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让:国学教育重在践行

时间:2013年6月6日
嘉宾:郑州经济专修学院院长 张亚让
简介:中国民族的伟大文化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之一。国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根、文化的灵魂,而国学也可以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根源。今天我们请来了郑州经济专修学院张亚让院长做客中国访谈,共同探讨国学文化,讲述国学文化在中国的推广。[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中国网: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我是方悦,欢迎您的收看。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中国民族的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部分来说,是维护也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职责之一了。国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文化的根、文化的灵魂,而国学也可以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根源了。

我们今天请来了一位嘉宾,他有着特殊的背景,在今年4月26日,郑州经济专修学院国学社正式成立了。这个国学社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会成立?有着哪些重要的意义和背景?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地请来了郑州经济专修学院张亚让院长来做客我们演播室,和我们共同探讨国学文化,讲述一下国学文化在中国推广的事情。您好张院长!

 

 

张亚让:您好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们!

中国网:应该说郑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知道有一个学校校园环境特别好,您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学院大概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张亚让:我们郑州经济专修学院前身是2001年河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系自学考试辅导中心,到2009年,经过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为郑州经济专修学院。12年来,我们学校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心,给当地社会培养了近万名合格的毕业生。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但发展了学校自身,而且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到目前为止,我们学院各级各类在校生6000多人。在这几年的办学过程当中,我们获得了“河南发展(成长)最快的院校”、“河南民办院校十佳示范单位”等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这对我们既是一个鼓励,也是一个鞭策。我们有决心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把我们学校办得越来越好,为我们当地培养出更多实用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网:我们对学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刚才提到了国学,这样来讲,国学可以说在传统意义上来讲是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了,而近现代大家可以看到,近期很多国学热的现象是此起彼伏的涌出,不知道张院长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现象?

张亚让:对于国学热的现象,近些年来我们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它有好多的评论,我个人看法是国学热的出现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起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国学热这种现象对中国文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表明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觉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绵延不断。同时经过了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文化潮涌入三次大的洗礼,更加使我们中国人认识到了国学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文化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只有认真的弘扬传统的文化,弘扬国学的精神,中国文化才能够健康的向先进文化方向发展。

第二,它表明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自信,几千年的文化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在世界史上已经受到肯定了。为什么没有间断?在于我们文化自身的生长力、生命力,在于我们国人对文化的自信。今天,在这样一种世界大局势下,我们的国人在唤起对国学的自信,我相信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优良的精神传统会一直发扬光大下去。同时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会更加的顺利,更加的成熟。

第三,它表明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自觉。一个民族有没有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不能延续的很重要的因素。很简单的来说,只有一个民族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这种自觉性的认识,他才能够认真地、积极地、发自内心地热爱它、维护它、发展它,所以这种文化自觉在国学热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充分地体验。

因此,有了文化的觉醒、有了文化的自信、有了文化的自觉,我相信国学热的现象将是一个促进中国文化顺利、健康、持续向前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中国网:当然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留于表面的现象,而是一种能够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原生的动力实现。说起国学热来,大家要提到一个词汇,那就是国学,究竟是什么国学呢?我相信很多朋友也不一定能够解释清楚,今天就请张院长帮我们解释一下,究竟国学一词的内涵是什么?从你个人的角度来讲,您是怎么来看待的?

张亚让: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根据考证,国学这个词在我们的国学典籍里面,它指的是国家办的学校。这个词的出现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当时日本也面临着打开国门,学习西方世界先进技术、先进文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人就发明了“国学”这个词,用于和“洋学”的比较,表明日本在学习西洋学术的同时,也很重视本国的文化传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中国的留日学生就把这样的词引入到我们中国大陆来。国学这个词就在中国这个文化圈子里面流传开来。这个词的基本意思它就是指的传统文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就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学术问题、学问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一些国人又把国学叫做“国粹”或者“国故”,外国人把它叫做“汉学”。

