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我们挺身而出
军人生来为打仗、打胜仗。从参加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到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从抗击“非典”到抗击“甲流”……302医院以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敢于担当的战斗精神,为使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
让时间回到2003年3月5日下午4点:北京市首批输入性“非典”患者入住302医院,该院率先打响首都抗击“非典”的第一枪。在病原不明、准备不足、尚无收治经验又缺少药品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该院医护人员与“非典”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他们身着单薄的白大褂,带着一次性口罩,为重症患者做心脏体外按摩。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后,排出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粒,这种弥漫的气溶胶粒毒性更大,致病性更强。但作为北京地区抗击非典主战场,该院收治了北京市第一批输入性病例在内的155名非典患者,并派出精干专家积极承担小汤山医院的改建和医疗指导工作,一批批医务人员前仆后继,坚守一线。
当时74岁、身患癌症的姜素椿教授闯进院领导办公室,恳切地说:“让我去吧!虽然退休了,但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我有经验。”在抢救北京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的战斗中,他不幸被病毒感染,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写下遗嘱,请求在自己身上注射“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他说:“就用我这把老骨头做试验吧!”就这样,他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抗击“非典”疫情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成为人民耳熟能详的抗击“非典”英雄。
“非典”过后,该院组成立了全军唯一野战传染病医疗所,经常将队员拉到陌生地域进行实战演练,进一步提高了传染病防治能力。
按照“平战结合、军民共用”原则,建起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小汤山医院”综合防治平台,能展开600张床位,可以满足突发重大传染病救治需要。该平台平时用于收治感染性疾病患者,战时或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立即全部封闭,转换功能,独立运转,收治患者,第一时间控制疫情蔓延,挽救患者生命。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该院7支医疗防治队紧急奔赴灾区,他们不仅每天都面临着余震的威胁,还要遭受细菌、病毒的侵袭,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对8万救灾官兵实施医疗保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还记得那年抗击“甲流”的故事吗?该院作为军队甲流收治、医学观察定点单位和北京市指定的甲流筛查、确诊单位,先后收治甲流病人458例,治愈率100%,实现了“工作人员零感染、来院病人零漏诊、确诊病人零死亡、疑似病人早诊断”的目标,该院收容数为军队医院之最,筛查人次之多、检测准确率之高、报告结果之快为北京市网络医院之最。
经过一次次战斗的洗礼,这支防疫尖兵将刀锋砥砺得更加锋利。他们走出国门,让友谊之花绽放在世界人民心中。
海地首都太子港发生7.3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院专家聂为民、张昕跟随医疗防疫救护队奔赴灾区,他们连续作战,争分夺秒地为海地受灾民众提供医疗防疫服务。短短15天,先后救治患者近千名,充分展示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救治水平和救死扶伤精神。
那一年,巴基斯坦洪水泛滥,灾情越发严峻。该院专家李琳、张伟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他们克服灾区高温、肮脏的生活环境,认真执行伤病救治、卫生防疫任务,协助当地医疗机构恢复功能。有一天,国际粮食计划署的飞机意外坠落,机组人员被紧急送往医疗队,得知机组成员是俄罗斯国籍时,李琳作为医疗队唯一懂俄语的医务人员,充分进行语言沟通,成功与其他队员对两名俄罗斯籍伤员进行了救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幕幕壮观场景聚焦一个共同主题--“能打仗、打胜仗”,他们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答卷。(王锦秋 李保军 洪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