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1x
0:00 / --:--

红色收藏家张迪杰

时间:2012年1月30日
简介:毛著、毛影、毛文、毛论,他笔耕不辍,研习不止,被誉为“中国毛著收藏第一人”。收藏量达到十万册之巨,痴迷其中长达36年,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从广为人知的“毛泽东著作博物馆”,到刚刚开通运营的“中国红宝网”,他始终走在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前列。今年让我们走近传奇藏家-张迪杰。[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访谈实录

解说词:

2012年12月28日,在河南洛阳,一场有关中国红色收藏事业繁茂兴盛的文化盛宴正式开席。环视入席的各路贵宾,不乏国际国内的知名藏家和投资人,而许多党史研究专家和退休的将军领导们也纷纷到场祝贺。这一切,无不源于“毛著收藏第一人”张迪杰先生的执着与坚持。中国红宝网也自这一天开始,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色收藏交易平台”。

也许我们都很难想象,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张迪杰已经在红色收藏这条路上砥砺前行了36个春秋。在这36年间,足足有一整代与毛泽东同时代的人离我们而去。但这并没有让这位世纪伟人的光芒黯淡下去,而张迪杰也从这一轮轮一波波的“毛泽东热”之中持续受益,不断完成自我的升华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理解。

张迪杰:

这次中国红宝网能够落户在洛阳,基于洛阳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为红宝网的落户奠定了文化基础。第二个,就是张迪杰先生用了36年的时间,收藏了数以十万计的毛著和珍贵史料,成为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价值比较高的博物馆,为红宝网的开通奠定了红色资源的基础。第三,洛阳正在贯彻十八大精神,发掘历史文化优势,全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文化强市。现在我们的发展势头也很好,为红宝网的落户洛阳奠定了工作基础,所以红宝网能落户洛阳。

下一步在推进洛阳的文化旅游发展方面,我们把收藏研究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产业、一个新兴的重要的特色产业来抓,从产业规划、重点项目、人才培养、旅游营销推介,都要把这个方面作为重点,作为一个品牌,认真打造,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解说词:

出生于1960年的张迪杰从小就对毛主席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毛主席的诗词,毛主席的文章,毛主席的语录,无一不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田。而当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时候,他就把哀痛之情转化为学习毛著的动力,到哪儿都是书不离身。时间久了,张迪杰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开始有意识地购买毛著。

一头扎进毛著海洋的张迪杰在当时还只是部队里的一个文书,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连队阅览室里品读毛著。后来,赶上部队整编,阅览室被取消,他就向领导申请,留下了全部的旧书刊和旧报纸,其中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乎所有毛著版本,而这也成了他漫长收藏生涯的第一次收获。

张迪杰:

通过学习毛泽东的著作,我认识到毛泽东的著作都是经过革命和坚持实践证明,是真理。所以我感觉这些书要把它卖掉或者烧掉就太可惜了,我就跟连长、指导员说:卖也卖不了多少钱,这些书能不能先给我留下来?最后,领导们都同意了,这一下我就装了二十多箱,在这些版本中,基本上囊括了建国以后毛泽东著作的版本,这就是我收藏的第一桶金。

解说词:

1981年,他去延安参加劳动的时候发现了许多新中国成立以前发行的毛著版本,毫不犹豫就拿出了自己一个月仅有的52.3元的工资,买下了这些旧书。自此以后,张迪杰就完完全全变为一个毛著收藏者,并且屡屡刷新毛著收藏记录。

现在,张迪杰收藏的毛著孤本、珍本,很多在国家博物馆、档案馆里都已经找不到了。然而,这样的幸运是以不计成本的投入作为代价的,诸如卖房筹款、登门求售这样的事,对他而言实在是过于稀松平常。长久以来,凭着一股子执着劲儿,演绎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收藏故事。

张迪杰:

在收藏界大家都在追求的就是毛泽东选集的第一个版本,这第一个版本是1944年5月份出版的,它是由晋察冀中央局出版社的邓拓同志主持编写的毛泽东选集。这个版本,我在收藏市场上也苦苦寻找了十多年始终找不到,因为它很少。珍贵到什么程度呢?它出版之前,整个毛泽东的著作只有单行本和专题汇编两种版本。它出版以后,就是三种版本并行于世。研究专家称它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毛泽东著作出版版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版本,把毛泽东所有著作汇集起来,学习研究十分方便。

这个版本的所有者是一位老红军,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把这个书看得比他的生命还珍贵。无论转战南北多么艰苦,甚至光荣负伤血染书皮,始终没有舍得把书丢掉。

我认识他以后,多次找他,想把这个书收藏过来,他一直不肯,他说:这个书到现在他都不舍得传给他儿子,他要把这个书保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多次到他家去,最终,这个老红军被我的诚意所打动,在他病入膏肓的时候,专门给我打电话,让我去见他,他讲了非常感动人的话以后,把书赠送给我了。

