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友代表:二十年马班邮路

时间:2012年11月13日
嘉宾:四川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递员 王顺友
简介:基层的党员更接触基层的工友和百姓,所以更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所想、所思和所盼。能够做什么就帮助他们做什么。

[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中国网: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网易健特约之十八大代表访谈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代表是十八大四川代表团的王顺友代表,请他和我们分享一下一个人二十年来的马班邮路历程。

中国网:王代表,您好!您当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条件下入的党呀?

王顺友:我入党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一个人走了20多年,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一壶酒。在大山里走了十几、二十年,我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想着党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谁做得好,做得坏,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一个人在大山里没有人见着我,只有大山,只有太阳和月亮,只有大山的父老乡亲才知道我走这条路,他们把我当成亲人。当我想着党评我是先进的时候,我就想着党是光荣的、正确的,人只要是做好事,党是有眼睛看的,群众是有眼睛看的。后来我就到了北京开会,回去我就要求入党。以前我只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给父老乡亲做一些好事,带一些物品,时间长了,东西带得太多,我有时候记不清,一说下来那就是几个小时说不完的。在邮路上,这些父老乡亲把我当成亲人,时间一长了,人心换人心,我离不开他们,他们离不开我,就支撑我到现在。

这个工作如果你真正做下去,虽然是苦,虽然是累,但是心里面是高兴的,每当我把邮件交到他们手里,看到他们那张笑脸,我心里就想着再苦再累都值了。

中国网:您在这条邮路上到现在为止已经走了28年了,您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放弃这份工作吗?

王顺友:有过。在我刚走的前两三年,那时候我年轻,才20多岁,我想放弃这份工作,但是我无法给我父亲交待,无法给邮路上的父老乡亲交待。后来时间长了,就和父老乡亲结下了情谊,特别高兴的是每封信带到他们手中的时候,看到他们那张笑脸,我就觉得我的心里再苦再累都是幸福。

中国网:群众的支持支撑你到今天?

王顺友:对,我这份工作是受尊敬,是受拥护的,我觉得工资再低,我心里是高兴的,是值得的,见到父老乡亲那张笑脸我就特别高兴。

中国网:其实人和人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您作为邮递员可以说是这些大山里的老百姓能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王顺友:对,因为大山里没有电视,不通公路,手机没有信号,有些地方收音机也没有信号,也没有电,很困难。但是,这二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得到了很大改善。有些地方通了公路,有些地方的农民生活改变了,房屋改变了。家具,家里的屋子,家里的用品,党和政府一一送到他们的家里。每家人都不睡地铺了,都是睡床,都坐着板凳,吃饭的时候在桌子上吃。以前我刚走的时候,二十多年前的时候,吃饭都在地上,有些老乡他们就编个门遮遮,放在地下,就坐在上面,盘腿就吃饭了,那是二十多年前。现在来说变化很大,没有在地下打着盘腿吃饭的人了,都是在桌子上吃饭了,生活也改善了,房屋也改善了,特别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

中国网:您刚才说的二十多年来,大山里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不少的改善,您这次来北京有没有带来老百姓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他们还有哪些实际的困难急于得到解决?

王顺友:老百姓的困难目前还是有的,但是大山里最困难的就是交通了。大山很大,政府修公路,但是这条公路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大山太大,老百姓没有什么物资拉进来的,人烟稀少。有些公路修进去,它不集中,一个村有些时候要走一两天才走得完,山太大了,人烟稀少,修公路没有用,政府叫他们搬出来,他们自己不愿意,祖祖辈辈在大山里,大山里就是种着土豆,种着苞谷,种荞麦,放牛放羊放猪,这就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习惯了,他们不愿意出来。

但是现在好多地方都是通了公路了,电也通了,这也很好,但是在边远的地方,有些农民,党和政府给他们扶持钱,买了小水电,自家用的,这些都做了,多数家都有了电视,有些地方手机也可以有信号了,现在移动公司在山上有电的地方就架手机台,现在的交通比以前好多了。

中国网:您数次谈到交通比以前好多了,交通好了之后,对您的邮路有没有影响?您现在那条邮路,还是需要像您说的一个人一条路就走下去吗?

王顺友:以前的老路没有走了,领导把我调回沿公路的一条线上走。当天去也可以搭车,当天去当天回,不爬山了,走平地,当然一个星期要跑两趟,当天去,当天可以回来。回不了在乡政府也可以休息,他们也很热情的。但是,我现在不爬山了,只要身体好,我必须按质按量的把工作做好,继续走下去,走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中国网:您现在改成走平地了,以前您走山路路过的那些人家,现在还路过吗?会不会由于改道而有一些人家会不经过的这种情况?

王顺友:现在改道了,但我原先走的一些邮路都换人了,换成年轻人了。

中国网:有些年轻人会成为你的接班人?

王顺友:对,调换年轻人干了,因为山太大,我现在走路不如以前了,原先我走一天的路,现在要走两天。党组织关心我,但我必须要坚持下来,走不动为止。

中国网:您原来的那条邮路现在还是需要靠人力来进行,是吧?

