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作为支教老师,你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来自哪些方面?
2007-10-13 14:25:59
- 徐本禹:
毕竟大学生还有一些想法,自己是志愿者,你没有能力来融集这么多的资源,毕竟是你一个人。加上时间有限,没有经验,我感觉这需要长期的过程,一年也可以做,但是效果肯定不明显。
2007-10-13 14:26:12
- 中国网:
你的支教生涯在贵州有两年时间,这两年对你自己的人生影响有多大?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2007-10-13 14:26:40
- 徐本禹:
这两年应该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我一直很珍惜这段经历。后来我从贵州回到我的母校读研究生期间也经常去贵州。我认为我个人是有惰性的,每当我有惰性的时候我就去趟贵州,我去看看那些孩子和老师,虽然在当地待了两年但还是被感动着。每次回来以后我就说,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认真学习工作,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那些曾经帮助我的那些人。从我结束支教到援非,我一共去了11次,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教育,我觉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2007-10-13 14:26:55
- 中国网:
你在07年的时候作为津巴布韦的志愿者,你是15位志愿者之一,你们这15位志愿者是怎么样的分工?为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在那边工作、学习、生活的情况。
2007-10-13 14:27:53
- 徐本禹:
我们15位志愿者被分到了不同的地方,我和青年晚报的记者是在离首都哈雷有8公里的一个管理培训局进行汉语教学。还有其他的志愿者也进行汉语教学,也有教计算机的、做针灸的,还有三个做畜牧的。我们15个人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大部分都在城市,有一个在郊区。所以我们感觉条件比我在贵州时候要好,但是比国内要差很多。
2007-10-13 14:28:07
- 中国网:
现在你们这些志愿者在那个地方工作、学习,你们会经常见面吗,在一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007-10-13 14:29:33
- 徐本禹:
平时见面机会很少,因为我们在当地没有车,当地公交不发达,平时见面机会很少。除非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搞活动,大使馆对我们非常关心,把我们志愿者召集在一起见个面,谈谈心,这是难得的见面机会。再一个就是当地的机构、华商会,一些热心人士知道我们在津巴布韦,他们开车把我们的志愿者接过来,聚到一起。
2007-10-13 14:29:47
- 中国网:
这是很难得的休闲的时间。我刚才听您介绍,你在那边主要负责汉语教学,你具体教他们哪方面的内容,学生怎么样?
2007-10-13 14:30:43
- 徐本禹:
我们的教学比较特殊,我们教的学生都是成人,而且都是参加工作的,对中文感兴趣的想学中文,但是我们的课程很短,就三个星期。
2007-10-13 14:30:59
- 中国网:
三个星期是一批学生?
2007-10-13 14:31:18
- 徐本禹:
对,就像短期班一样。我们就想三个星期教什么,学汉字不现实,我们就教他们识拼音、读拼音、认声调,一句话我用拼音标出来,他读出来后用拼音知道是什么意思。因为时间短,我们教他们日常的语言。比如根据一些主题、对话,根据对话让他们去学。因为他们有很多是做生意的,想和中国人做生意,还有对中国文化比较感兴趣的。再一个就是他们的特点,他们的内容涉及换钱、买菜、旅游等内容,进行声音对话,他们去学,因为时间很短,只让他们学发音,发音以后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007-10-13 14:31:29
- 中国网:
我感觉你教的方向都是从启发兴趣的角度、实用的角度出发的。
2007-10-13 14:32:34
- 徐本禹:
因为时间很短,就三个星期。
2007-10-13 14:32:59
- 中国网:
成效怎么样?
2007-10-13 14:33:11
- 徐本禹:
很好,有的学生还给我发短信,说徐老师您好,有的时候我生日就发给我,然后说我是谁谁谁。比如还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结业的时候我们搞模拟式的表演,我们设计了一个主题,让他们去宣传,我们买了一些水果、可乐、香蕉,还有其他的东西放在那里,有的学生当服务员,有的学生当顾客,表演吃饭,还有上菜的,说的有模有样,我后来带DVD把它录下来了。
2007-10-13 14:33:26
- 中国网:
你以前做支教老师,现在又到津巴布韦做志愿者,你做志愿者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过。我想通过您了解中国青年去做国际交流的志愿者有什么好的建议?