根据这种解释,国学这个词在我们目前社会一般的认识当中,它就是包含了两种意思。一种它指的是传统文化本身,第二它指的是地域传统文化研究的学问和学术。

我个人理解,应该在这两个意义上面来把握它。

第一,国学就指的是我们传统文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学问研究、学术研究方面的东西。

第二,它应该指的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文化的传统。

对于前面传统文化本身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这个东西可以说在我们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用两个词形容是最合适的。一个词就是“汗牛充栋”,一个词就是“浩如烟海”,是很多很多的。

按照“四库全书”上的分类,就应该是经、史、子、集这么四大部,贯穿了从孔子时代所有的文献典籍一直到清末。

如果说把它在文化传统意义上来理解,我们就可以对延续几千年这么庞大一个体系、这么庞大内容的国学文化进行一些提炼,进行一些概括,这样的话它可能就是简明扼要的。

相对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教育就是在第二个意义上来使用它。也就是说我们主要指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把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些东西用一些比较简略的内容表达出来,然后用于传授给我们现在的学生,叫我们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大概状况,把握住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些精髓的东西,这样便于我们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时候正确地看待和处理我们的文化问题,我们的精神现象。

 

 

中国网:张院长从几个方面向我们描述了国学的内涵,那么国学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

张亚让:国学的精髓是认识国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里,我比较推崇的是北宋思想家、哲学家张载的一个概括,就是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我们国学的精髓,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要为我们这个社会建立一种道德系统。

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要给我们的老百姓、给普通民众建立一种人生的目标,揭示人生的意义。

所谓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继承历朝历代圣贤们关于传统文化、关于文化发展的思路、思想、观念、观点,然后结合现实的情况,继续的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所谓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建立一种永恒的、稳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按照张载的概括,国学的精髓就很明显了,用一句简单的话可以表述,就是要“立足中国,胸怀天下,为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为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中国网:当然,张载的总结非常的精辟,我们张院长引用的也非常独到。说起中华民族应该这样来讲,随着中国乃至世界整个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那么弘扬传统文化它的意义非常大,可是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请张院长给我们解读一下?

张亚让:在今天这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里面,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整个人类、对于中国整个社会发展,我觉得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都知道,一个社会的文明大概有两个主要的系统,一个是物质系统,一个是精神系统。

科技文明它应该属于是物质文明这个系统,文化文明应该属于的是精神文明这个系统。在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在一定时间里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是科技文明和文化文明,这两条线是交叉融合的。但是在另一些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条线有时候是冲突的、是分离的。

在今天,我们面对的人类社会的主要危机就是科技文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的后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彻底的把科技文明带来的消极现象消除掉,我们光靠科技文明本身是做不到的。那么这样就要大家把这个视野转移到文化文明上来,用文化文明的这些东西去理解它、去化解它,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问题。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也影响了东南亚地区几千年,同时对西方社会不断的产生一些影响。在东方的范围内我们看到的历史状况,正是这种文化、正是这种传统,才使这个地区性的社会平稳和谐发展了好多年,这就说明传统文化里面有许多好东西是可以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这里面也有很多的东西也可以拿来为己用的,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按照传统文化指引的方向,产生的一种精神文明的思路,来和科技文明的消极后果的解决联系起来,我想我们这个社会就会达到科技文明和文化文明的一种平衡,一种和谐。人类社会可能就会迅速的消除许多的危机和压力,我们整个社会可能就是发展的步调更一致起来了,整个社会的科技文明也好、文化文明也好,就在一个共生的状态里面向前延续。

中国网:大家应该说有共同的认知,共同的思想协调性在里面了。

张亚让:是这样。

中国网:刚才张院长提到了,说国学它是一种很深的、历史很悠久的传统文化,说起国学来,据了解,现在有很多的高校、社会团体和组织都成立了国学研究院,他们成立国学研究院的想法很好,可是社会上这些成立的国学研究院能不能达到他所期待的目的和愿望呢,今天在这里我们也想请张院长为我们解读一下。张院长,您认为目前社会上这些团体、组织等等成立的国学研究院,他们的目的是怎样的,您怎么样来看待的?

