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畅谈中医药走出去及中医药人才培养

时间:2014年3月12日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简介:10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医卫界别组驻地,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就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走出去等话题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专访。[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由盾安节能特约播出的中国网全国两会访谈。10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医卫界别组驻地,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就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走出去等话题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专访。

中国网:王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目前有观点说,作为服务贸易的起点,我们需要先去了解国外民众到底对中药有什么样的需求,离开这样的需求谈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走出去都是本末倒置的方法,您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呢?

王国强:我看到一个专门针对服务贸易事情的材料。有网民提出来应该先了解国外需要什么,然后我们再制定中医药的标准化、规范化。我想在这里特别强调的就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地提高疗效,满足人民对中医药的需求,必须要走中医药的规范化、标准化道路。这个问题不是外国人提出来的,是我们必须做的。

为什么说我们服务贸易就必须标准化、规范化?难道我们国内的中医药发展就不需要标准化、规范化了?因为标准化、规范化实际上是提升我们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必要需求,也是我们中医药法制建设的必要需求,也是跟上时代发展,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中医药的科学内含的需要。所以,这是我们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至于说服务贸易走出去,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一方面是要积极地走出去,但是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国外的需求,是国外的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地要求中国来开展中医药方面的合作,需要我们派大夫去建立中医的医疗中心,包括派他们的大夫来中国学习,这是国外的需求,国外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了国内要很好地满足国际上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一直强调,我们要坚持“先内后外,以外促内”。首先,要把我们国内的工作做好,要把中医自身的功课做好,那才能够更好地走出去,也才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民众健康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我们的中医走出去走不远,走不好。“以外促内”是希望国外的民众需要中医药的时候,来漫谈我们中医药发展方面还有什么问题,我们来更好地完善,使它能够更好地走出去,所以,“先内后外,以外促内”。

第二,“先文后理,以文促理”。什么意思呢?就是文化要先走出去,要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华文化,因为我们的中医药是建立在中华优秀的文化基础上,他只有了解了中华文化,才知道中医药是怎么产生的,是怎么治病的,他是怎么认识健康的。这个理论要随着文化的传播能够更好地让国外的民众了解中医药的理论、理念、方法。

第三,我们提出“先药后医,以药促医”。所谓“先药后医”就是,我们希望有非常好疗效的,而且经过我们临床实践总结,寻证医学证明,有非常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是疗效非常好的药物,这些药物如果能够走出去,当外国的民众不一定知道这个药是中药,当他吃了这个药效果非常好的时候他再来了解这个药是哪儿来的?中国来的,中国的什么药?复方的中药。为什么它效果好?因为有中医的理论指导。慢慢地,通过药它来带动医疗的出去,“哦,中医这么好,当然这个药也是”,也是中医、中药不分家,他会逐渐地通过药来认识医,来认识中医,这样使得中医走出去就有了好的条件。所以,叫“先药后医,以药促医”。

第四,我们坚持“以点带面”“‘“先点后面”。所谓“先点后面”是说,在国内我们在服务贸易方面要做好走出去的基地,培养那些复合型人才,能更好地用中医药来治病,同时又能用英语来解释这些治疗疾病原理的人才和医疗基地。然后我们在国外,根据现在国际上很多国家提出的要求,选择一些地方,像法国、中亚地区、拉美地区,选择一些点,把这些点做好。首先让中药稳稳当当地走出去,在那个地方能够采取一些很好的、适合当地民众需要的,针对民众们一些疑难病症,或者西医治疗有困难的方法去治,在这个建立点的基础上然后再逐渐地推广。所以叫“先点后面”。

第五,“先易后难”。我们要把中医当中容易被接受,对人体的所谓伤害,就是认为毒副作用小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先走出去,我觉得我们现在走得很好,中医针灸现在在168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落地了,而且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我亲自去看过这些诊所,中医针灸诊所、推拿诊所,老百姓很多疼痛性疾病、神经性疾病,通过针灸(治疗)效果都非常好。这些非药物的治疗,成本又低,对人体没有什么伤害,而且效果非常好,这叫“先易后难”,把容易接受的先推开。药物对人体有什么伤害成分等等这方面审批要求很严格,很难,是要有个过程。

当然,最后我们中医真正走出去,还是需要把中医的辨证施治的整体观,包括对“治未病”、预防保健这些东西逐渐地被外国民众接受,他通过针灸的认识了解中医,慢慢对中医其他的(方面)也慢慢认识。所以,“先易后难”很重要。

第六,“先民后官”,先民间后官方。我们有些中医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走了这么一条路,先是民间组织,民间的医生在那边服务,慢慢发现民间的医生治疗效果很好,引起官方的重视。现在你们都看到了,为什么好多国家,好像英国严禁中药上市。其实这个情况大家应该有个全面的了解,过去我们是民间进去,民间进去他们基本上不管的,包括中药材都是土特产药材、保健品药材,他们基本都属于不正式审批的。现在他看到了接受的民众多了,进来的东西多了。

中国网:是不是有点害怕了?

