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伟委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民心工程

时间:2015年3月12日10:00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局长 周明伟
简介:本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接受中国访谈专访时表示,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件民心工程,同时也事关政府执政能力,事关国家形象。 [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专访

中国网 杨佳摄影

 

中国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您比较关注哪方面的内容,有怎样的评价呢?

周明伟:大家对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予了非常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个报告内容平实、充实、务实,事关百姓、事关国家,事关今天也事关明天,非常高的评价。特别是在国内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遇到许多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和成绩实在不容易,而且对今年同样更加严峻的问题有足够的信心。对这点大家观点都非常一致。

对《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的很多今年面临的问题和举措,大家也非常活跃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我提了几个想法:因为克强总理报告的特点之一是紧扣民生,紧扣改革发展过程当中怎样改进、改善民生,这是中央总体经济工作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主线,讲了很多方面。我提的具体想法,就是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

关于食品安全,在总理去年和今年的工作报告当中都讲到了。我认为是抓住了民众的一个关注点,既事关民生同时也是老百姓的重大关注点。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不仅是现在饭桌上拿起筷子的时候、举起杯子的时候有关联的一件事情。事实上,现在的关注不仅是餐桌上发生的问题,也包括到海外旅游或者出访,还有越来越受到市场和国际社会关注的“买奶粉”的问题。这既是一个消费的取向、爱好、选择,也反映了很多问题。这里面到底有没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我觉得是值得更深关注和共同研究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专访

中国网 杨佳摄影

 

事实上,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个别现象,有些问题已经有专门的法律和专门的机构在管,但依然在发生。很多揪心的、影响民生、影响民心的一些问题依然在发生,说明它不是一件小事情。在我们谈论依法治国的同时,在我们谈论要加强执政能力的同时,在我们谈论要推进政府科学管理和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建设时,食品安全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

我的建议就是,政府要花更多的关注,更多有效的努力来逐步解决好这个事情,解决好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同时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这样的问题。因为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事关民生,也是事关民心的一件事情。解决好食品安全是事关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件事情,是事关国家形象的问题、中国国际形象的问题,我们花这么多的精力,在海外树立、展示中国的形象,有时候往往是一两件事情就把中国形象,说极端一点,一笔抹去。有时候因为有一两个不法产品对中国的道德选择会带来很多的质疑。我认为,这是事关中国国际形象、国家形象的问题,也事关社会风气问题。食品安全引发的担忧、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可以说体现社会诚信、诚实、公正,在这种选择方面,很多自觉或不自觉的错误选择,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源头。

因此,搞好食品安全也是事关社会风气问题。民众对政府既有期望也有信心,希望能重拳出击,集中相关力量,不是简单靠建部门,还要靠具体努力,解决观念上、体制上的问题,依法办事,使这件事情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有明确的改观,使这项民生工程同样成为民心工程,成为为“两个百年”、“中国梦”增光添彩的一个内容。对这点我觉得我们还是有期盼,也是有信心的。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专访

中国网 杨佳摄影

 

中国网:食品安全问题,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是部分企业缺乏责任感和公信力的丧失,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周明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是自然的,因为市场逐利属性很容易让企业放弃社会责任,为一点蝇头小利做违法的、违背良知、违背消费者基本权益和利益的一些事情。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社会的良知、觉悟的提高,通过我们非常明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取向,通过严格的执法,有力的政府作为,来逐步解决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有些是靠法律能够做的,更多的是要靠良知、靠道德。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道德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光靠法律监管是做不成的,因为有这个需求,也同时会产生无数多的空间让他钻这个空子。我们在指责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在指责自己,这不是简单靠企业和商家能完全做好的,不是靠执法部门、政府管理部门完全能解决的事情,需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

中国网:谢谢周局长,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也感谢新浪新闻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责编 王瑞芳/ 记者 佟静 王一辰 /技术 董超)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