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如何才能让一幅名画增光添彩,让名家风范重现?前不久,来自两岸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在黄公望的故里江苏常熟给出了答案。他们以红木雕刻的形式,将一分为二的杰作《富春山居图》完美合璧并展出,实现了东方之魂的回归。同时,也印证了两岸历史文脉的相连,以及文化的同根同祖。
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了三位嘉宾,正是这一重大文化事件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他们分别是常熟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向东先生;常熟市台办主任陆清先生;以及中国东方美学研究院院长韩国荣先生;欢迎三位!
非常荣幸今天请到三位做客我们的演播室,我们首先要请问一下姚总,让姚总给我们回顾一下此次这样重大的事件,这一次合璧特展有哪些朋友们到场?大家在看到这样一幅作品之后,反馈到您这的观感体验是什么样的呢?
姚向东:主持人好,网友们大家好!“东方之魂”《富春山居图》红木雕刻合璧这一活动是由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常熟日报社共同指导策划的,由我们常熟市东方红木家具艺术馆、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台湾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台湾三义木雕协会共同主办的。主要是常熟市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台湾海峡两岸文化经贸科技观光发展协会承办的。
10月21日,当天正好是重阳节,古代诗人在这一天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我们把《富春山居图》红木雕刻合璧特展开幕仪式定在这一天,恰好表达了两岸同胞思念之心。那天上午来自两岸的朋友欢聚常熟,他们有: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李美惠副董事长、台湾三义木雕协会理事长、两岸文化交流观光协会的理事长、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陈春霖先生;还有大陆的来自各个行业的嘉宾代表们,有江苏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上海市家具协会、江苏省家具协会、苏州工艺美校、常熟市台协会常务副会长及黄公望文化研究会的浦仲诚会长。出席开幕式的还有苏州市、常熟市的领导,我们常熟市人民政府的副市长朱亚辉,还有苏州台办主任韩卫,还有常熟市台办的陆清。
出席开幕式的媒体有:央视四套、新华社、中新社、腾讯网、新浪网、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海峡卫视等40多家媒体。以及在常熟的台商代表,文化创意及红木家具行业协会的代表。
除了这些嘉宾,本地许多市民都前往观看,开幕式上可以说是人气非常旺。大家说得最多的是,“总算见到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了!”“能把国画山水刻得这么出神入化,这么传神,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都认为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网:通过姚总的介绍,我们知道此次的展览让很多人都拍手叫好,请问一下陆主任,这一次台湾方面对此次的特展有什么样的反响呢?
陆清:中国网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想来介绍一下台湾跟常熟,应该说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现实联系。其中代表性人物大家众所周知元代画坛“四家之首”黄公望;明代有郑成功的老师钱谦益;清代有台湾知府蒋元枢;近代有台湾通讯社长的曾虚白;包括2010年台湾佛教协会理事长白圣长老舍利子回奉我们常熟的兴福寺;应该说台湾跟常熟有不解之缘。
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常熟与台湾在经贸、宗教、文化、教育、科技、农业方面交流日益密切,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次《富春山居图》红木版的合璧,在常熟合璧,印证了海峡两岸的文化同根同源,意义非凡。应该说,在这次合璧的过程中间,台湾的相关行业社会团体给予了很多的支持,特别是姚总讲到台湾的三义木雕协会,专程派出雕刻大师,与大陆常熟的雕刻大师联手合作,应该说艺惊四座。
台湾的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在策划过程中间,以及人员的交流中间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次合璧中间,我们海基会的董事长林中森先生还专门写了贺词,“富春山居传佳话,东方红木透异香。”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的理事长简汉生先生也专门发来贺词,表示“两岸一家亲”,展示了两岸文化的认同。这次合璧,也得到了海峡两岸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映。总共有40多家主流媒体到常熟来进行集中报道,百余家媒体进行同步的转载转播,应该说效果也非常好。
同时,相关的行业,台湾相关行业的团体和企业,纷纷表达了跟我们常熟开展文创产业合作的意向。特别是目前,基本已经达成了与台湾方面红木版《富春山居图》的巡展,应该说在台湾还是取得比较好正能量的效果。
这次红木版的《富春山居图》在常熟完美地合璧,特别是在我们黄公望的家乡常熟市进行合璧,应该说意义非凡,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提升了常台两地文化交流合作的水平;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网:确实这一次的活动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创举意义重大,要请问一下姚总,对于这样一幅传世名作的再现,可能是需要跨越很多的难关。在筹备的过程当中,在您最初承接这个项目的时候,是不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呢?