王顺友:对。还是靠马驮人送,没有马就送不到。

中国网:马其实是像一个搬运车一样。

王顺友:对,它是通信工具,就像小车一样送。

中国网:不是人骑的,是驮邮件用的。

王顺友:对,它是驮邮件的,但是它吃的干粮也要驮,人吃的干粮也要它驮。

中国网:真是非常的辛苦。其实我就很想知道,您有没有这种期望,期望这种非常古老的人行邮路也终于有一天可以得到改善,比如说不通汽车,至少可以通摩托车呢?您是否有这样的期待?

王顺友:这样的期待有。我最期待我就是中国最后一代的马班邮路了,下一代不用由马来驮了,太苦太累了。而且现在年轻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和寂寞,一个人不说话,在大山里,这个日子他受不了。我带着我儿子,我带他走了两趟,他就说你这个工作我干不了,给我一万块钱一个月我都不干,因为太孤独了,太吓人了。

中国网:我看到资料介绍,您走的那条邮路,一个来回要14天,只有一个人?

王顺友:对,14天都不休息的,单边7天,往返又是7天。有些时候在路上人感冒了,走不动的时候,可能要15天,经常在线上走的时候要感冒,到了大山里就没有药店了,酒也是从县上带走的,大山里没有酒,有钱也使不了,买不着东西,要回到县里面才能买到东西。但是这些老乡,他们给我们马料,给饭吃,有时候他们还有酒给我酒喝,他们关心我,但是他们的用品,我经常给他们带去,我都不收他们的钱,人心换人心。

中国网:您这14天的邮路大概要走过多少人家?

王顺友:我在这个邮路走过的是几百户,一千户都上不了,但是它分散了,沿着这条路的路边就几百户,有些走一天都见不到一户人家的。有些时候一个坡走过去就是几十户人家,不多,人烟稀少,有些住的人员分散,一个村村书记开会,通知都要走几天才能通知到开一次会,又没有电话。

中国网:您这次来到北京参加党的十八大,这几百户人家有没有托您带来什么愿望或者带来什么心愿?

王顺友:他们的心愿有,他们说要把大会开好,要给他们反映一些东西,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生活改变了,交通改变了,比以前好过得多了,叫我来感谢党,感谢党中央领导的关心。他们还希望一代传一代,一代比一代好,以后他们的子孙不会再没文化了,需要读书,需要有文化,有文化的人才有用。

中国网:教育也是大山里老百姓非常希望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王顺友:大山需要卫生院,需要学校,有些大山太远的地方,老师就是一个初中生。教什么汉语,书本都没有什么教的,都是耍的,读什么书啊,连老师都没文化的,教什么书啊?有文化的老师不去,太偏远了,太贫穷了,生活条件不好,房屋条件不好,有文化的老师不愿意去。大山里的本地老师就是初中生,教不了什么书。

中国网:虽然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老百姓在住房、水电等等方面都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在医疗、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王顺友:对。

中国网:您从2001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到今年又获得了全国双百人物的荣誉,您觉得这么多的荣誉对您有没有带来一些改变呢?

王顺友:对我自己来说,党和组织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生活,对我的房屋也有很大的改变。但是肩上有责任,肩上责任重了。因为我作为一个代表,作为一个先进人物,在社会上要做出一些突出(贡献),要做出榜样。有些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该互相帮助的人就要帮助。现在肩上有责任了,心里是高兴的,但是压力还是有的。

中国网:之后您还是从事着邮递员的本职工作,以后还会一直从事下去吗?

王顺友:继续啊,还有五、六年我就退休了,我把我的本职工作做下去,做到我做不动那一天为止。

中国网:做一个善始善终的邮递员。

王顺友:对。

中国网:我看到有媒体报道,将您称为邮路歌手,说您在送邮的道路上都在唱歌。今天在北京,在党代会上,您有没有最想唱的一首歌?

王顺友:邮路上的歌太多了,但是都是我编出来的。我唱一首吧。

 

马班邮路无尽头

脚印蹄声谱春秋

谁知三九夜难熬

烈酒山歌解忧愁

太阳出来照山坡

照亮山坡白石头

要学石头千年在

不学半路丢草鞋

今年我又四十多

牵着马儿爬山坡

为人民服务不算苦

再苦再累都幸福!

 

中国网:您唱得实在是太棒了,这个歌词也是您自己编的吗?

王顺友:我文化太低。这几年来我可以写歌了,山歌我可以写,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编的歌我还写不了,找同事教我,这个山歌是这样唱的,你给我写出来。在工作中锻炼出来了,学了不少的字,但是时间多数都是在邮路上,回到局里面就找同事,找他们有文化的人教我字。

中国网:我觉得刚才听完您唱歌就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艺术源于生活,真的要自己在马班邮路上走,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声。

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中国网:王代表,您刚才的歌唱的实在是太好了,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王顺友:谢谢!

(记者 杨丹 摄像 董超 图片 董德 制作 周姗姗)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