张亚让: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也是我们当前所能看到的在国学热当中出现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实际上可以这么评价我们当前出现的国学热:一方面基层群众自发的对国学产生热情;另一方面,我们的一些研究机构,特别是一些高校也积极的介入到这个热潮当中来。这两方面目前只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还没有达到完美结合。

这似乎给人留一个印象,就好像说基层群众,一般老百姓是做他的国学,研究院所、大学是做他的国学,其实这个问题很快就会产生一种融合,产生一种共鸣,这是势在必然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就必须要知道你要弘扬什么,和你怎么去弘扬。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面对着那么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东西,那就需要我们研究。

我自己的看法是,我们的国学,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四个特点:第一,文本众多。第二,历史悠久。第三,博大精深。第四,思想混杂。

在国学里面,融汇了这四个特点,就更加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我们的大学、专家学者加入到这里面来,从中能够提取出来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社会未来发展更需要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拿来作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或者我们进行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样这个国学教育才可能是有效的。

我觉得目前出现的这些现象,产生了这么多的研究院、研究机构,对弘扬传统文化来讲,是一个促进。他们在传统文化弘扬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作用很可能更重大、更积极、更有作用。

中国网:总之这些都是积极的,也是有利的,但是据了解,全国像这种把国学作为教育机制纳入到学校、高校培养当中还是属于少数的。就我们郑州经济专修学院来说,在今年的4月26日它们的国学社正式成立了,并且制定了“国学+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说到这里,我想来请教一下张院长了,当初是基于哪方面的考虑,说把国学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这样一个想法是怎么样得来的?

张亚让:说起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有两个原因:第一,间接的原因。我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到现在已经40年了,40年期间做过老师、做过班主任,教过语文课,同时当了15年的中学校长。在长达40年的过程当中,我始终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到底能为我们这个国家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网:这也都是我们非常期待想得到的答案。

张亚让:对,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我觉得中国的学校就要给中国的社会培养人才,所以说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基本的规格应该是中国式的。只有中国式的人才才能够服务于中国的社会。

中国网:这个“中国式”的人才是指什么样的人才?

张亚让:中国式的人才就是应该具有中国文化素养的人,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的民情民意,才能够很好的把握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它们才能够和中国的发展步伐高度协调、和谐起来。

 

 

中国网:张院长您提到了是中国化的,也是有中国特色的,他们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呢?

张亚让:对于中国要培养出来中国式的人才需要哪些方面的素养,应该说是一个多角度的问题,我们的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好多方面的素质。就中国式的人才除了应该具备素质教育要求的东西以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他应该有相当的国学素养,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决定要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一个想法,这是从教育工作实践经历当中体会出来,国学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第二,直接性的原因。就在去年的时候,我接触了台湾忠信学校的一些资料,台湾忠信学校的创始人、校长高震东先生非常重视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他几十年办学过程当中,始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世界文明的成果相结合,探索忠信学校的办学思路。

他曾经在我们内地100多所院校做过讲学,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口号叫做“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他专门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我的责任”,就是他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文明、现代社会要求相结合的一个实例。

在长期的探索过程当中,高震东先生给自己的学校确定了一个办学思想,这个办学思想就是“中国文化为体以治身心,世界文明为用以应世事。”这样一个办学思想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世界科技文明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

中国网:也等于说以前我们提到了西学中用的典范。

张亚让:对,是一个典范。正是在他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忠信学校非常重视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学生的素质可以说非常符合我们中国人站在中国文化角度审美的时候所要求的那些素质,因此他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反响。台湾有好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就明确说明我们只招忠信学校毕业生,逐渐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办学,去培养人才的时候,他是可以成功的,也可以真正培养出来我们中国式的人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学校要把学生培养好,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并且能够在参加工作、走上工作岗位的以后,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能在这样一个条件下面,去充分发挥出来自己的作用,为这个社会、为四个现代化做出他自己本该有的贡献,那么我们也应当像台湾忠信学校这样,把国学和现代文明很好的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目前确定在学校进行国学教育的一些想法。

