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培育文化领域高峰

时间:2015年3月7日11:00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骥才
简介:在推动文化领域创新发展方面,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针对目前文化领域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应该如何解决呢?中国网的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中国网 董宁摄影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中国网两会访谈。在推动文化领域创新发展方面,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针对目前文化领域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应该如何解决呢?中国网的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冯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您怎么看国内现在文学领域的现状?有评价说现在国学精品难再寻,又有数据显示2014年社科语言类的作品出现萎缩的趋势,您对此怎么看呢?

冯骥才:我觉得这个意见我倒是同意。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阅读的原因,就是阅读需求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写作的原因。写作比较浮躁,恐怕也受网络化的影响。

因为中国写作是用方块字写作的,所以每一个方块字中国人写作是非常讲究的,比如唐宋的散文。从中国的文学史来讲,是诗歌在前面,先繁荣起来,先成熟了,然后是散文,所以中国的散文受诗歌的影响。比如我们说唐宋的散文,苏东坡的散文、欧阳修的散文、苏轼的散文,他们的散文实际上都像写诗一样,每一个字都很讲究,就是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不可,都非常讲究。现在的语言不这么讲究了,我觉得跟网络化有关系,跟网络阅读,阅读习惯、语言习惯有关系,所以影响到写作人。写作人觉得,我感觉表达出来了,所以不用推敲每一个字的那种精确性、精准性,所以影响精品的产生。

有很多的精品都是人生的沉淀,如果没有经过一个沉淀,这(种沉淀)需要长时间产生出来的,太快速地写是不行的,所以(缺少精品)跟写作有关系,跟阅读有关系。我们在网上阅读的时候,基本上是浏览式的阅读,很少是用内心深深地感受一个作品。(现在)阅读的方式、写作的方式,我觉得改变了或者异化了我们原来的写作和阅读,所以造成了你说的文学语言类的作品精品不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中国网 董宁摄影

中国网:其实我们现在也注意到,文坛的主要力量还是以40后、50后,包括60后为主,这中间就出现一个断层,70后、80后可能难挑大梁,您对此怎么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冯骥才:我觉得有的时候需要跟网络保持一点距离。网络我也用的原因,是我要快速获得最新的资讯,还有查找很多的资料,网络其实方便的多,如果你要用字典或者在图书馆找很困难。可是有时候你要找更深的东西,还就得钻到图书馆里,有时候网络还不能够全都概括进去。

有时候你要阅读的时候,往深里品味的时候,抱着电脑也不太可能,有时候还要拿一本书,我觉得有时候阅读也好、写作也好、欣赏东西也好,需要一些传统的方式。我们尽管离不开电脑,也离不开手机,但是有时候要保持一点距离。

另外,一些年轻的写家还是要多读一点书,尤其要多读一些古代经典,写作的时候还得有语言美的追求。

中国网:您认为在未来推动文化领域的发展,包括文化的创新创作方面,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哪些作用呢?

冯骥才:我认为政府对文化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来讲,政府手里有钱、有实力,它每年都要通过一个艺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会都是一些方面的专家,很客观的,一般来讲是没有腐败的,走后门是不可能的,这样选择一些有潜质的,非常有希望的艺术家。国家主要是支持。支持不见得给他钱,可以给他各种条件。比如艺术家我给你举办一个展览,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你,因为艺术是慢慢培育出来的东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下子就把艺术弄出来,不能用大跃进的方式。

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往往它是润物细无声的,慢慢影响我们,所以跟一个人的气质一样,比如我们的气质往往跟我们读过的作品,听过的音乐,看过的一些艺术作品有很大的关系,它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气质也是一样,你要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说这个人我给他200万,他马上能够富起来,但是你让一个人有气质是难的。所以气质是慢慢的修养、慢慢的养育,我觉得人还是应该静下来。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这个社会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市场化的时代、消费的时代、物欲的时代,这些是改不了的,但是我觉得人要活得有滋有味还得安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中国网 董宁摄影

中国网: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包括会议讨论中也提到“有高原没高峰”以及“数量多质量差”的现象,您是怎么评价,您认为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冯骥才:我觉得一个国家必须有文化的高峰,比如说俄罗斯文化,如果没有托尔斯泰、没有契科夫这样的作家,没有像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这样的音乐家,没有列宾、苏里科夫这样的画家,俄罗斯的艺术就是一个高原,它不是高峰,它必须有这些艺术家在那儿。有托尔斯泰不完全是一个人,他带着一大堆作品,他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些作品在那儿,所以俄罗斯是这样。

法国也是这样,如果你没有莫奈、梵高这样的画家,没有托尔斯泰、雨果这样的作家,法国的文化立刻就矮下一大块。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四大名著,没有李白、杜甫,我们就没有办法那么牛,说中华五千年那么辉煌灿烂,必须得有高峰。但是我们有历史的高峰,我们没有当代文化的高峰,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网:为什么呢?

冯骥才:比如八十年代的时候,像我这个年代,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个画家叫罗中立,画过一个父亲的画,那幅画当时震撼了所有的人。那时候舞蹈,比如说《丝路花雨》也是影响非常大的,那些东西是作为历史经典留下来,也就是说我们有历史的经典,我们没有当代的经典性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家还是应该有文化战略。国家应该有一个文化眼光,他能够把好的作品推到前台来,能够让老百姓都看见它。如果国家没有这个战略,整个文化就平面化的淹没在市场里面,老百姓有的时候没有办法选择,他觉得这个好玩就看了。

二是不是特别强调文化娱乐功能的那部分,(而是)需要那种精神性的文化,国家应该要养育这个时代文化的高峰里面的顶层部分。

三是在艺术家上,艺术家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开阔自己的思想,获得文化的视野,要有很好的养育,就是这样的气质,这种开阔的视野、胸怀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生活,但是我们缺乏看生活的那种更宏大的、更深邃的眼光。

中国网:其实打造高峰就是需要一些好的作品,在您个人看来您认为什么是好的文艺作品,有什么标准?

冯骥才:好的作品,我认为它应该是深刻的反映这个时代,深邃的反映这个时代。我觉得应该创造出非常好的艺术形象来,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其它美的形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它必须是有创意的、有创造性的,它有提供一个新的东西,新的东西不一定马上被人们接受,但是过一段时间人们慢慢接受了。一种新的审美、一个艺术形式刚出来的时候,它带有反派性质的,慢慢就能接受它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这个作品出来一定要有广泛的影响,有震撼力,它震撼和影响了一个时代,感动了亿万人们的心灵,这个作品才可能成为经典。

中国网: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感谢新浪新闻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责编 王瑞芳/ 记者 佟静 王一辰 /技术 周珊珊)

(结束)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