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山:少数民族文物保护是一场马拉松长跑

中国网 | 时间: 2011-07-31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又第一时间起草并向全国发布了《关于玉树震区民族文物抢救和修复的倡议书》,并派出副会长于今先生只身一人赴震后玉树灾区深入调研,于今先生在玉树州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每天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行进近千公里,先后实地调研了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损情况。从极其恶劣、危险的条件下,获取了灾区文物损坏的一手资料,利用这些生动、鲜活的材料,撰写了专项调研报告,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以及有关部委、青海省的重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报道,引起了海内外社会各界对玉树地区文物修复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这三份倡议和声明,被专家学者称为近百年以来第一次由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出声音,认为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事件。”杨华山说,“这些工作都对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后这种地质灾害恐怕还有不少,我们协会将在灾后少数民族文物抢救、保护以及宣传方面继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协会多次主办和参与制作一些宣传民族文物的影视题材、少数民族文物展、少数民族服饰展,连续举办过三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书画摄影展”;协会为贫困地区引进资金,多次向灾区捐赠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助灾区受灾学生。协会在北京牛街回民小学设立了全国第一家青少年民族文物教育基地,授予呼和浩特市泰和博物馆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民间博物保护基地。等等这些活动能够直观性引导和教育群众认识文物、保护文物,从而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会议2010年9月12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产生了协会新一届领导机构,经国家民委党组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本理担任协会会长,于今、格勒、李仲华、杨春光、张志文等任副会长,杨华山任法人兼秘书长。

协会还将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优势和作用,就“当代民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灾后文物抢救与保护”、“海外流失文物调查与法律问题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以及其他问题开展相关热点问题的论坛、专题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并基于公益和专业优势,筹建“民族文物收藏馆”,建立“民族文物保护示范区”和“专项基金”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和支持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的先进集体与个人表彰奖励,颁发奖状、奖牌、奖金。积极创新文物保护与发展互动模式,为热心文保事业的各界人士、协会理事、民间投资者、收藏者搭建文物藏品服务平台,为政府博物馆提供专业服务。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的文保工作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开拓进取,为我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不遗余力,不懈努力,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杨华山谈及如上成就和即将开展的工作,毫不讳言,很多工作都是别人做的,言辞谦逊,“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

生长在高官家中的杨华山,从小受的教育是,正派做人,实在做事。青年时期,与劳苦大众一起,感受普通老百姓的苦与乐。这些生活厚实的底色,也让他的人生之路平稳而坦荡。“正派,厚道”是朋友们送给他的评价。少数民族文物保护是他一生努力的重中之重。前路依旧漫漫,但他会继续向前。少数民族文物保护犹如一次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他便是那坚持到底的跋涉者。因他身上,有少数民族兄弟的期许,亦有父辈的寄望。(《中华儿女》2011年15期 记者 王海珍 责任编辑 伍小保

 

 



   上一页   1   2   3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