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委宣传部长连辑谈建设文化大省

时间:2013年3月11日
简介: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这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战略平台,如何解读这其中的“传承”和“创新”这两个词,这项建设对甘肃建设文化大省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接受中国网专访。[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2012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就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接受中国网专访。中国网 张放摄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

中国网:连部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中国网的专访,首先要祝贺您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新一届的人大代表,您将如何自己的职责呢?

连辑:我作为人大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所以把“人民代表”两个词倒过来,就是代表人民,来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就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我也做了大量的研究,这次带过来的意见、建议都是反映老百姓的心声。

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四年的时间,所以我会以一个合格的人民代表的身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实践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了解他们的心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把他们的声音通过我反映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反映给政府,反映给相关方面。

 

2012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就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接受中国网专访。中国网 张放摄
 
 

中国网:您对这次“两会”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吗?

连辑:我对“两会”的期待有八个字“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因为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就这么大一个国家而言,我们人均国力水平还是低的,发展不平衡性还是非常突出的。虽然有非常发达的城市,发达的地区,富裕的人群,但是也还有大量不发达的城市,不发达的地区和不富裕的人群,所以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这是我的一个期待。

再就是改善民生,因为老百姓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不会从非常原则,抽象的,宏观的数字和概念去体验、去判断,他可以直接体验和判断的就是自己生活的变化,自己身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所以改善民生是凝聚人心最重要的措施和出路。

中国网:不久前,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这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战略平台,您如何解读这其中的“传承”和“创新”这两个词,这项建设对甘肃建设文化大省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连辑:“传承”和“创新”是我们华夏文明传承创新须的两个主题词。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家也有很多见解。在我个人看,传承和创新是一对辩证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想利用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发展文化、发展经济,要保护它,传承它,这是个前提。这和我们做实体经济是一样的,要想利用水资源搞经济发展,就要涵养水资源,要想利用煤炭发展经济就要有序地、科学地、节约地利用煤炭。

 

2012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就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接受中国网专访。中国网 张放摄
 

文化也是一样。我们说传承也是有针对性的,现在有好多地方不注意发现、发掘和保护,结果使大量,非常珍贵的文化历史遗存灭失掉了,这是专家学者和广大社会群众非常焦虑的一件事情。甘肃正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非常久远的文化历史,包括八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五千到三千年之间的马家窑文化,包括周先祖、秦先祖、李氏先祖,汉武帝时期的河西走廊,后来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和红色文化。这些遗存在甘肃很多,但就这些遗存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是独一无二,具有唯一性,刚才我说的这些都是这样。

如果这些东西不加以保护,被破坏甚至灭失了,那么怎么创新,怎么发展,怎么利用这些文化就无从叹气了。所以传承首先是保护好,保护就是要进一步发现,进一步挖掘,进一步整理,也包括向社会回购从这儿流散出去的文物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再把它进行有序地展示和利用,我想传承重点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创新就是要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和这个时代结合起来,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在保证它的方向正确的基础之上,有效、适度地利用它,比方说敦煌莫高窟有好几百个窟都有壁画,每个窟都去人这显然是不行的,它会破坏,对每个人来说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怎么办呢?就是数字化,这就是利用高科技,把每个窟都数字化、三维立体化,你要想去点开就等于进去了,既保护了洞窟,又利用高科技手段传承和展示了它,从技术角度讲这就是一种创新。这是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可能体现创新方面更多一点,包括创意产业、利用历史文化的资源,和当代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它商业的价值,经济的属性。这些都属于我们要抓的创新范畴,大体上就是这样。当然它是一对矛盾,一定要把它处理好,前提是保护和传承。

中国网:对于甘肃建设文化大省方面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连辑:这个意义还是很大的,因为甘肃是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去年甘肃的经济总量(GDP)还不到1000亿,在全国是总量最低的省份之一,但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局,我们也要在2020年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进入小康社会就要有些新的路径和手段,传统的方法不能丢,比方说集中精力抓好现有的实体经济,包括现代化的农业,传统的工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些现在都按步就班在抓,如果完全按传统的一个路径来抓力量还是不够,不足。所以,我们在设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寻找一个新的增长极,新的突破口,新的产业增长点。这样就选择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们现在的文化产业规模和水平都不高,比方说我们文化产业GDP占比只有1.4%,要把它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还有相当的距离,但这个距离或差距就是我们的潜力。所以,我们设想能够经过七年到八年左右的时间,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让GDP占比由现在的1.4%达到5%以上,这样它就会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推动作用。

中国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建设过程当中有没有具体的步骤和实施阶段性构想?

