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出火花来
与年轻人一起讨论问题,胡坚从不以“权威”自居。他常说,年轻人的思维最活跃,迸发出的思想火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讨论时,他总是鼓励年轻人不拘一格,大胆发言。
2011年冬天,胡坚带着团队到北京军区某师指导新型机械化部队建设。一起讨论问题时,理论研究组的年轻同志们有点拘谨。每次发表意见谨小慎微,总要梳理半天,担心讲错了闹笑话。这时候,胡坚说:“研究问题不要怕争,吵一吵,才能吵出火花来!”
汤立泉、黄建民、刘虎、邓昭、刘魁,都是胡坚带着去的几员“干将”。一天晚上,大家集中在师作战室加班,在讨论新型机械化部队作战运用时,脾气很“倔”的刘虎又与胡教授争的面红耳赤。
“新型机械化部队合成性强,应改变传统的‘群队式’编组模式,尽量减少配属式加强,采取‘编制+任务’的编组方式……”
还没等胡教授说完,刘虎就插上了话:“胡教授的想法不现实,而且与条令也不符,信息化不能替代机械化,战斗力量编组方式不应改变太大。”
“这是一支全新的机械化部队,原有条令已不适应新的变革要求,不打破传统束缚,就无法创新指挥和作战方式。”胡教授提高了声调说。
看着两人讨论问题就像吵架一样,部队的年轻参谋们有些不解:他怎么能跟老教授这样说话?更让他们吃惊的是,胡教授非但不生气,他还耐心地让刘虎把想表达的想法说完,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尊重我而放弃了表达思想的愿望。
激烈、火爆,但自由、轻松的氛围,为大家创造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大家抛开顾虑,着眼信息化给新型机械化部队带来的作战和指挥方式变革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构想,提出了许多新的想法,虽也不时争论不休,但气氛和谐。
胡坚和大家在一起,总是能营造出一个民主的学术讨论氛围,让每个人的闪光点都激发出来。
(姜梦尧 撰写 路江山 编辑)
60秒哪去了
2008年9月的一天,胡坚作为专家参加某部演习方案和计划的讨论。
“既然空中火力支援行动在17:05分结束,为什么下一个行动从17:06分开始?”翻着部队机关人员提供的演习计划,胡坚用手指点着计划上的两个演习时间点,询问身边的参谋人员。
“我们都是这样设计演习的,没什么问题吧。”
“那60秒的时间里没有计划任何行动,部队干什么?”
“让部队缓冲一下,大家都习惯了。”
“未来信息化战争,作战节奏明显加快,60秒里可能发生瞬息万变的情况。”胡坚显得有些着急,语速明显加快。
“还是不改了吧,一改又会影响一系列的行动,出现许多新矛盾。”那位参谋还在坚持。
听到这里,胡坚有些忍不住了,一撸袖子站了起来:“知道什么叫‘秒杀’吗?敌人一秒钟就可置人于死地,我们怎么能有一分钟的懈怠?”
“胡教授说得是有道理,但操作起来有点麻烦,容易出乱子,弄不好还会出安全问题。”对胡坚的这个建议,在场的其他同志也议论纷纷。
“演习就要像打仗一样,现在怕麻烦,将来战场上麻烦会更大!” 因为激动,胡坚的声调提的很高。
胡教授的较真,让部队领导意识到实战化训练确实应该从这样的细节抓起。认真商议后,机关人员马上按胡教授的建议重新调整了演习计划。
(姜梦尧 撰写 许谦 编辑)
通信车里的24小时
高温炎热,电磁辐射,空间狭小,蚊虫叮咬,身高体大,年纪不轻的胡坚就这样在通信车里汗流浃背地连续体验了24个小时。一出车门,他一个踉跄,差点摔倒。长时间的车内蹲守,头晕脑胀、腰酸腿麻,他蹲在地上,半天没站起来。
这是胡坚体验复杂电磁环境对抗训练的一个场景。
2006年8月,总部在广东阳江组织复杂电磁环境下实兵对抗演习,代号“C-06”。这是我军落实军委总部大力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重要举措,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实兵实装探索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特点规律。
部队复杂电磁环境复杂在哪里?对信息化条件下部队作战训练有哪些影响?带着这些疑惑,胡坚没有呆在导演部翻资料、等数据、看报告,而是一头扎进了通信车里,耳机里嘈杂 无序的声音他专心聆听、仔细辨别,屏幕上跳动变化的频谱波形他目不转睛、盯得入神。为了获取电磁环境的第一手资料,此时的胡坚已经把他的全部身心融入了进去……
看到胡坚蜷缩的身影、执着的劲头,部队领导既感动又心疼。
“教授,您还是休息一下,再过来观察吧,一会我们把数据报告给您送去”。海军125W电台车班长劝胡坚下车到屋里休息。
“这个频率变化周期很有意思,有什么规律吗?”胡坚一边请教着电台车里战士,一边抬手用迷彩服擦了下汗,目光里透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毅。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的精神,甚至有点“苛刻”的劲头,胡坚教授找到了破解复杂电磁环境下部队训练难题的有效对策,成为我军复杂电磁环境训练领域的“明白人”和“引领者”。
(姜梦尧 撰写 李大华 编辑)
从打“小工”做起
2006年,胡坚听说总参通信部准备在广州军区组织一次以复杂电磁环境为背景的指挥通信对抗演习,就主动与总部同志联系,争取获得参加演习的机会。
教研室张松主任对这件事很不理解:“通信并不是你的专业,复杂电磁环境更是一个新领域,这都不是你的强项,去了没什么‘话语权’,你一个教授总不能去给部队打‘小工’吧?”
“学本事不都是从打‘小工’开始的吗?打‘小工’才能学到真东西,长真本事。”
胡坚接着对张松说:“总想着教授的面子,就会慢慢丢了里子。到部队打一回‘小工’,带回点新东西,课堂上就会有新变化。”
胡坚的话给张松留下深刻印象。而在部队同志眼里,胡教授是大家接触到的最没“架子”的专家
“深入部队就是要舍得放下身段、趴下身子。”这些年来,胡坚坚持把自己融入到官兵之中,不端架子不摆谱,始终以小学生的姿态向部队官兵请教学习。正是这样一次次的零距离参与,一次次全身心投入,才使得他与部队之间建立了一份特殊的信任和友谊,一种特别的关系和联系。“参与感”变成了“认同感”;“信任度”带来了“信誉度”。
事实印证了这些年来,胡坚之所以能在课堂与部队都能深受欢迎的成功原因。
(柯结明 整理 许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