王国强:不是害怕,他需要管起来,政府开始管起来了,所以,他需要审批。我想这个要两方面看:一方面,说明中医药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它的审批名正言顺地进去了,那不是更好吗?所以,也不要完全好像觉得特别可怕,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用的药都那么好,在人体上显现了很好疗效的那有什么可怕呢?我们也可以到美国FDA去申请,欧美也可以去申请,我认为这完全是规章方面的要求,所以,不用紧张。

这“六先六后”是我们在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很重要的战略性考虑。当然,现在服务贸易是我们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我们可喜地看到,现在国内游很多的中医医疗机构接受来自国外的患者,比如说海南三亚中医院,黑龙江接受俄罗斯方面的患者,每年有几十万,他们就是来寻求中医的养生保健。对疑难杂症,包括西医治疗有点难度的,目前效果不是太好的,他也在寻求(帮助),这本身也是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贸易不仅仅是走出去、引进来、请进来,扩大中医药对外服务的量,这也是个很好的领域。

中国网:王部长,您多次提到了人才,我们国内的中医药人才能满足国内和国外的需求吗?

王国强:人才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我们现在全国有27所高等中医药大学,还有其他的一些高等中医药教育机构,每年毕业的人才不少。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培养真正的领悟中医精髓的,能够用中医思维去看病的人才,体现中医疗效,这样的大夫我觉得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来培养。现在我们培养的一些学生本身就不热爱中医,另外也没有把最好的最优秀的高中生吸引到学习中医上来,一是不热爱,二又不是这方面的高材生,他毕业以后也不去从事中医药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损失。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改革中医药教育的体制,要用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机制,去培养中医药人才,既要有院校教育,也要有师承教育(师傅带徒弟的教育),还有继续教育,等等,都在进行改革。我们现在也在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我们有五批师带徒的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提高自己的医术,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我们有个政策,就是国务院学位办有一个学位是中国有的,外国没有的,就是授予那些老中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带徒弟,这个徒弟学了几年以后,通过考试,可以授予他一个中医师承临床博士学位,把老师带徒的积极性和学生跟师学习的积极性结合起来。这很好,人才方面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积极推进的。我们和教育部合作,来很好地推动这方面的改革改进。

当然,在这方面除了人才问题,其实现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担心问题,是中药的质量。因为中医和西医不同的,中医和中药的联系更加紧密,懂中医的人必须懂中药,而懂中药的人必须懂中医,这两者和西医、西药是不一样的,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怎么样能够保证质量,使得中医开出来的处方真正能够抓到好药,能够最后真正达到疗效,所以,药的方面需要大量的关注。包括现在种植、农残、重金属、药材地道性,这些方面都还是面临着很大的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我这次提案提出来要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到国家的战略上来考虑?因为中医药的发展不仅仅是医疗卫生,它带动的,医疗卫生是一方面,另外潜力巨大的是经济资源、原创思维的科技资源、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生态文明的生态资源。这些资源和中医药都有关系,把这个工作做好了,不仅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科学,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服务贸易。如果我们服务贸易做大了,涉及到人类健康的问题,大家都来接受中医的服务的话,你想那个服务贸易得有多大。

所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里专门强调要发展中医,要把中医作为健康服务业很重要的支柱,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发展纳入到国家战略,各部门都来参与,形成一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这是我所期盼和呼吁的。

中国网:在草药采集方面,有一些植被我们需要保护它,但是一方面我们又要去做中药,那怎么去平衡这个呢?

王国强:别忘了中药材的种植和中药材长的地方有的就是在临坡地上,这个地方正好是绿化的地方,另外有些药材采了以后还可以长。有的比如说盲目地挖干草、挖虫草可能就会导致沙化的破坏。但是我们就要科学、合理地去种植、合理地去采集,那应该说对绿化有好处,对生态有好处。

中国网:非常感谢您!

(实习责编:邓诗如  记者:李虹霖  摄像:王一辰  后期:周珊珊)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