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伟:以新媒体向世界说明中国

时间:2011年11月18日 9:00
嘉宾:中国外文局局长 周明伟
简介: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外文局在对外传播领域的重点会做出怎样的调整,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外文局出版社的成功改制,有哪些宝贵经验?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说明一个快速发展的多变、多样、多元的中国?一起走近今天的访谈。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周明伟:以新媒体向世界说明中国

活动描述

  • 时间:2011年11月18日 13:00 嘉宾:中国外文局局长 周明伟简介:面对当前新的国际形势,外文局在对外传播工作的重点会做出怎样的调整,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外文局的成功改制,有哪些宝贵经验,从哪些方面更有效地向世界说明了中国?一起走近今天的访谈。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2011年10月27日,“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外文局作为此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全面组织并参与了此次会议,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做客《中国访谈》,请他对于本次会议的感受以及对于对外传播的理解做一个解读。

    周局长您好,欢迎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外文局作为这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做了很多的工作,请具体讲讲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011-11-17 11:14:34

  • 周明伟:

    外文局开这个会有它历史的沿革。一段时间以来,外文局一直在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能够拓展对外传播的领域,怎么能够向世界说明一个快速发展的多变、多样、多元的一个中国,怎么在这个新的时空条件下,特别是媒体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向世界说明中国,这实际上不光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有很多新的理论问题需要去认知、需要去研讨,新的传媒规律需要去认知、需要去研讨。

    基于这个思考,两年前我们出于这种专业的热情和对它的追求,筹备了“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受到了政府的决策部门、学术机构,包括高校和一些专业部门,特别是大量媒体的热烈响应。

    两年前的会议,参加的人数、投稿论文的数量和实际研讨的成果都超出我们的预料。但也因为这次研讨会,我们更深地发现组织这类研讨会的必要性、重要性,组织好这类研讨会的难度和需要下的工夫。因此,第一次研讨会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也发现了更多开好研讨会的思考方向和可以用的资源。

    当时参加会议的权威人士和一些重要的机构发言人,纷纷表示希望能把这个会议机制化,长久地开下去。一方面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当时就决定两年开一次,得到了与会各个方面的响应。因此,这次的会议是两年前会议的延续,既是机制的安排,也是话题、资源、人才思考方向的一个延续。

    你刚刚问到这个会议花了多少时间准备。实际上外文局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两年时间是一个很缜密的思考过程,深入推进我们思考方向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繁复的组织论文的过程、组织课题研究的过程。在推进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认识,推进我们对当今传媒的认识,推进我们对当今说明中国各种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集中了几个话题。这也得到了各个方面非常热烈的响应。因此,去年8月份,我们开始收集论文,收集到的论文数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想象。

    2011-11-17 11:15:05

  • 周明伟:

    今年大会共收到论文270篇左右,大概是去年的170%。这不仅是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今年的论文更加贴近国际社会、我们舆论环境发生的变化;更加贴近新的技术条件下传媒本身发生的变化、载体发生的变化;更加贴近中国发展这几年新的成就和遇到的新问题这个变化;更加贴近学者的思考、专业人员的思考。因此,思考变化、研究变化应该是这次论文大家基本集中的关注。无论是哪一个研究方向,关注点都集中在变化条件下我们是怎么向世界说明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因此,从它的核心关注点来说是关注变化,从它的内涵来说,是有更多的文章关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科研和一线工作的结合,决策和理论研究、教学同一线工作的结合。

    因此,如果说今年的论文有变化或者大的变化,使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和值得肯定的,是论文的针对性更强。论文中绝大部分文章不是坐而论道,不是在为言之而言之,而是真正思考问题,更好地解决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一线工作脱节,我们的政策思考同教学、同研究、同实践脱节的问题。我觉得今年大的变化是在与实际的结合、与问题的结合,在决策、科研、教学各实务工作部门的紧密结合度,这也是今年很多论文的价值系数。所谓价值系数是它对过去问题的研究,当今问题的研究,未来这个工作指导的有效系数大大提升。尽管还在发展过程当中,但这个进步是明显的,这是今年论文的主要特征。