2007-10-13 14:34:20
- 徐本禹:
我认为中国志愿者到国外服务,是展现中国青年志愿者良好形象的大好机会。同时在做志愿的服务过程中丰富了自我,也了解了其他国家的国情,同时你走出国门看祖国,你就会对祖国有不同的认识。以我为例,我来到津巴布韦以后,因为当地经济不是很好,国家人口有1300多万,国土面积很大。中国有13亿人口,资源很丰富,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当地人每次见到我们说中国经济的时候都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了不起,感觉中国这些年真不容易。
不仅是我,我们志愿者都是这样想。上次我们开座谈会,我们走出国门以后感觉到了祖国的强大,都说等我们回祖国以后认真工作,少些抱怨。
2007-10-13 14:34:35
- 中国网:
这是你提升自我的过程,这是你对中国青年的一些建议。对国家的支教政策你有些什么好的建议?在本届十七大上,你有些什么好的提议?
2007-10-13 14:36:10
- 徐本禹:
国家对志愿服务非常重视,胡总书记在访问老挝的时候亲切接见了在老挝服务的志愿者,今年4月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出访津巴布韦时,还亲自接见了我们志愿者,说明国家对志愿者、志愿工作的重视和肯定。现在团中央和商务部每年都派援外志愿者,再加上每年都有西部计划、扶贫计划,每个省的三支一扶的项目,说明志愿者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志愿者的理念慢慢被别人所了解。
但是我感觉这种理念的深入度还不是够,还有更多的人对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不是很了解。要想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志愿者是干什么的,志愿服务是做什么事情的。再一个,我认为现在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进行全国范围的立法,有些省份和市对志愿服务有了立法,希望在国家的层面上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来保证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能够通过法律的手段保证更多的志愿者,保证更多的人愿意做志愿者,而且能够保证做这样的活动时会维护他们的权益。
2007-10-13 14:36:26
- 中国网:
最后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007-10-13 14:37:53
- 徐本禹:
对。而且志愿服务和和谐社会有很强的偶合性,因为志愿者做志愿服务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也需要志愿者精神。
2007-10-13 14:38:12
- 中国网:
跟大的国情是很吻合的。你们是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做津巴布韦做志愿者的,你是什么时候得知自己当选十七大代表的?当时心情怎么样?
2007-10-13 14:38:32
- 徐本禹:
当时得到当选十七大代表的消息时是今年6月16日。那次省里开完党代会之后,我的大学老师给我发来一条短信,祝贺我当选十七大代表,当时看了这个短信以后很兴奋。因为自己这么年轻,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当选,很激动,但是我还是有意识的克制了。当时我和队友住在一起,我也是过了一个小时以后吃晚饭的时候告诉他的。我也要想想,第一感觉兴奋、激动,再一个感觉这个担子很重。
2007-10-13 14:38:52
- 中国网:
得到消息之后很快就要为十七大做准备,你都做了哪些准备?
2007-10-13 14:40:04
- 徐本禹:
当时在津巴布韦,做调研很不现实,加上我们的工作环境不方便,和中国人接触不多。当时通过网络,虽然我上网不方便,一天只能上一小时,而且是拨号,利用这个时间查一些十七大相关的资料。比如历届的资料,还有党的理论知识、胡总书记“6·25”讲话都下载下来进行学习,在当地也在学习。
2007-10-13 14:40:21
- 中国网:
我在网上看到,你为十七大准备的调研主要集中在了“志愿服务”和“贫困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这两个方面,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方面?你自己做这方面的调研有哪些优势?
2007-10-13 14:40:47
- 徐本禹:
这两个选题是经过我们志愿队的志愿者和我们的老师,在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后确定的。因为毕竟是一个大学生、党员代表,加上自己也是做志愿服务的,做了这几年对志愿服务也有很深的感情,对志愿服务比较了解。后来就想在这两个方面做相关调研,回国以后做了一些相关的调研。但是在做调研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反映其他的意见,我也收集起来。
2007-10-13 14:41:12
- 中国网:
当你得知当选十七大代表,你周围的同事、朋友,他们什么样的反映?好像有些志愿者的举动特别让你感动。
2007-10-13 14:41:50
- 徐本禹:
对。这次北京的一个同学毕业了,我说出来参加十七大的会议,他说不会吧,你是十七大代表啊。我说是,他很兴奋,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很兴奋,他们说帮我们反映反映意见吧。他们开玩笑说反映肉价高的问题吧,其实都是一些小事,他们希望通过我表达他们的心声。虽然是小事,但是他们希望能够表达他们迫切的愿望,希望我能够把他们的声音带上去。
2007-10-13 14:42:47
- 中国网:
这是你的荣誉,也是你的压力,责任更重了。你的事迹让很多人感动和佩服,你是本届十七大为数不多的八零后之一,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其实你完全可以不选择这种生活,可以过上比现在更舒适的生活,可是你每次都选择的奉献。
2007-10-13 14:43:25
- 徐本禹:
不是说每一次吧,但是自己感觉有一个兴趣爱好就在这里,每次你在做的过程中都有体会。像我支教一样,我每次做完之后都会有收获和感动,看到那些代课老师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仍然认真工作,他们承担着一部分社会责任,觉得自己也应该承担着一部分社会责任。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让自己必须去做一些事情,现在也是这样,有的时候觉得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太累,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情。
2007-10-13 14:43:41
- 中国网:
我记得有一次你回母校做报告演讲的时候,大家以为你听到的是慷慨陈词,但是你哭了,觉得压力太大,但是你还是坚持了下来,你是怎么坚持的?
