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由盾安节能特约播出的中国网两会访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病先防和健康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网记者就此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立医院的副院长翁国星先生。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由盾安节能特约播出的“中国网两会访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病先防和健康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今天就此采访到了福建省立医院的副院长翁国星先生。
中国网:翁院长您好!我们知道,国务院去年下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能就您所了解和熟悉的点和我们谈一下您的看法吗?
翁国星:健康服务业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作为综合性医院,我作为临床医生,专业是心血管方面的,所以,最关心的还是预防,因为预防是最好的投入,投入少、产出高,据说投入1元的钱可以产出20元的效益,所以,预防最重要。一级预防也是我们国家一直强调的,我们原来卫生部就把慢性病预防列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所以,这方面的投入更重要。特别是现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这些糖脂病对我们健康的危害是最大的,而且这些疾病绝大部分能够预防,或者早期干预,避免它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响到治疗效果,而且费用又非常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这些疾病是可预防的,即使预防不了也可以早期干预,对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增加社会的劳动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在未病先防上,我们医院有没有相关的举措?
翁国星:我们作为综合性医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参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我本人也参加了原来卫生部慢病防治专家组的讲学宣传活动;作为医院,我们本身也定期开展门诊讲座,最早十年前我分管门诊的时候就在门诊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有相关慢性病的病人,比如说糖尿病的病友,会对他们进行定期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早期干预教育,我们医院这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好,其他相关医院也都在做相关工作,提高疾病预防的效率。
中国网:在这份《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当中提出,要提高中医的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建议让老百姓通过制药、食疗、保健、养生来预防疾病。那么在您看来发展中医药它的优势在哪里呢?未来在这方面有何举措?
翁国星:中医药应该是我国医学的宝库,很多东西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市场化,它有很大的优点,特别是我们中医对未病先防,就是治未病的观念是非常好的。中医哲学辩证思维也是非常好的,这是我国的宝库,而且相应中医药对人体负作用也小,在治未病和预防中应该进一步发挥它的优势。
中国网:其实中医药既可以当食品,也可以当药品,作为未病先防可能是种比较好的选择。说到药品,社会上有一些反映,就是中医药价格可能有过低的倾向,您对于这个药品价格上面有什么看法吗?
翁国星:中医药药品(价格)过低我倒没听说,从我个人去年在全团发言的时候有提到一个观点,实际上中成药不便宜,现在讲中医药(价格)偏低是说原材料,有的原材料据说因为提了很多钱,制药产业的成本增加,这是一个说法。但实际上如果说中成药便宜,我倒真的认为不便宜,去年我有做过粗略统计,吃中药平均一天大概7元,从医院门诊处方的资料算大概是7元(一种药),所以,我倒不认为中成药本身生产出来的东西便宜,但因为它的成本增加可能利润也受影响,有这个可能。
中国网:您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健康服务业或者未病先防的意识有可能出现产业化或得到全社会认同的趋势吗?
翁国星:作为产业化,我认为,这个路可能还很长,预防疾病作为产业化可能还是有一段路,因为预防的东西倒不是真正依靠药去预防,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它都是一种药物,靠着药物去预防,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不提倡的。提倡的预防主要是,一是提高意识,对疾病认识的意识这非常关键;二是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非常关键。这两个是最关键的,包括这次这次在我们团大组讨论里我提出来“低碳生活,健康出行”,政府建设过程应该尽最大努力的是保证非机动车和人行道的建设,不能为了扩大机动车道把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给缩小,很多城市都是这样,压缩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来满足机动车道的需要,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健康出行,建议三公里之内就是步行上班下班,因为我去年开始就这样做,我觉得很好。
从经济来说、环境来说、健康来说都是要提倡三公里内步行,五公里之内骑自行车,建设公共交通。所以,健康出行、健康生活方式很重要,预防疾病不能靠药物,一定要靠两个字,“意识”,提高对健康认识的意识,对疾病预防的意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不能单纯地去依靠药物。不知道您对医药改革当中最关心的是哪方面呢?
翁国星:医药改革中我最关心的,也是最大的难题是公立医院的改革,特别是大城市所谓三级甲等医院的改革,这是目前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我也最关心这方面的改革。
中国网:谢谢您翁院长!感谢新浪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实习责编:邓诗如 记者:朱烨 摄像:刘哲 后期:周珊珊)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