中国网:您在介绍这个的过程当中,我的内心是心潮澎湃的,因为说起中国教育来,相信大家的想法都是完全非常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在传统的中国教育当中,是应试教育为多,就像您所提到的一样,可能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种西学中用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点、中国性质的学生和人才。说起这个来,就要请教一下您,我们目前国学教育和传统大学培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张亚让:国学教育它是我们整个设计的学生素养培训当中的一个部分,它和我们整个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当然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整体,一个是部分。

我们现在从对国学的了解、研究,和对国学与现代文明,与我们当前社会需要这样结合点来看,我们觉得学生具备了国学的基础,具备了传统文化的素养,它可能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只能说国学在整个人才培养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一种基本素质的作用。

中国网:应该说学习了国学之后人是有变化的?

张亚让:是的。

中国网:比方说你们在培养这种过程当中,考虑学生的变化是什么样的?

张亚让:学生的变化也是随着对这些东西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他会在认识上,特别在情感上会产生一系列的反映。比如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可能就是还会一直埋怨他的父母没有给他弄这个、没有给他弄那个,这对他照顾不好,那对他照顾不好。接触了国学的基本教育以后,他首先会产生一个转变,觉得他的父母不容易,他已经都这么大了,不应该再对他的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随着这个往下进行,他可能感觉到我父母把我养育成人已经很不容易了,到现在我应该回报父母了,那么他就会隔三两天给父亲打个电话,隔几天给母亲问一个好,母亲节的时候给母亲编辑一条短信发过去,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我得对父母表达出来我对他们的感恩,我对他们的爱。

中国网:这种变化是有内而外的,从心里面的一种改变。

张亚让:接着往下再进行的时候,我相信这些学生产生的变化就可能是回到家里以后,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为父母分忧,为父母分担一点担子。再继续往下走,他可能就会把赡养、尊重、敬爱自己的父亲这种情感移植到社会上需要敬重的这些老人身上,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基本认识到形成,到最后产生的一种文化情怀的迁移。

中国网:一种呈现。

张亚让:这样的人慢慢就成熟起来了。

中国网:没错,而且只有一个从道德上,从一个人的本质上,我们向善的人,才能够说为这个社会做更多正面的贡献,这才是更有意义的,社会培养人才的标准和原则。说起标准和原则来,我们就要提到,引进国学之后,我们学校的原则和标准究竟是什么样的,也请张院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亚让:因为我们国学教育才刚刚开始不到一年时间,所以现在让我们拿出一个标准和具体要求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教育是一个过程。没有一定的过程就把什么东西都考虑好,这个恐怕在教育活动当中是存在问题的。尽管现在要叫我们对国学教育拿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拿出一个具体的要求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现实的,但是也并不表明我们对它没有想法,我们对它是有想法的,这个想法我可以说是用三个原则和两个要求来体现的。

三个原则:

第一,走进经典。我们首先要求学生你自己读一些经典,去背一些经典,去理解一些经典,这叫走进经典。这个意思就是说先叫学生自身对文化传统经典的东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二,学以致用。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中间那些观点、理念、原则、要求、规矩等等,了解这些东西以后,要把这些东西拿过来,对照着今天社会现实,对照着自己的生活,对照着在学校的一些情况,来对它进行思考、分析,从中体悟到在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怎么做、怎么表现。甚至我们怎么样做才能够为我们中华先进文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第三,重在践行。也就是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国学这个东西不单单是一个学和想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做。不做,国学教育就没有意义,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孝”字,理解它没有什么意义,想它,分析的再透彻也没有什么作用,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对父母表示出来你对他们的孝的内容,这是非常关键的。重在践行应该是我们进行国学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两个要求:

第一,要涵养学生的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我们过去很多崇尚传统文化和崇尚国学的人都有所提,但是真正要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培养要求去考虑的学校或者老师还是不多的。

关于君子人格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重新对它进行认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就是要求人的道德和人格的完善,并且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圣人的最高境界,这个东西是在孔子时代就已经非常明确的东西。

从孔子时代一直到当前,中国人实际上是内心里面念念不忘做一个君子。好多人实际上在约束自己的言行时,就是在自己脑海当中有一个君子的形象在指示着他,在鞭策着他。我们的这个君子人格的培养,正是我们传统文化国学教育里面最闪光的地方。它可以说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它比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早了两千多年。我们学过历史都知道,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产生在中世纪以后,所谓英国的中世纪、西方的中世纪以后,就相当于我们中国元明之际那个时候,很显然它晚了很多。

这就说明我们的君子人格培养、君子人格涵养这样的问题,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做人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我们很多的先贤,我们过去很多为这个民族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实际上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所塑造的那个君子典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纪念他们、学习他们的一个原因。

到今天,我们再来回顾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我们也能够处处去想办法让我们的学生涵养自己的君子人格,那么我们可以想像,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出现一大批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的人,也能够把自己的形象向一颗星星一样照亮历史的人。

这是第一条要求,这一条要求很高,可以说是我们进行国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中国网:也可以说很多人毕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张亚让:对,我们准备把这个东西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建立这样一种信念。

第二,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力,个人文化力的问题,我目前所看到的专家学者提到的还不多,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还不多。但是我总觉得一个国家发展要靠国家的文化力,一个组织的发展应当有一个组织的文化力,个人的发展也要有个人的文化力。文化力在个人组织、社会发展当中起到的作用是其它东西无法代替的,当然我们对这个文化还要继续进行研究。

我们的国学教育如果最后能够达到,使每一个学生文化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一个较大幅度提高的时候,我认为我们的国学教育是成功的。

中国网: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您是怎么来看待国学教育在所有这些高校里面的推广展开呢?

张亚让:按照前面我们所说的原则和标准,我们国学教育在学校里面的开展,因为要受到现在国家所规定的学制、学习期限、课程体系等等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要把这个问题真正解决好还是需要大家做一些努力的。

目前,我们学院所采取的做法有这么几点:

第一,先教它进入课程。搞教育的人都知道,任何教育内容只要不进入课程都可能不会引起重视。我们既然要提国学教育了,我们既然要把弘扬传统文化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来认识了,我们想办法先让它进课程。这学期以来,我们给每个班每周开设两节的课程。

第二,组织一些国学活动。比如成立国学社,组织一些祭孔活动,参加社会上对传统文化宣传讲解的一些活动等等,叫学生在活动当中对国学、传统文化的东西有进一步的体验。

第三,把国学教育的内容作为对学生的考评,准备建立一种考评制度来给它固化一下。

这样就从课程上、活动上、考评机制上三方面来促进和保证国学教育能够在学校里面正常开展。

中国网:据我们了解,在首都的一些高校当中,也会有一些国学班开展,比如面向一些高端人才,像总裁等等这方面的高端人才在办。与这些国学班的开展相比较的话,在首都高校当中,比如像咱们学校开的国学社,或者在有的高校开的有关国学方面的专业等等,这个应该是也有很大不同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两方面设置的?

张亚让:这个区分是非常明显的,根据你刚才说的这个意思,大概目前国学教育,或者说传统文化弘扬宣传这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这三种形式:

第一,作为学校计划,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一些教育。

第二,在一些总裁班或者高级管理班当中,穿插进来一些国学讲座,这个东西只能是一种国学情况的介绍。

第三,能不能把国学作为一种专业。在这三个当中,应该说如果能够把国学作为一个专业来对待,效果更好。

讲座有没有作用,也有作用,但是它基本上都是一个没有具体目标、没有具体培养方向,而且实际性比较大的东西,凡的东西也多。

中国网:其实道与术之间是有差别的?

