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由盾安节能为您特约播出的中国网两会访谈,在前方驻地,我们为您采访到了天津大学的校长李家俊先生。
中国网:校长您好!我们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的方针和措施,不知道您对于教育改革的领域最关注哪个方面?
李家俊:因为我在高校工作,所以,还是关注教育综合改革,尤其是高校的改革。
中国网:您对自主招生、招考分离或者是外语一年多考方面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李家俊:教育部对高考改革已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和方向了,我觉得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包括多次考试的问题,比如说个别课程,像外语可以多次考试,给考生更多的机会,这些是往改革、改进的方向走出了一步,是非常正确的。
中国网:我们知道卓越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已经发布了2014自主招生联考方案了,天津大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自主招生将会有哪些措施呢?
李家俊:卓越联盟在招生改革方面的探索,搞了几年,我们觉得还是很有效果。但是这个改革是的渐进,是一个探索,不能说就到位的。我们九校因为有共同的工科背景,探索怎样更好的选拔符合工科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我们觉得是有一些体会,等于给考生更多的一次机会,也给我们学校评价考生多了一次机会。
中国网:单个学校的自主招生和联盟自主招生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您觉得联盟自主招生的意义在哪里?
李家俊:由于我们九家学校的背景相近,有可能一个学校比较困难的事情,九所学校合起来做相对容易一些,比如说考试安排。如果一个学校每年要在各个省市组织考试,这个难度是很大的。现在我们用联盟的力量,在全国设立若干个考点,应该说就像一次高考组织一样,保证各个环节不出问题,这种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
再有改革涉及到很多很敏感的问题,方方面面,我们九所学校能够在一起坐下来讨论、思考、改进,本身就是比单独一个学校的探索在某些方面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
中国网:关于自主招生,大家更多的关注如何使自主招生更加透明化、公开性和公平性,您给我们讲一讲您的学校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做法?或者是天大有没有具体采取的一些监管措施?
李家俊:说到考试,公平公正是一个基础,但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公平公正,因为高考本身是一个选拔,它和义务教育不一样,义务教育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均衡化的教育,国家有责任,有义务为所有的适龄年龄段的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这就是义务教育,我们强调义务教育要均衡化。
但高等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才的选拔,选拔需要公平、需要公正。为什么高考要改革,是由于现在的高考是完全建立在“一考定终身”,“分数决定一切”之上,因为你没有别的更好的评价的情况下,分数是最公平的。所以,我们这么多年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在于此。但带来的弊端是,你用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实际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抹杀了人的创新性就在这里。
高考的指挥棒由于分数是规定因素,所以,高中所有的课程安排、训练都是围绕着保证考生考高分,保证考生不丢分,大量的、机械的训练,就是保证一分不差。因为有时候差一分就可能错过一次重要的机会,所以,家长也好,考生也好,学校的老师也好,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所以,我们整个教育走入了一个怪圈,根子就在这儿。现在要改就是这个,不能唯一以分数来评价。
中国网:您觉得现在提出的“招考分离、自主招生、外语一年多考”对于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作用?
李家俊:让学生不要太关注或者是斤斤计较每一个分数,还是按照自己的天性,按照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特长来发展。这是我觉得就走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另外对学校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潜力,分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还有其他方面,还有包括社会责任心,包括我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在平时考试中是考不出来的,孩子的社会责任心的问题,道德方面的表现考试反映不出来,所以,这也是我们要改革的一个方向。
中国网: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上,天大有怎样的考虑呢?
李家俊:天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推动综合培养方案,也是不能单纯的一个专业知识的传授。我们讲综合培养方案,考虑到知识,就是你所有的专业所需要的必要的知识,也考虑到能力,还考虑到素质。所以,知识、能力、素质平衡,这是天大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做了。
但现在我们考虑,在新的情况下,我们考虑我们的学生,第一,我们讲要有家国情怀,这是我们刚刚研究确定的。我们原来讲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全球视野,要有创新精神,要有实践能力,我们现在进一步提炼了天津大学的培养目标,一是家国情怀,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你怎么对待你的国家、对待你的民族,你个人的修养,所以,我们提出了“家国情怀”的要求,但也要有全球视野,我们现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全球村,我们的人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让我们培养的人有全球竞争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放在全球视野下考虑这个人才的培养。
当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高教法规定的,也确实是我们人才培养里要关注的,尤其对工科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很重要。工科只会纸上谈兵,嘴上说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但你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行。所以,我们天大把整个我们的培养目标凝练成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
我们的整个培养方案就是按照这个目标来设计的,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有具体不同的要求,要把这些目标物化到具体的培养方案、具体的培养环节和课程里去,这还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去年我们刚刚开了教学工作会,在系统的梳理培养的理念,包括要修订我们的人才培养的方案。
中国网:对于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的学分转换,您觉得有可能实现吗?
李家俊: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学分转换,一个是刚才讲到职业教育也要和普通高等教育有一个立交桥,也有一个学分转换的问题,方向是对的,具体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我们天津大学某一个专业,我对这个专业是有一个自己的要求,所以我的课程设计与我这个专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某一门课将来的学分转换也许有可能,但往往我开的课和一个职业技术学校开的课,也许差别就很大,那就没有办法互认。民办学校也是这样。所以,具体怎么互认,理论上可以,具体做的过程里恐怕是很难的。所以,这里面将来对课程的质量,课程的水平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
我们现在和国外也是这样。在和国外大学合作的过程里,我们的学生出去游学,能不能学分互认,两个学校要坐下来讨论,所以这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我想理论上没有困难,但实际做起来会很难。
中国网:您对于引入社会资源进入高校,您觉得对高校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比如说南开有泰达学院,引进一些企业或者社会资源进入高校共同合作来创办一些学院培养学生的这种模式,天大有吗?
李家俊:天大也有,我们有个三本,叫做仁爱学院,就是企业投资,师资主要是天大的师资,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全部是天大的模式、天大的人员,我们这个合作就非常好。当然我觉得像这种合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双方有共同的理念,就是为了办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其他的比如说为了挣钱,如果说为了挣钱,这个教育、这个学是办不好的,如果大家有共同的理念,我就是为了办学、办教育、培养人,我认为这个合作肯定能够搞得好,从高校来说,我们需要社会资源,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是公立的,都是国家办的,社会资源进入学校不是很多,天津大学在努力扩展,让社会认识到天津大学,扩展和社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办学,用于人才培养,我们正在这方面做。比如在科研方面,我们跟很多区域都有合作关系。我刚才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在武清搞了一个天津大学武清技术研究院,武清区政府给了我们三万平米的一个楼,给我们出资金,按照天津大学的需求装修好了,我们几个大的团队,学生带老师一块搬到那儿去,最后双方合作就很好,武清也会从我们天津大学技术研究院得到很多受益的地方,对天津大学来说扩展了我们的资源,很多社会资源进来了,在科研方面、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也是受益者。
比如我们在滨海新区有个滨海工业研究院,也是滨海新区政府支持给我们地、给我们钱,盖了楼,天大的科研团队搬进去,这都是社会资源。我们在青岛还要成立一个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也是青岛的蓝色硅谷给我们提供了3万平米的一个大楼,所以,我们也是要把海洋工程相关的力量组织起来,跟青岛合作。这就是利用社会资源。当然如果说社会资源现在还有很多我们的校友、企业家给天津大学捐款,我们有一个北洋教育基金捐款,那就是直接用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我们也是很欢迎的,这方面也在逐渐提高,这对学校来说是个好事。
中国网:谢谢李校长。
感谢新浪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实习责编:佟静 记者:朱烨 摄像:刘哲 后期:周珊珊)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