    2011-11-17 11:16:06

  • 周明伟:

    在270篇文章基础上,我们意识到,研讨会的举行不仅推动了论文的产生,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相关部门一些课题的研究。有些课题的研究是以往没有的,比如说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向世界说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经验、问题、挑战;中国军队形象的研究和推荐中国军队,向世界说明中国军队,都是以前没有的话题或关注不够的话题。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关注新媒体发展对整个传媒内容、形式、发展方向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国际传媒的人会意识到如果不关注新技术对传媒的影响,脱离这个大的背景研究对外传播的话,可能很多地方会事倍功半,因为传播技术在整个对外传播当中不仅仅是一个载体,它是直接影响你的内容、生产和效果的很重要的手段或者方式,甚至它是内容的本身。

    结合这几方面,今年论文的质量总体来说很满意。在这个基础上推选出上大会交流的文章实际是非常费工夫的,因为有质量的文章数量多于我们在会议时空条件下允许交流的文章。因此,这次研讨会设置了五个分论坛,尽可能让大家讨论。这次会议的成功之处,是在大会主要邀请嘉宾发言的基础上,能够有五个分论坛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在会议上交流他们的见解和感悟,使得会议交流的层面除了文字交流之外还有更多元化、多方位的交流,构成了这次会议的特色,也提升了它的学术价值。总体来说,这两年的准备情况和效果是让人满意的。

    2011-11-17 11:16:23

  • 中国网:

    本次研讨会为优秀论文进行了颁奖,您能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吗?

    2011-11-17 11:16:56

  • 周明伟:

    在这270多篇文章当中,我们设想有代表性地推选出一些对整个学科建设、对事业发展、对向世界说明中国有益处的、有引领作用的文章,这是我们的初衷。也就是推选优秀人物,既要引导我们的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反映它在决策、在教学、在科研、在实务工作部门的思考,能够有一些引领作用的思考。因此,今年我们按照5%左右的比例推选出十多篇优秀论文,反映涉及这个领域几个方面的,决策的、理论研究的、教学的和实务工作的联系。

    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我们最后推选出来了,既有它的代表性也有它的引领作用。经过严格的筛选,经过专家委员会几上几下的评选,在多次忍痛割爱之后筛选出13篇文章,最后确定为大会表彰。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式,目的还是通过表彰这些优秀论文,能够引领整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推进。

    2011-11-17 11:17:09

  • 中国网:

    外文局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对外传播的机构,可以说非常重视对外传播理论的研究,专门成立了对外传播理论研究中心,您能介绍一下该中心在近几年取得的成绩和成果吗?

    2011-11-17 11:17:21

  • 周明伟:

    对外传播理论的研究,我们只是最早的之一。对于外文局这样一个老的传播机构来说,尽管有60多年光辉的历程,在国家事业发展和对外交往事业发展的大局当中它曾经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面临全球化、多元化、多极化等深刻变化的过程当中,我们面临很多全新的课题。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这些光靠简单实践当中的积累和调整改进是不够的,因为能不能在新的时空条件下有效地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们对新的时空条件下传播规律的认识。对传播规律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它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它,既利用好外文局现有的资源,同时能够延伸我们的资源,延伸到整个对外开放、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实践当中去。因此,有这样的机构是必要的。这个机构将近有十年的时间了,开始的研究总体来说还是事务性的研究、应对性的研究比较多,最近几年变化非常大,主要是三个方向。

    2011-11-17 11:17:35

  • 周明伟:

    第一,它配合国家大局,做了一些服务大局的工作。比如我们在过去五六年时间里,连续三次申请到国家重点学科基金的项目,这在外文局历史上是没有的。通过申请到国家重点的学科项目来推动整个理论研究发展,使它发挥一个引领作用、资源整合的作用。应该说这对于我们目前阶段工作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光拿到了这些项目,而且在实施这些项目当中,不断地完善,把它作为整合资源、锻炼队伍、扩大影响、延伸能力的过程,使这些项目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果有一些项目不说是填补空白的话,我们有一定的领先意义。这是第一个板块,传播研究中所做的事情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板块,研究对外传播一些重大实践问题,就是要解决对外传播针对性的问题。我们的切入点,是把研究国内外的舆情作为我们解决针对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舆情成为我们掌握千变万化信息发生的过程,完成了解国际社会怎么看中国,并调整我们思考方向和关注重点的一个过程。这对于提高外宣的“三贴近”的水平,应该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

    第三,这几年一些专业部门在事业发展和在向世界说明中国过程当中碰到一些问题,传播研究中心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发挥了咨询作用。整合各种资源,站在国家的层面和部门的角度来解读和研究一个部门怎么向世界有效地说明中国。

    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传播中心在大局当中发挥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在大局当中的作用、在传媒界的影响力和作用得到了相当的认同。这些工作部门、政府部门包括一些企业,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传播研究中心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锻炼了队伍,扩大了影响,更加深化了外文局整体理论研究的水平和理论研究的手段,软件、硬件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应该说是外文局这几年事业发展当中的一支生力军,是发展最快的一支队伍。

    2011-11-17 11:17:51

  • 中国网: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对于一个多年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领导者来说,您是如何看待目前的世界格局的呢?

    2011-11-17 11:18:03

  • 周明伟:

    应该说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格局或国际形势,是我们对外传播首先要关注的一件事情。从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应该是波涛汹涌、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循序了长期以来国际变化的一些基本的形势或原来描写的规律,也有很多变化是比较难用以往一般意义上国际关系理论解释,或者说越来越多的事情发生、发展是过去国际关系理论、国家关系理论不能解释或解释不透的。一些突发性的事情,比如说“9·11”,它的发生本身有很多理论难以解释,发生以后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不仅是对美国,对全球的影响也都可能是解构性的。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当中的金融危机,也是给全球带来影响重大的事情。这两件事情都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国家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适应多元化、多极化、全球化发展过程当中一些新的规则、秩序和概念,一些思维的方向还跟不上这个变化的需要,很多对于这些国际现象的描述往往都是被动的,使得一些突发性事件、预料之外的事情常常会变为影响世界发展方向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来说有它有利的一面,推动更加丰富的深入的全球化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是吻合的,但也带来更多的复杂因素。因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对外经济交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得任何重大国际事件都可能对中国的对外交往发生影响。

    2011-11-17 11:18:11

  • 周明伟:

    这个重大变化的另外一面是中国自己发生的变化。就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而言,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除了延续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每年以超过9%以上的GDP增长之外,中国的国家经济总量已经从2000年的第七位跃升到2011年的第二位,这个变化是巨大的,不仅对于中国,对世界都是巨大的。原有的利益板块,原有的经济秩序在解读这个中国的变化过程当中千姿百态。“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崩溃论”都在这个过程当中交替地显现,影响到中国外部的舆论环境,也影响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从中国本身来说,过去的十年,一方面为我们对外向世界说明中国增加了更多的资源,有更多有说服力的、有吸引力的话题在国际上凸显出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依托了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思路,依靠科学发展在新的时空条件下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在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最早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成为在全球经济当中发挥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起到一个重要动力作用的发展力量。因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对中国作用、影响的关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社会热门的话题,对中国的关注度从来没这么高。

    2011-11-17 11:18:22

  • 周明伟:

    另一方面,中国在推进科学发展、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我们内部,我们本身面临的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GDP、社会生活、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它的不平衡,不和谐,不可持续的问题凸显,使得现在许多社会矛盾凸显。一方面我们能够组织像奥运会这样一个非常成功的世界文化交流最大舞台的活动,得到全球各方面的认可,中国所显示出来的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经济的成就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南方下一场雪可以使得一个局部的交通瘫痪。国外很多人置疑,你奥运会搞得这么好,政府组织能力这么强,但一场雪之后你的能力哪去了呢?一方面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举国上下所体现出来的高尚的抗震救灾的精神,所体现的崇高的道德和社会的取向,深深感动着所有的人,感天动地。这是这些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成就的体现,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重大的体现。但在同一个时刻,我们发现一些不法商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可以在婴幼儿的奶粉中加入给他们带来资本和利益的毒元素,各种各样的有害食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同时也都存在,违背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和社会价值取向。怎么向世界说明这样一个复杂、多元、多变、多样的中国,怎么能够准确地、正确地看待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实际上不是下一般的工夫、简单地说我们的成绩、简单地罗列数字所能够解决的。

    2011-11-17 11:18:52

  • 周明伟:

    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经济、外交、政治的变化已经深深影响到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也在快速发展当中呈现出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研究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向世界说明快速发展的中国带来的挑战,研究向世界说明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这不仅有实践意义,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学者和专业人员、一线的工作者都倾注了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感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分析这个问题,来解答、解决这个问题,体现了这次会议的价值。这也是我们在推进向世界说明中国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国际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发生的变化,找到我们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比较准确的、合适的立足点,使得我们对外传播研究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交往、交流、交锋,发挥它在整个大局当中的作用,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1-11-17 11:19:04

  • 中国网:

    目前国际新的格局和新的形势对于国际传播,对于中国外文局来说都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呢?

    2011-11-17 11:19:14

  • 周明伟:

    首先我觉得一个基本的条件是要“外知世界,内知国情”,对我们“外知世界,内知国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刻地、准确地认知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变化,我们的对外传播和对外交流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才能体现出来,否则就可能是自拉自唱,解决不了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外传播要紧紧围绕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的需要,围绕营造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有利于中国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的需要。围绕这个方向,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外文局事业格局调整、发展理念调整的一个重要的取向,必须要有针对性,必须要解决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依托雄厚、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依托我们多年来对外传播的经验和积累,在现代时空条件下发挥好对外传播的作用。

    当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情况是传媒新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10到20年时间里,全球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是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运用最广泛、最充分、带来变化最大的是在传媒技术上,这对世界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传媒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载体上,一是互联网,二是依托网络的移动阅读,后者以手机、手持移动阅读器为代表。这两个载体的产生使得信息的流动更加凸显出它的大量、及时、快速、互动和它对内容本身的影响。这种新技术条件下推进的新媒体的产生和它的运作,实际上对我们的影响刚刚开始,我们很多认知还是刚刚开始,如何在新技术条件下驾驭好传媒本身的发展,认知新技术条件下的传媒规律。

    2011-11-17 11:19:25

  • 周明伟:

    这是我们希望能够解放思想,能够开拓进取的一个重要的取向或者动力。如果不做调整,仍然停滞在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上,那即使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载体,比如互联网,凭借我们原来的运作手段、特别是内容生产和运作模式,新媒体的作用也可能有限。因此,新媒体带来的革命性冲击和影响是无法回避的。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我们的业务结构,调整我们的思路,解放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做了一些非常有效的尝试,新的事业增长点、新的事业发展重心转移逐步形成。

    2011-11-17 11:19:39

  • 中国网:

    面对目前新的国际形势,您能否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一下我们对外传播工作的重点和重心应该做一些怎样的调整?

    2011-11-17 11:19:49

  • 周明伟:

    从总体来说,对外传播面临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反映在中国的声音方面。从语言条件来说,尽管使用中文的人口目前是全球最多的,但在各种语种面前它还是个“小语种”。强势语言目前仍然是英文,以英文为主导的媒体仍然是主流舆论的载体。

    第二,话语权。就话语权而言,依托他们比较强大的传媒能力和他的价值取向,目前西方世界的媒体影响力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技术。反映在传媒技术方面,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西方世界还是占主导地位。