连辑:这是有的,我们给国务院报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一个总体思路,大体是这样几个大的阶段。现在—2015年,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大的段落,这也算我们的一个发展阶段;2015年—2020年又是一个大的段落。通过这两个阶段发展让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们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前一个阶段重点是排兵布阵,把整个产业格局建起来,从文化产业角度讲,主要是把六个大的类型文化产业布局做好,包括资源型文化产业,劳动密集型(以农村民间文化、手工文化产业为主)产业,文化和旅游、商贸、金融深度融合的复合型文化产业,文化高科技产业,出口型(外向型)文化产业等等,把这些文化产业类型在这几年布局迅速地完成。

这是我们这一个阶段要做的工作。当然,里面还有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这也都在安排过程中。还要突出抓首位产业,就是新闻、出版、印刷,包括读者集团在内的首位度高的产业,还要抓一批龙头企业,这些任务都要在第一阶段总体上布局完成。从文化事业角度讲,我们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都会在这个阶段变得更加完善,更加普及,更加有质量和效益。整体的战略布局从阶段看大体就是这样。

中国网:几天前国家文物局和全国六省区就丝绸之路遗产保护达成一个联合协定,甘肃省是其中之一,甘肃省打算如何做好这方面配合的工作?

连辑:这个我们是非常积极的,因为丝绸之路是个区域性的概念,它从汉武帝凿通西域形成的丝绸之路,大概涉及二十几个国家,国内涉及中部、西部好多省,路程大概七八千公里的范围内。不管有多少省份和国家涉及丝绸之路,有多长的距离,最特殊的一段就是河西走廊,因为不管从山西还是河南,还是中原其他地方,把东西拿到长安,从长安出走西域,最后要进入河西走廊的管道,从管道出去以后它又分散了。所以,河西走廊这个唯一的通道作用是在丝绸之路上具有特殊性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季羡林先生讲“世界有古代的四大文明,唯一的交汇地就在敦煌地区”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别的地方走不通,都到这儿来,所以古伊斯兰,古印度,包括中国古代文化都在这儿汇集。在这个过程中,甘肃承担的丝绸之路申遗和建设任务很特殊,也很重要。

所以,第一,我们按照国家文物局总体部署承担好甘肃自己的责任;第二,和其他相关兄弟省,包括陕西这些省区搞好合作、配合;第三,我们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规划,按步就班地抓好自己的“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是从天水到敦煌以西的星星峡,就是正好贯穿了甘肃的全境。我们说的一带是指这个,抓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带。我们的文化发展带抓得越好,对国家抓整个丝绸之路的文化建设贡献就会越大,作用也会越强。

中国网:我国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已经进入深入推进阶段,甘肃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有什么程度,在改革过程当中有什么瓶颈和困难,未来怎么样看待甘肃的文化发展规划?

连辑:甘肃的文化体制改革做得还是不错的,因为甘肃早期不是国家的试点,国家的试点工作放在了一些发达省区,包括北京,他们做出成果以后在全国推广,我们属于第二批或以后改革实施的地区,所以总体进度看甘肃是相对慢一点的。到2012年5月30日以前,我们在全国提前完成了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所有任务,包括都市类报纸、综合文化执法机构、文艺院团改革、网络整合、基层文化、文广新系统合并,一部分事业单位转企,一部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这些任务都在5月30日以前完成,而且得到的中央的肯定。由于我们做得好,所以中宣部专门在6月下旬在甘肃开的全国性的改革工作会议,专门总结了我们甘肃的经验,总体还是不错的。

现在看,我们的改革只是完成了国家早期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定动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转企部分还没有完全建成合格的市场主体,还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习惯于听行政命令,不习惯于接受市场的指令。现在企业发展还缺乏足够的内生动力,文化生产力还没有极大地释放出来,文化的创造力现在也没有很好地爆发出来,文化企业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管理水平还不高,因为它还没有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遨游三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其他实体经济那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驾驭游刃有余,文化企业现在还做不到,这些都是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所以,我们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入手点就是要把已经改制的企业打造成真正的市场主体,让它真正脱离原来意义上的行政痕迹,独立地进入市场海洋里参与市场的竞争。这是我们要抓的最重要的一些方面。通过抓这项工作,一是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二是要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滋生他内生的发展动力,他有压力才有动力,和同行业竞争过程中去体会,他如果不改革,不创造,不创新就没有出路,来提升他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让企业获得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最后能有强大的盈利能力。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改革的重点。就是通过改革来转变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这是改革的一个重点。

第二,文化事业。主要是事业单位的内容改革,比如是用工制度、事业分配制度等等,也要导入一些市场的元素。

中国网:甘肃在今年外宣工作上有没有什么计划或近期有没有什么计划,如何对外打造甘肃文化大省的形象?