2007-10-13 14:44:23
- 徐本禹:
你在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一些事情。像在贵州那边,在艰苦环境下,当时身体不太好,得了胃病,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当时就觉得自己不能坚持下去,没有电,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还有各方面的困难。但是我跟自己说,我对自己、对孩子作出的承诺就应该坚持下去,我不想让别人说我是逃兵。自己的胃病慢慢适应以后,自己就慢慢地坚持下来了。
2007-10-13 14:44:36
- 中国网:
你的这种人生价值取向是很多年轻人佩服的。有一句老话说:青年人应该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2007-10-13 14:45:15
- 徐本禹:
应该说很有道理。我想立长志最主要还是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祖国、集体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不能仅仅考虑自己。应该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还要考虑祖国的需要和集体的需要。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做得事情才更有意义,能够得到社会上面的认可。
2007-10-13 14:45:30
- 中国网:
现在和你的那些学生还有联系吗?
2007-10-13 14:45:55
- 徐本禹:
经常联系。我教的那个班已经上初三了,他们偶然给我写信。我在非洲的时候,通信不是很方便,委托通信社的一个志愿者帮助我给孩子们回信。这个志愿者把学生写信的内容输入到电脑,给我发邮件发过来,我有什么事情再通过邮件发给他,他再写出来发给孩子。
2007-10-13 14:46:10
- 中国网:
你每天一个小时的上网时间要处理太多的事情了。
2007-10-13 14:46:40
- 徐本禹:
我找了一个捷径不在网上浪费太多时间,我进入邮箱以后拷贝下来,然后关掉,写完之后再上去。
2007-10-13 14:46:55
- 中国网:
我们来看网友的提问。一位网友说,如果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你也算是80后当中的一员。有人认为80后群体比较浮躁,不能吃苦。你是怎么看的?
2007-10-13 14:47:10
- 徐本禹:
这种说法应该还有一定代表性,但是不能代表全部。像今年的全国代表模范都是出身于贫困家庭,而且都是80年以后的贫困大学生的优秀典型。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吃苦少,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环境好了,吃苦锻炼的机会少了,你也不能因为他没有经历过苦,就完全否定他不能吃苦,我想这需要给80后的大学生一些磨炼,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挫折,让我们这些80后的人在挫折中成长。我感觉我的支教就是我自己给自己设的一道坎儿,我自己要迈过这道坎儿。
2007-10-13 14:47:30
- 中国网:
还有网友说:你觉得农村的贫困学生受教育情况有什么样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期望值?
2007-10-13 14:48:19
- 徐本禹:
现在国家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也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我们助学经常去山区、贵州,我感觉现在贫困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读书应该没问题,能够上得起学。现在我们认为最主要在于怎样保障学生能够上好学,这是最主要的,上学是主导因素。因为我有很深的体会,特别是西部的农村学生父母知识水平很低,没法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加上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够,所以教育的重担教给了老师,老师是最主要的。老师的队伍素质不高,那么就影响了学生。现在最主要的我认为学生上学没问题,主要是如何提高西部贫困地区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
2007-10-13 14:48:37
- 中国网:
这是你的感想和体会。再看下一位网友的提问:您总说支教生涯对你的影响很大,但是它具体磨炼你哪些意志呢?