    因此所谓的“西强我弱”是由他们的语言优势、话语权优势和技术优势等等构成的,而我们目前对外传播的能力还是刚刚开始。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使我们的对外传播能够适应目前快速发展中国的需要?如何适应中国在对外交往当中经济交往有了极大发展,但文化交往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样不平衡、失衡的状况?如何改变目前依照西方的语言环境解读中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误读、偏见?实际上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我们一方面要向世界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要有有针对性地化解、应对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既定的话语方式和观点,也就是我们对外传播所面临的任务。

    2011-11-17 11:20:02

  • 周明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中国发展,只要中国在整个全球经济份额当中的数量有变化,只要中国的影响力在变化,就会对原有国际格局利益板块具有影响,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就将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这种复杂的舆论环境将会长期伴随着我们的发展而存在下去。因此,它必须是战略性的思维考量。这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情。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不同的地方、相异的地方,加上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些都意味着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通过文化来沟通世界、交流世界,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因此,这也是我认为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我们的目标、目的是要随着中国的发展争取一个共融、共赢、和谐的世界。不是想得到一个不仅有话语权,还要有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军事霸权、外交霸权的传统意义上的“超级大国”。我们要向世界呈现的是和平发展的中国,与过去两三百年资本主义以各种形式成为大国不同的道路,我们要探索这个道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艰巨的。

    2011-11-17 11:20:12

  • 中国网:

    在刚刚结束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外文局的外文图书发行版权贸易再次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成绩,在外文局的业务格局中,图书出版是否依然是最为强势的一个方面,您认为外文局的图书出版的优势是什么?

    2011-11-17 11:20:26

  • 周明伟:

    法兰克福书展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世界上最大的图书交汇交流的一个平台;也是现代意义上,所谓现代意义上就是新的载体、新的媒体、新的读物不断产生的情况下,它仍然是目前最大的交流平台。中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发展速度非常非常快。外文局在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过程中,我们的定位是要最大限度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外文出版,提高我们同国际出版业交流的水平和能力。

    我们的优势是积累了将近六十年外文出版的资源和经验,能够向世界推出我们的优秀作品,能够融入全球,特别是西方出版大国的出版发行渠道,使得我们的作品能够“走出去”,能够为人所知,为人所乐,为人所爱。

    在过去的几年里,外文局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在整个中国展团当中扮演着中国版外文图书出版者的角色,已经连续几年,包括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年的前一年,外文局所展示的用多语种出版的中国图书大概占到整个中国展场80%以上,今年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也是国际书商能够关注中国展台的一个亮点。

    延续几年来的努力,今年的版权贸易情况应该是很成功的。我觉得有两个重点的突破,一是关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关注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建设。主要代表性的图书是中英文版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本书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它的活跃程度、对这个话题关注的程度和这本书版权合作成绩是非常可喜的。目前这个数字还在发展当中,一些小的语种,比如土耳其语,原来翻译中国图书很少,这次他首选了这部图书,已经有了明显的合作意向和合作方式;德文的,英文的,法文的,韩文的等等都已经达成合作共识,有些合作不是通过版权合作方式,是通过代理和合作翻译等等形式,丰富了近年图书“走出去”的形式。

    第二个突破是对“经典中国”图书的推广。这是我们外文局两个大的拳头,一是“当代中国”,包括时政、中国经济、当代的文化和文学作品;二是“经典中国”,包括对经典中国文化的解读,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历史,传统的医学、针灸、推拿、饮食、文化等等。这一块今年也有新的长进,在中国汉语言教学、多媒体的语言教学等方面也有了业绩,令人可喜。

    所以,这次法兰克福书展我相信外文局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

    2011-11-17 11:20:41

  • 中国网:

    现在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数字化出版正在形成一股新的浪潮,针对这个情况,外文局是如何应对的呢?