张亚让:是的。

中国网:我们刚才提到了关于国学方面的一些内容,那么在高校当中开展国学,应该是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在这里张院长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在我国来说,在高校当中开展国学教育,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亚让:这个意义最少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第一,在整个社会层面上,进一步的普及传统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打好基础。

第二,最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第三,能够正确的发挥学校的传道功能。我们知道学校就是传道授业的,老师就是传道授业的。传道这个东西就应该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优良精神,或者国学东西的传授,当然自然的内容都应该包括在内。

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经过五四运动、经过文化大革命这么长时间,我们在学校教育里面,不管大学还是中小学,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国学这个东西设置的内容太少,因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它造成了在传统文化方面、国学方面我们是一个断层,这个断层如果按20年一代人来算就是四代人。

中国网:这个太恐怖了。

张亚让:这就是当前我们的社会许多人不熟悉、不了解传统文化,因此也不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弘扬传统文化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因在这儿。

具体说,像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的文化随着它的产品、随着它的设备、随着它的公司一起涌入来的时候,我们整个社会知识界对它没有一点的抵抗力。原因在哪儿?因为我们不了解传统文化是什么东西,当一个人不知道什么东西好的时候,那你很自然就不会珍惜它。所以说从现在起我们在高校对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来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可能对我们整个社会、对于整个民族境界的提高、精神的充实都会起到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网:没错,而且这应该说再让我们每个人寻找自己的根、自己的灵魂,很多人现在生活、工作可能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国学就能够帮您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再说起中国这些自古以来的国学大师,应该说在历史上有过几位,但是在目前而言,国学大师却越来越少了,这应该是也有原因的。

张亚让: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原因,今天这个时间里面要想把这个原因讲清楚很困难,大致来说它分宏观的原因和微观的原因,两个方面。

宏观的原因,主要是我们从五四以来,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心理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东西产生了一些排斥的认识和看法,导致国学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里面是一步一步往后退。到目前为止,在我们整个思想文化地盘里面,传统文化占得份额和地面是非常少的。这也就是我们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五六十年的大学教育出不了国学大师的一个宏观原因,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东西没有重视,你想叫个别学生出来,那是不可能的。

微观的原因,1952年院系大调整,也就是我们国家实行新的学制以后,我们的专业分科,比如说国学在传统文化里面它是不分的,它是浑然的整体。可是我们现在就按照学科分,我们就把他分为哲学、历史学、文学,用文、史、哲三个学科来把国学划分,划分了以后文、史、哲三科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各说各的,因此我们这五六十年来培养出来的有哲学优秀人才,也有史学的专家,也有文学上的优秀学者,但是他们都不是国学大师,这就是偏才不是全才。

同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从基础教育开始实行的就是文理分科的教学。学理工农医的学生自然就认为国学、传统文化不是我的专业,我可以不学它。所以久而久之就造成这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不去关心它,不去了解它,到最终就形成了大家对它一无所知。

中国网:对,这也是传统国学文化或者是传统文化营养的一种流失。

张亚让:对,更为重要的微观上的原因是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学术理论研究上,好多专家一致认为人文学科没有科学,这个影响是非常重的。如果从建国那天起,我们的学术研究就能够端正对它的认识,就能够按照当年张之洞在它的劝学篇里面提出来的“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按照这样的一种指导思想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来对待我们国学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从小教育孩子做起,就把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有效的、很好的结合在学生身上。

有这样一个宽厚的土壤,5、6年、10年的时候,我们足以出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国学大师,所以要分析起来这个原因是很复杂的原因,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大学管理体制、教学体制上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的集中反映。我们国人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大家都知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出不了拔尖人才,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也问得很专业。但是要分析起来这个问题的原因,都是很复杂的。

中国网:对,它不能简简单单从文化传承一个角度来说明,因为它是经济等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原因在其中的。说到国学,应该说这个概念是非常庞大的,国学当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把国学应用到现代来说,我们学校是怎么开发再利用,包括我们资源的再次开发等等这样的过程呢?