2007-10-13 14:49:38
- 徐本禹:
最主要的应该是自信,这也是贫困大学生最缺的一个东西,贫穷的人往往自卑,他感觉家庭贫穷,感觉比别人差,其实我不这样认为。通过做志愿服务,我实现了原来设定的目标,比如我想待两年,我原来也没想过这样,后来也坚持下去了。最主要是一种自信,后来回学校读研究生,我平时忙助学,也忙上课,晚上大部分时间上课。有的时候感觉时间不够用,我希望能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再一个,让你收获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自己永远感动的东西,这个对我来说是印象最深的,让我自己时时刻刻心存感恩之心对待生活。
2007-10-13 14:49:56
- 中国网:
还有网友说:您一直选择去做志愿者去支教,您所做的这些家人支持吗?他们是怎样看待的?
2007-10-13 14:52:51
- 徐本禹:
刚开始自己放弃读研究生支教的时候家里不支持。我当时给家里打电话说研究生不读了,我想再考好一点的学校,我父亲当时在电话那边很生气,父亲也没说什么话,就说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看着办吧,就把电话挂了。当时父亲还是很生气的,后来我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就把大学里的经历告诉家里,因为我大学的时候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后来父亲理解我,说你要去就去吧。虽然这么说,但是家里还是有不舍,毕竟自己放弃了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
2007-10-13 14:53:05
- 中国网:
你的父亲好像也是教师。
2007-10-13 14:54:00
- 徐本禹:
我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
2007-10-13 14:54:17
- 中国网:
我想他的言行举止肯定对你会有影响。
2007-10-13 14:54:30
- 徐本禹:
对。我想这是父亲能够理解我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2007-10-13 14:55:35
- 中国网:
当时他不同意是怕你吃苦,实际他本质是同意的。还有网友说:9月份你从津巴布韦回国以后,就一直在从事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的调研工作,请问现在进展的怎么样了?
2007-10-13 14:55:55
- 徐本禹:
进展的还是比较顺利。刚才提到了,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这块最主要的就是师资问题,这些年国家也很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今年我们国家出台一个政策,就是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进行免费教育,希望他们能够下基层当老师。当然我希望这种政策能够惠及面更大一些,让更多优秀的教师下基层,能够下到西部山村,把自己送给这些孩子们,这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7-10-13 14:56:43
- 中国网:
在这期节目的最后,你有什么想对广大网友说?
2007-10-13 14:57:37
- 徐本禹:
应该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做志愿者,能够关注志愿者,能够利用自己的一点时间去做一点有意的事情,而且在做得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支持。
2007-10-13 14:57:57
- 中国网:
谢谢!今天在采访本禹的过程中我一直想着一句话,是特雷莎修女说得,她说“我们没有办法经常去做那些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平凡的小事。”谢谢本禹,也谢谢本禹所做得事情。是这些在社会上很多无私的人在奉献,让我们感到了一阵阵生命的暖意。谢谢大家收看本期的中国访谈,谢谢本禹作为我们的嘉宾,再会!
2007-10-13 14:58:19
图片内容:
- 十七大代表徐本禹
- 访谈开始
- 他今年只有25岁,是十七大代表中为数不多的80后之一
- 他曾经放弃了攻读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去贫困山区支教
- 他曾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 他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及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 访谈进行中
- 访谈全景
- 自己的支教生涯源于一次社会实践
视频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download/docs/flash/fangtan/2007/056_vip071013b.wmv
网友发言:
- 灰色天空:
如果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都叫八零后,你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有人认为80后群体比较浮躁,不能吃苦。你对此怎么看?
2007-10-13 13:37:44 - 偶像年代:
你现在是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你的偶像是谁?你的力量来自哪里?
2007-10-13 13:38:13 - 琼琼:
你觉得支教生涯对一个年轻人的影响有多大?
九月份从津巴布韦回国后,你就一直在从事 “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的调研工作,现在进展的怎么样了?
2007-10-13 13:39:00 - 小a:
从您的体会来看,您觉得国家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后,农村的贫困学生受教育情况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您有什么期望值?
2007-10-13 13:39:27 //end for
图片大图:
-
十七大代表徐本禹
中国网 王锐
-
访谈开始
中国网 王锐
-
他今年只有25岁,是十七大代表中为数不多的80后之一
中国网 王锐
-
他曾经放弃了攻读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去贫困山区支教
中国网 王锐
-
他曾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中国网 王锐
-
他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及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中国网 王锐
-
访谈进行中
中国网 王锐
-
访谈全景
中国网 王锐
-
自己的支教生涯源于一次社会实践
中国网 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