    2011-11-17 11:20:57

  • 周明伟:

    你问到了一个看似简单但还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所谓简单,是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阅读和移动阅读来取代过去纸质版、印刷版的阅读,这个趋势不可逆转了。这个问题很简单,不复杂,因为过去十多年的历史,无论从它的数量和它的技术的发展、内容发展来说都表明这是一个事实。尽管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传统的印刷版图书和期刊报纸不会一夜之间消失,我坚定地相信还会并存一段时间,特别是有一些国家、有一些地区,它的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处于一个过程当中的时候。比如说西班牙文的出版物无论是它的图书或者期刊,阿拉伯文的出版物无论是它的图书或者期刊,目前它的市场占有率、阅读方式的变化程度同一些英语国家或日语国家,比如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在非洲、拉丁美洲、西亚、中东这些地区,传统的纸质传媒还会有不同于其它地区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它的变化也是不容置疑的。

    所谓的复杂,是现在的载体越来越多,日新月异。无论是已经认知度很高的iPhone、iPad,还是原先流行一时的电子书,都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和新的变化。作为运作这个载体的主体,它的挑战不仅是要使内容形式发生变化,盯在内容形式、载体方面,还在于运营模式。这是比较复杂的事情,而且现有的成功运营模式还有很多在发展变化当中。如果没有一个相适应运营模式的承载或者配合,很多流行读物的生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也就是说,只是一个简单的投资过程的话可能走的路会比较长。因此,我们的新技术怎么发展,新技术的运用怎么能够推进,是一个挺大的课题,找到适合中国模式的经营模式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这方面,外文局一方面加大投入和关注,加大对新媒体、新载体的投入或者说移动读物、电子读物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探索我们自己的运营模式,使得新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可靠的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运营模式,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健康地发展下去,使得我们的阅读加上新技术这个“翅膀”,能够飞得更高更远,发挥传媒和阅读的更大的作用。这件事情还是很艰苦的一个过程。

    2011-11-17 11:21:10

  • 中国网:

    对外期刊本土化也是外文局发展战略的亮点之一,面对新的世界格局,外文局的这个战略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011-11-17 11:21:23

  • 周明伟:

    同我们的新技术发展一样,我们的对外传播、对外交流面临着内容和形式怎么样能够适合这一语言所在国的读者需求、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进入它的发行渠道,能够适应图书和期刊报纸本身应有的一些规律,解决好我们现在对外传播的“三贴近”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做了很多年这样的探讨。

    所谓“期刊本土化”是把期刊的策划和发行放在前端。将发行放在语言所在国去,这不仅是现在的探索,外文局这个探索实际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哪怕在中国经济条件远不如现在优越、我们的对外交往的空间还非常受限制的70年代,期刊本土化就开始了。现在的本土化是在过去本土化的基础上,加上现在更优越的传播中国的资源和能力,我们下决心进一步把对外传播的核心部分推到前方去,使得它更契合前方关注的内容,更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更符合中国对外传播本身的需要。在过去这些年里,我们比较成功地推进了《今日中国》西文版、阿文版的本土化,进一步深入推进了日文版的《人民中国》——这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在俄罗斯出版了唯一的一本中国国家级的画报《中国》,在韩国出版韩文版的《中国画报》等等。

    目前九个语种的外语期刊正是依托了本土化的推进来改变着我们的作业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改变着我们的选题策划和实施能力,应该说是目前我们期刊对外传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更现实地说,如果不是期刊本土化,我们期刊发行的周期都赶不上阅读者的需要。以往没有本土化时,发行进不了主流的渠道,我们靠空运和海运,时间差是两个星期到一个月,甚至更长,发挥不了时效性。因此,逼得我们要把整个策划和出版发行的重心推到前沿去,实施本土化。应该说,我们尝到了甜头,也逐步改善了原来我们对外传播的一些软肋,更多地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当地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当地的发行资源,使得中国对外传播的出版物能够更有效地在当地发挥作用。

    2011-11-17 11:21:47

  • 周明伟:

    事实表明,我们的西文期刊、阿文期刊被当地媒体引用率大大地提高,大大拓展了我们期刊传播的影响力。通过加强同当地主流媒体合作,我们几个分社在当地活动的空间一下子拓展了,非常活跃地显现在当地的传媒、政府部门和各个舆论领导者的圈子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延伸着我们外宣期刊的品牌和影响力。应该说取得的成效是多方面的,更不用说培养锻炼了一支能够在一线对外传播交往的队伍。

    2011-11-17 11:21:56

  • 中国网:

    改制组建集团意味着对外传播已经进入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外文局的改制已经走出了非常可喜的一步,几家出版社已经完成了改制,对于外文局的改制,总体规划上未来是一个怎样的打算?

