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接受了中国网的专访
欢迎收看由盾安节能特约播出的中国网两会访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3日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接受了中国网的专访,畅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国网:杨校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第一个问题,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对于教育改革的部分说了很多内容,您在这其中最感兴趣的点是什么?
杨文:我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个话题我最关注。这个话题是从教育部今年的主题词之一——转型。
尤其有一些省属高校或者是说新世纪新上本科高校,他们是普通本科高校,我国需要很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希望这些普通本科高校能够转为应用型学校。
从昨天俞正声主席的报告里,他谈到全国政协2014年调研协商计划的时候也提到了这样一个话题,就是要将加强产教融合、校际合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我觉得这个专题他选得特别及时,因为一周前2月26号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的常务会议上也提出来职业教育是关系到“转方式、调结构”,关系到民生的这样一个高度。实际上职业教育可能从几个角度都值得改进、调研和拿出一些对策来。
中国网:哪几个角度呢?
杨文:首先,法律的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经颁布了18年,18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在《职业教育法》中更多的关注是关于教育的一些问题,但是现在职业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现代职业教育关乎经济,教育只是一个载体,只是一个手段,所以核心是经济的发展。我希望能从法律高度规范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个相关方的权利力、义务、责任,这些方面变得很迫切。
第二,要从机制方面有所关注。政府和这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里的相关方,不管是行业、企业还是学校,他们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信息差、信息不对称。政府在制定一些产业规划的时候,各级政府如果能顾及到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划,也就是说考虑到这些产业需要一些劳动大军去完成,使人才培养也同时和产业计划相匹配,这样就能够使得产业转型也好、升级也好变得可能。如果打造政府和职业教育相关方的信息沟通平台,让他们共享资源和共享信息,使高校在它的学科定位或者是专业设置时,不至于拍脑袋或者是盲目跟风,或者是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不适应岗位的要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这样一个话题。这是从机制上要理顺和搭建沟通的机制和平台。
第三,从政策方面。实际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里的相关方,学校的热情很高,但是企业热情还不够高,一头冷,一头热。如果像让企业有这样的责任、义务和积极性的话,是不是应该制定出刚性的规定和柔性的奖励,从这些方面能够让它又必须做,又想去做,这样就能保障我们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能够产学融合,能够校企合作,培养出的人才适应这种行业的需求、岗位的需求、社会的需求。
第四,在机制方面关注。这个机制,我看李克强总理在讲到职业教育的时候,也是讲到要允许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使各种体制的投资方能够投入到职业教育里去,也就是说民办职业教育和公办职业教育齐头并进的发展,教育部也在鼓励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刚才说到的让普通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本科。我希望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的剖析和了解,引领这些民办职业高校能够沿着国家倡导的方向,在现代职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中国网:山东英才学校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在过去的一年中,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成果呢?
杨文: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行走。因为民办本科高校,很多时候都是从高职升为本科的,所以,他们在所谓转型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容易。像我们英才学院尽管是一所民办高校,但是我们在招生录取上已经连续12年第一志愿录满,不了解民办高校的亲戚朋友告诉我说,我的孩子实在考不上公办高校我就到你那里去就读,实际上,他考不上别的学校的时候,他过来就录取不上了,我们第一志愿已经报满了。不是第一志愿报我们的话,根本是录不进来的。在招生的质量方面和数量方面我们一直是不错的,在全国民办高校里也是名列前茅。
在内涵建设方面,国家教育部也是对公办民办一视同仁,内涵标志性的成果,像国家精品课、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本科教学团队等等方面这些内涵成果上,我们英才学院也都是全国民办高校里实现了零的突破。
2013年我们在教育部高校就业50强里也名列其中,去年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进行了一个民意测验,对这些用人单位、对高校和毕业生各方进行一个民意测试,其中调查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个项目里调查了全国41所省属高校,我们英才学院很荣幸的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中名列全国第一。另外一个例子,刚刚山东省评选了山东省创业十大明星,我们英才学院的学生位居创业十大明星之首。这些成绩的取得和这些社会的认可,它已经不再是公办民办这个体制问题,社会已经不再用这个体制来衡量这所学校,他们看到的是学生是不是在这里接受到了好的教育,是不是找到了好的工作,我们培养的人才用人单位是不是满意,我们的就业率是不是高。所以,我想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沿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我们职业的这样一种定位,主动去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行业的需求,岗位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这样还是能够受到社会的认可,用人单位的认可。
中国网:杨校长,您刚才提到说咱们学校就业率很高,而且在创业方面也有很多的擅长。咱们办学时有什么样的秘诀,能不能传授给其他的民办高校呢?
杨文:我们的育人理念分为三个模块,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现代技能,三是职业素养。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在车间里,我们配备了很多的实验实训基地,每个专业都有校内的实训场所,还有校外校企合作的联合单位,我们很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岗位需求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在车间里学不到的这种德商、情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让他们在课外活动里、在社团活动里面,在社会实践中去习得,让他们职业素养方面能够获得提升,让他们在离开学校之前就具备适应用人单位、适应社会的这种能力。我们希望做一个让学生成功走向社会,能和社会零对接的这样一个助推者。
中国网:杨校长,您在英语教学方面非常擅长,我想知道今年高考有一个改革,把英语分值调低了,可以一年多考,您对此怎么看?
杨文:说实话我没有太关注具体的内容,我好像只是听说英语有些地方将英语听力不再加试,有这样一个说法。
中国网:其实是北京从2016年开始,高考英语从150分降到100分,而且可以一年多考。
杨文:这样一个现象,我想对于学生人生多元化的规划来说,不用每个学生都成为英语方面的专家和行家,但作为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和国际型的人才,英语对于他们适应这种国际化的要求还是需要的。
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些时候有些吃亏,是因为我国国民的英语素质不够高,所以在很多国际组织中我们无法担任主要负责人,我想可能原因之一是我们国民的英语素质没有像那些欧美国家或者说英联邦国家有优势,也没有那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双语国家更有优势。
是不是能够把外语分层次,作为研究型人才,他们的人生目标是国际型人才的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加大英语方面的学习,提高英语水平。对于技能型、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他们将来谋生的一些专业技能,这样做不同的人生规划。
对于高考当中有一些不再考听力的问题,我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担忧,因为英语是技能,这个技能分成了听说读写译这样几种,它在测试的时候不只是测试语法、修辞,这种只是阅读的,它的运用能力是包含了听和说的能力。尤其是越小的孩子,他们如果能够口语过关的话,能够听得懂,能够说,将来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在书写的时候就能变得事半功倍。所以,如果高考当中彻底取消了听力,会不会又形成了新一轮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这样的一些趋向,我对这个现象有一点担忧。
中国网: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谢谢您。
感谢新浪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责编:孙婉露 记者:李虹霖 摄像:王一辰)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