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辉映弄拉

时间:2012年4月1日
简介:李荣光,南宁市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他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的石漠化山头上,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他是2011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开拓创新奖的获得者。

他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因为在全国屡屡引起热议的“弄拉模式”,人们记住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李荣光。

李荣光,南宁市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他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的石漠化山头上,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如今,李荣光又瞄准生态旅游市场,带领弄拉村民走出了“农户+公司”的生态旅游发展路子,即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和低碳旅游,农民自愿以山林、耕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走生态旅游发展致富之路,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早年的李荣光敢想敢干,走出大山办实业致富后,并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为解决长期困扰群众的行路难问题,他积极自筹资金,带领群众在悬崖陡壁劈出了一条宽5~7米、长7公里的通屯道路,使该屯群众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328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4000余元;2001年他出资100多万元,硬化道路近3公里;在建设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扩建进屯公路、平整土地和建设饮水池、普陀寺景点、弄拉旅游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弄拉生态旅游景区已初步建成。

李荣光说:“弄拉屯29座山峰合围成12个弄场,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十几种;弄拉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个天然大氧吧;弄拉气候宜人,夏季日平均温度在23-24℃之间,是避暑的好去处;弄拉离县城20多公里,离首府南宁约100公里,交通便利。发展休闲旅游,弄拉屯占天时地利。”

几度思量,这个大石山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子——休闲度假旅游应运而出。

访谈:

嘉宾:山林茂密,翠竹摇曳,绿树成荫……站在弄拉屯蓝靛堂的观景台上,李荣光自豪地说道:现在的弄拉完全是一个绿色的世外桃源!

回首过去,弄拉和很多大石山区一样,是“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石漠化十分严重的地方。这里海拔600多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全屯25户人家散居在大小不同的10多个山头上,全屯可耕地面积仅58亩。

“吃了大炼钢时代乱砍滥伐的教训后,村民们痛定思痛,开始封山育林,还青山容貌。”李荣光介绍说,数十年来村民就靠山吃山,以种植玉米、果树、竹子为生,生活水平一直上不去

如果能将弄拉这片绿色的世外桃源“卖”给城里人,开发一条生态旅游路线,不是既保住了青山又能让村民们致富吗?三年前,同样是站在这个地方,李荣光开始谋划着一条致富路。

在外闯荡多年的李荣光,深谙中国旅游业发展,更瞄准了这项产业。他看到了“村民都往城里去,而城里人都往农村跑”的形势,提出把弄拉建设成为生态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不仅能让乡亲们永久地“靠山吃山”,更能改善当地石漠化山区的恶劣环境

说干就干,凭着一股子闯劲,李荣光开始组建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2008年,在李荣光和屯里几名党员的努力下,广西第一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弄拉屯挂牌成立。李荣光任合作社理事长。

合作社建立之初,李荣光自己多方筹资1000多万元,投入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财散人聚,村民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中,严格按照契约进行封山育林。现在,投资2000多万元的弄拉旅游区已初具雏形,旅游景点之一的普陀寺建设已基本完成,进入旅游区的屯级公路正在平整和加宽中。

在全屯人眼里,李荣光就是一面旗帜,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有了旗帜和堡垒,村民们走的致富路就有了方向和目标。

“党员就要起到带动的作用,给群众树立典范。”合作社党支部成员们认为,自己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才算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总觉得,登山的目的,不在于脚踏上山顶,而在于一路的美景和山顶无限的风光;一个人的奋斗不在于财富,而是奋斗过程中的乐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成就感。”李荣光的话,感动着很多人。“成功未敢忘忧民。合作社党支部带领村民,开创立体生态农业的新模式。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动容。”古零镇党委书记潘霞感慨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弄拉旅游合作社党支部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而今,弄拉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0年,弄拉屯村民的人均收入达5000元,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现在的弄拉,山清水秀,有林果面积1862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果树与中药材有近800亩,占40%以上。仅中药材,就有200多种。弄拉屯也因此获得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等称号。

弄拉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村民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开创了有效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为全国探索石漠化治理的生态保护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提供了宝贵经验。

群山环抱中,树木茂盛葱郁,修竹随风摇曳,花儿满山开放,流水叮咚有声,鸟鸣悦耳动听,空气清新通透。这就是位于石漠化地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

在弄拉当地,谈及李荣光,村民无不交口称赞。身为农民的儿子,他真正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勤恳做事,衷心为民,把汗水和心血都撒在了这片生养他的热土之上。

在中国,有着很多像李荣光这样走出去又走进来的家乡赤子,他们致富不忘回报人民,饮水思源,为故土家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发展史,从六十年代的一句“农业学大寨”到改革开放后的华西村,再到如今的“弄拉模式”,一串串珍珠般灿烂的名字将永留史册。

如果说,陈永贵、吴仁宝、郭凤莲是照亮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夜空的农民火炬手的话,那李荣光则划破了二十一世纪的新农村夜空。是弄拉的土地给了李荣光激情,是弄拉演变的波澜壮阔给了李荣光无限的创造热情和非凡的发展思路。

让我们记住李荣光这个名字,这个曾经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型发展模式的大地之子!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