    2011-11-17 11:22:06

  • 周明伟:

    长期以来制约中国传播能力发展的,除了我们本身能力的限制之外,也有许多体制机制性因素,使得对外传播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发展。根据中央的要求,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环境,我们在过去一些年,探索了不同体制条件下向市场要资源,向市场要资金,向市场要读者、要受众这样一个过程。具体体现在去年我们完成了七家出版社和中国最大的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体制改革,由事业编制转为企业,成为中央所属的出版机构当中涉及人数最多、涉及出版社最多、涉及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一个单一部门。出版社顺利地转制成功,确实赋予了更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相信是得以初步的显现,我们的市场份额在明显地扩大,图书的质量在明显地改善,做强做大的能量在逐步地发挥出来,在外宣大局当中的作用,用市场机制的活力发挥外宣的作用,优势逐步显现出来。当然,我们非常清醒地看到,这是体制改革机制变化的一个初步阶段,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加以解决,真正使它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市场机制活力的,能够服务大局、服务读者、服务市场的一个市场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中央的要求,也根据文化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化,我们将在近期组建中国国际出版传媒集团,使传统老的发行机构成为外向型、国际化、多语种、多媒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传媒集团。它将包含以中国网(www.china.com.cn)为引领的三十来个网站,中国网目前运营有十个语种十一个文版,这是一个大的板块;由已经转制的国内七家出版社和国外的六家出版社;有使用九种语言出版的二十多种杂志,其中包括一些对外传播的杂志;有中国最大的对外图书出版发行机构——国图集团公司,拥有同发行集团相关的物业、物流、印刷等几个业务板块。由此构成的新型的多语种、多媒体的出版传媒集团,相信在市场机制的活力推动下,在整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下,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1-11-17 11:22:15

  • 中国网:

    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您出席这一届研讨会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011-11-17 11:22:26

  • 周明伟:

    两个方面吧。第一,我觉得中国传媒人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在新的时空条件下融入世界,要借助国际友善的、客观的舆论环境来发展自己、推进自己的国际化,实际上传媒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因此,这个会议是我们从事传媒的人体现历史责任感、事业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我相信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展示。这个平台对于中国传媒人来说,特别是从事对外传播事业的人来说是重要的。目前这个平台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尽管国内现在类似的平台还有好几个,但应该说我们这个平台是认可度最高的。在国务院新闻办的领导下,我相信会越来越成为对外传播专业人员认可的交流平台。

    第二个印象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大,很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初步的,这个平台将在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时空条件下的传媒规律和我们应有的作用,发挥更大的作用。现有的努力都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面临的任务实际上是很现实、很艰巨的。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发挥好更多的社会资源,利用好各种国内外资源,把这个平台能够办好,把这个论坛办好。

    2011-11-17 11:22:38

  • 中国网:

    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谢谢!

    2011-11-17 11:22:47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1-11-16zhoumingwei_1321423697.mp4

图片大图:

  • 中国外文局局长 周明伟

    中国网 胡迪

  • 全面利用新媒体方式,更好的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中国网 胡迪

  • 对外传播要做到“外知世界,内知国情”

    中国网 胡迪

  • 对外传播的能力要适应目前快速发展中国的需要。

    中国网 胡迪

  • 对外传播要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运营模式的者配合。

    中国网 胡迪

  • 在外宣大局当中,用市场机制的活力发挥外宣的作用,传播优势逐步显现出来。

    中国网 胡迪

  • 法兰克福书展提高了我们同国际出版业交流的水平和能力。

    中国网 胡迪

  • 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大,还在不断探索传媒规律,争取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