连辑:你问的这个问题也很核心,因为现在甘肃很大的问题是相对封闭,外头了解我们少,我们了解外头也不算多,我们虽然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读者》这样的企业和产品走向了世界,但总体的影响还是有限。下一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让文化“走出去”,让世界和社会更多的了解甘肃,熟悉甘肃,能够关心、支持甘肃,参与甘肃各项事业的建设。所以,文化走出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我们设想或者已经做的工作,和打算全面展开的工作有几项:

第一,我们现在有一个对外整体宣传大的策划,这在我们创新区建设里头已经安排进去了。

第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每年会利用搭建一些平台来宣传、推介甘肃,包括走出去、引进来。

1、节庆活动的平台,我们现在设想让甘肃每一个市州都有一个国家级或国际化的文化艺术节庆会展活动,现在可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还有个别地方还没有。比如我们每年一度旅游文化节,要办40多天,影响也很大,每年在这个节庆上签约的项目就有好几千亿;体育赛事,国际马拉松兰州这一段,现在也已经成为我们的品牌。

最近我们又创办嘉峪关短片电影展,将来要把它办成一个企业,就是纪录片、美术片、动画片,以纪录片为主,全世界性地在这儿搞展示,他们进来等于我们出去。国际产业大会,我们已经办了一届,也有100多个国家的各类人士、企业家参与,第二届已经开始筹备。

还有全国性的活动,比如第九届民间艺术节在平凉举办的,现在这个节庆我们也打算部分或全部落户在甘肃;七巧文化节,七巧是女儿文化节,我们国家唯一的女性节日。我们那儿陇南西和县是中国相关组织命名的七巧之乡,在这儿办全国的七巧文化节。还有很多,现在都在陆续承办中。这些都是对外展示甘肃形象的一些很好的做法。

最近还举办了张芝书法大赛,这已经落户在甘肃,张芝是敦煌人,东汉时期的草圣,还有搞美术大展,也要落户在甘肃,今年就要办。这是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平台。

2、招商引资,我们有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库。去年我们去了深圳、浙江,天津等很多地方,也去了香港,把他们请过来,光去年招商引资的金额就是900多亿,光要落地的合同金额就是620亿,已经落地的资金去年是72亿,这些都属于对外推介宣传甘肃又一种形式,就是搭建招商引资的平台。

3、搭建传媒的平台。去年我们举办了“全国卫视看甘肃”,把全国31个省市的卫视请过来,王书记亲自发布的新闻,我们组织了三路,他们下去做采访,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利用中央国际四台“中华情”,现在还在策划“国宝档案”、“探索与发现”这些平台节目,“中华情”已经做了好几期,就是希望通过这些主流国际传媒向世界介绍甘肃。我们卫视陆续在其他省区落地,卫视(覆盖)人口也在5.8亿水平上,将来再扩大一点,只要他们在自己的省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甘肃,这也是对外的一种宣传。

第三,今年我们打算做这样几项工作:

1、带着“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这样的国家级的剧目走出去,比如去台湾、欧美进一步宣传中华文化、甘肃文化。

2、请港澳台地区的记者来甘肃,举办一次“陇上行”,这已经和他们有策划。

3、请你们网络举办一次“甘肃网络媒体行”,这已经和中央外宣办,几家大的网站做过沟通和座谈,他们也同意,而且你们有很多好的建议,我看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希望把它举办得有效果。

4、我们还会请网络名人去现场感受,现场体验,现场谈体会,现场发感慨等等。通过多种形式能够把甘肃尽快地宣传、推介出去。

当然,我们也还会更多地组织好自己的活动和工作,包括拍一些纪录片、文献片等等。

中国网:您刚刚提到了“大梦敦煌”、“丝路花雨”享誉国际的作品,有没有新的作品?