张亚让:在这个方面,我们是有所考虑的。面对国学这样一个宏大的东西,要叫我们的学生在三年、四年里面受到一个系统的教育,那绝不是说盲目的叫学生读几篇经典或者背诵一些东西就能解决的,势必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目前把它划分为两段:

第一,先引入。先引入的意思就是在现在,没有任何大学,没有任何学校对国学教育这块做出经验,做出范式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没有东西可以借鉴,所以我们只有先引入。也就是说先让学生开始读经典、诵经典,记经典来理解经典,然后我们很自然的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深化完善。在这个阶段,我们就要经过一些研究和分析,就要把传统文化当中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紧密结合的东西给它提取出来,然后形成一个系列,按照这个系列逐步的让学生在3--4年时间里面尽可能的有所接触。当然这里面也只能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达到一种理念上、观念上、认识上的程度。

中国网:在这里我们也想请张院长在这里给我们简单谈一谈,郑州经济专修学院在国学开展情况的一些具体的情况,比如还有在学校、社会上,自从开展国学社以后的变化、影响等等?

张亚让:我们学校开展国学教育以来,可以说在河南、郑州当地产生了一些应有的影响。

首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学生由开始学习国学、学习传统文化不理解,甚至有一些抵触,他们认为我是学物流的,我为什么要去念《论语》,他不理解,所以他没有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工作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学习一点传统文化,接受一点国学教育,不但对自身是一种丰富,而且也是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基本要求。所以说学生对国学教育接受的程度越来越强,这是一个影响,也是一个变化。

第二,我们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企业公司的老总对国学教育持一种非常肯定的态度。我们在走访他们的过程当中,在和他们座谈的时候,这些老总们共同的反映出来一个看法,就是学校如果能把传统文化当中这些非常优良的、优秀的品质的东西灌输,让学生能够学习掌握,这个人才到企业以后,将会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现在的企业老总统统都感到有一个问题是企业很难应对的,就是人才使用的成本太大。所谓成本太大,是由于我们现在的毕业生随意的对待工作造成的,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到现在没有人有更好的办法,靠着我们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传授给学生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公司、如何对待领导等等这些问题和理念的建立,学生就会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更理性一些,更积极一些。

中国网:这些都是说在开展了国学的一些教育之后学生的变化,以及我们学校的想法在里面融会贯通。说起这个来,那就要讲到未来我们学校的办学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样的?您能给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吗?

张亚让:对于国学教育发展的目标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国学教育到底要叫它走上哪一步,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性的效果,我想这有两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复兴。客观来讲,一个民族的复兴,如果光有经济复兴,没有文化复兴,这个复兴是个虚假的。所以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是不牢固的,所以说我们在谈中华民族复兴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老是三句话说下去就是经济,而应该把它的重心转到文化复兴上面来。

第二,中国要想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当中创造出来一种先进文化,通过这种先进文化促使我们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文明阶段,或者说呈现出一种更高的文明状况,用这种东西对世界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在世界上发挥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那么我们还必须要按照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路来对待我们的文化发展问题。

理解了这两个问题,那么我们的国学教育应该朝什么样的目标发展,最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结果出来,就比较的清楚了。比如这里面就需要进行一些文化政策的调整问题,就需要一些文化制度的建设问题,也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等方面建立或者发展出来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国学教育、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问题解决好。

中国网:好的,今天我们也是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张院长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国学文化方面的内涵,当然这也有在高校当中如何推广国学文化,以及怎样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非常感谢张院长做客我们的节目,也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王瑞芳 /主持人:方悦/导播:李哲 /摄像:宗超 高聪 /图片:李树成)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