解说词:

坐拥如此之多毛著藏本的张迪杰,并没有把他的这些宝贝用作牟利的工具,而是细心地保护了起来。更多的时候,他在研究它们,做了数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对于这份呕心沥血的事业,他有一句名言:“搞收藏,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研究、传承毛泽东思想,让世人可以读懂最真实的毛泽东。”

为此,张迪杰创办了我国民间第一家“毛泽东著作博物馆”,保存有一批罕本,例如毛泽东平生第一次正式发表的著作、《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这些书,也常常被中央有关部门借阅。

张迪杰收藏的毛著,共有1.5万种版本、10万余册图书陈列在书架上,出版地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毛泽东选集类、毛泽东著作汇编类、毛泽东著作单行本类、毛泽东诗词类、毛泽东语录类、毛泽东题词类,应有尽有。而说到书的装订风格,则分为平装、线装、塑套装、函套装;在印刷样式上,也有铅印、石印、油印之分,甚至还有一些手抄本。

参观张迪杰收藏的毛著后,不少人都发出惊叹,其中最热心的要数中组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原会长张全景老人。他多次赞扬张迪杰在抢救和保护红色文物方面所作出的卓绝贡献。2011年6月25日,老人第一次把张迪杰邀请到自己的家中,十分欣慰地说道:“我也十分重视珍藏毛泽东著作,但由于长期忙于工作,珍藏的都是建国后的毛泽东著作,解放前的几乎没有。你坚持几十年东找西淘,不惧辛劳,节衣缩食来收藏,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应当大力宣扬”。临走时,老人从书柜里取出他研究的前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等四份文稿,送给张迪杰。时隔两月之后,他把张老亲自迎到他的“毛泽东著作博物馆”,两个人聊个没完。

与张全景老人有着同样感触的还有毛泽东的侄女、中国红色文化联合会会长毛小青女士。她在张迪杰的家中饶有兴趣地查看了毛泽东选集系列、文稿系列、专题汇编系列、单行本系列、诗词系列、语录系列、传记系列、像画系列和手记系列等九大系列藏品。当她翻到一套由日本著名毛泽东文献研究专家编辑的20卷《毛泽东集•补集》时,深有体会地说道:“老人家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对中国和世界革命、建设、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刻于世”。参观结束时,她亲笔题词称赞张迪杰的收藏是“中国第一,世界之最” !

的确,张迪杰头上顶着“毛著收藏吉尼斯世界之最”的光环,这让那些专事红色文物交易的客商羡慕不已,他们多次上门以巨资求购,得到的答复却永远是“概不出售”。

张迪杰:

有个杨先生,在十多年前专门做大陆与海外红色文献交易,他靠这个赚了很多钱。有一次他找到我,他没想到我这儿有那么多的书,他大老远来,开始没说要买,就是想看看我的收藏。我想他那么远来了,就让他看一看吧,因为我的收藏从来没有对外让别人看过,我就请他看了看。

他看了以后非常吃惊,他说没有想到真正的收藏大家在洛阳。那个时候还不时兴银行卡,他就提了个包当场就打开,一副阔爷的样子。他说你看看这些钱够不够,我先给你,能不能先让我拿走一批货。说到这里,我觉得非常伤心,因为我本意并不是想卖的,我的收藏主要是用于研究、学习、传承毛泽东著作的,一本都不能卖,因为收藏来太难太难啦,它真的是一个不可再生的国宝文物。

解说词:

在张迪杰看来,这些毛著不仅是自己的心爱之物,更是对红色史料的重要补充。他秉持着一个红色藏家的崇高追求:情深不外露、质精不张扬、价高不出售、研究不止步。

正是这“四不原则”,让张迪杰经受住了商业大潮的冲击。他在婉拒一位客商时深情地说:“这些藏品说到底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最终归国家最有用,我要在合适的时候,将无偿捐给国家”。

如今,红色收藏品市场日渐升温,弘扬红色文化业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在此大背景下,张迪杰顺应时势,打造出“中国红宝网”,从而赋予了红色精神无穷的生命力。

张迪杰:

红宝网是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因为红色文化现在不上网去销售,都在收藏家自己家里放着,有的是半个收藏家,还有不是收藏家的家里有不少这样的东西。我搞了36年的收藏,我认为红色文化也要与现代科技嫁接,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样它才能大放异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了,又吸引更多的人要买,这样首先得学习研究,得知道他的价值,另外还得知道它是真是假,这就促进了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话,红宝网就起到推动作用。

解说词:

时光荏苒,没有改变张迪杰收藏毛著的执着;世事沧桑,湮没不了红色精神的代代相传。红色精神也必将化为催人奋进的力量,鞭策着国人戮力前行,在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