连辑:有的,六中全会有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文艺精品创作。现在甘肃在全国有名的就是两个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

中国网:有没有影视作品或出版物?

连辑:出版物有《读者》。影视作品上,最近刚刚有一个《大营救》拿到“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剧。这些年我们都在“吃老本”,一说就是“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确实经典,因为它是文化部从建国到现在仅仅保留的两部舞剧都在甘肃,所以它是非常非常经典的,但我们也不能靠在前人的功劳簿上过日子。这些年我们没有太新的东西,这也是个遗憾,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反省自己,怎么能够在新的时代挖掘和打造一些新的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所以,我们现在搞了一个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创作为引领我们举办了“十个一工程”。

像一句广告词,像“大美青海”、“情谊河北”、“好客山东”、“尽汕尽美”,甘肃现在说不出特别经典的词儿来,就要编一句大家熟悉的,耳熟能详的,也也形象的一句广告词。然后编辑一首歌,现在都在策划中。现在在拍一部好的电视剧,电影,广播剧,一套图书等等,我们说的是“十个一”实际是广泛开展的创作、原创活动,也可能从几十首歌里选出一首,这是一个抓手,主要还是让创作形成一种热潮,这是真正的目的,现在正在抓。

目前有一些好的基础,可以稍微透露一点。我们现在正在抓的一个电视片叫《河西走廊》,是纪录电影,有12集,展览式的、纵深地发掘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因为河西走廊是一段非常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历史过程。比如《话说长江》等大型的文献纪录片,看了很震撼,觉得很好,如果把《河西走廊》做好也会有这样积极的功效。目前正在积极的策划和创作中,现在脚本已经基本形成,可能今年早些时候就可以开拍,我们期待这个作品能够有好的反响。

我们最近还在做的一部话剧《天下第一桥》,写黄河铁桥的,现在已经获得文化部精品创作剧目,打造一个精品还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现在还在做红色题材创作,涉及两当起义、南梁革命根据地,就是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一些历史故事。还有一些舞剧现在也在积极的策划中,包括《貂婵》,貂婵是定西临洮人,也有很多好的故事我们也在积极挖掘中。最近还有一部好的音乐剧,中国音协赵季平老师组织的《音画敦煌》,就是民间乐器,用交响乐的艺术样式表达的大型音乐敦煌造型,非常优美。现在作品已经完成,就需要积极地推介,让它“走出去”,去年春天它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反响非常热烈,也是一个民族交响乐的典范之作。

总之,现在是有一些东西,需要逐渐打造、打磨和积累它的社会影响。

中国网: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在文化大省的建设过程当中,有没有针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

连辑:有的,在我们的十三个板块里其中有一个建设板块内容是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因为甘肃恰好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多融合的最典型的地区,历史上西域在河西走廊文化生成的过程中,若干个少数民族融合、碰撞、交流这么一个历史过程,像突厥、匈奴、党项等都是在这个地区有冲突和融合,包括吐蕃,它是两条路,一条是东西的河西走廊,第二条是南北的唐蕃古道,所以这个地方的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一个地区。现在它还有很多特殊的少数民族,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等这样的少数民族,最大的是回族和藏族这两个大的民族。

你在这儿要抓文化建设不兼顾到或不充分注意到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工作的失职。所以,我们在文化大省建设和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上,还是抓紧拿出大量的篇幅来挖掘、整理、表达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这方面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比如藏族的佛教文化,我们专门有拉卜楞寺藏传的经书、经卷文献的古籍整理,国家拿3个多亿,现在已经开始了这项工程。还有今年他们准备做60周年的州庆,在做千幅唐卡的绘制,绘制非常精美,就是要把民间艺人的手工艺术传承下来,佛教手工文化通过艺术崭新出来,这也是州里抓的重大项目。还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像《花儿》他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得也非常好。我们现在设想把中国的民歌艺术界落户在宁夏,拿《花儿》做地方民歌底色或背景,吸引全国各地来这儿唱民歌,这已经基本达成意见一致,条件成熟了就在宁夏举办,包括《花儿》在内的民间文化和艺术。

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以及民间歌舞、艺术种类的资源挖掘,包括艺术类型的传人挖掘,越来越少的民族文化元素的抢救,这些我们都在规划之中。

中国网:我们的采访到此结束。谢谢!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