姚向东:应该说有很大的压力,第一个压力是来自于《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杰作,属于山水画的写意画。当年黄公望用披麻皴的画法,展现了江南这种文人胸有千、下笔千里的豪迈。如何用红木雕刻形式实现艺术再创作呢?把文人美学的意境展现出来,这是一个难题。
第二个,《富春山居图》笔墨清润,意境简远,我们配什么样的红木原料?怎么样去展现它这种原貌?在这个方面我们也是下了一番功夫,因为它整个长度加起来有10米多。我们去挑了一个原来珍藏的一块缅甸的花梨木的板,也是我们跟大师、领导去看过的,这个板能体现这种效果,能把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出来。
中国网:这个活动从最初的构想到选料,再到组建团队去进行策划,您是如何有条不紊的去推进这样一个工作呢?
姚向东:因为这个《富春山居图》当时的创意就是常熟市台办和常熟日报社提出来的,从创意出来到开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有幸请到东方美学的院长韩国荣老师,和我们常熟的民间工艺大师“千狮之父”顾连元先生;我们也是组织了公司的精兵强将,我们自己定制了一批专门刻画《富春山居图》的工具,我们虽然原来也雕过这种山水画。因为《富春山居图》是非常细腻的,一般的工技很难雕刻出它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这一段时间紧锣密鼓从选齐材料,到这种定制工具,我们在4月8日举行了一个仪式,就是开琢仪式,那个时候雕下了第一刀。
中国网:韩院长,您作为此次活动的艺术总顾问,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能不能请您来为我们介绍一下,红木雕刻它的历史传承,以及技法上的一些精要?
韩国荣:主持人,各位网友好!我感到红木雕刻从历史上来说,红木雕刻是在明代以后呈现的,在这之前木雕历史比较早了,一直到浙江的红木文化,离现在已有7千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特别是中华民族作为崇尚建筑都用木文化国家,它的木雕意义非常深,历史上有建筑上的雕梁画栋,家具上也有龙飞凤舞的装饰,当然这些都不是红木雕刻,都是白木雕刻,漆器跟白木结合起来的雕刻,连雕带切。真正红木雕刻的出现是在明代中期以后,那时候一方面是明代政府在文化上比较专制,不允许老百姓家里包括士大夫家里切红线,描金线,雕刻龙凤,规定很死。正好这个时候常熟旁边的太仓的码头上大量的商船载了南洋楹木运过来,堆在仓库边上。这些木材,文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真正的纹木到了(就是纹样的纹,右边一个文章的文),文人很喜欢。用这些木材来做家具,完全可以避开明政府对于他们的不能漆红漆,不能雕龙凤,不能描金线的限制,他们就把这些家具请能工巧匠,搬到自己的私家园里,去打造符合文人审美的家具,明代家具就这么产生了,非常高雅。
红木雕刻产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可想而知,它不是主张满地雕刻,把天然的木纹给搞的乱七八糟。他们主张是点蘸型和纹漆的,我们所谓的书卷气,所谓红木雕刻也就是一开始就带有文人的美学在里面,不主张乱雕。
到后来清代的时候,满洲的马背民族来的时候,他们的审美观跟我们的汉族士大夫不一样,他们喜欢富丽堂皇、密密麻麻,最后就是清代的风格就产生了。它技术上有进步,但艺术上有退步,这是很客观的评论。
到清末民初的时候,这个方向在转变,因为外来文化来了,大家感觉随着生活的近现代化,家具也要变革。所以,不合生活规律的,不合生活需要的东西都淘汰掉,开始接受西方的东西,家具设计也按照人体工学来设计,雕刻也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元素。
我们讲的这个过程,常熟地区的红木雕刻是功不可没的。我们过去不去讲它,就讲计划经济年代好多红木家具从上海口岸特区,那个时候我记得是评估一次华东地区的红木雕刻比赛,是我负责的,有外贸公司做指导。然后招来7家,上海两家,常熟是四家,两家在南通,可想而知,为出口的那些家具,常熟顶了半边天,半壁江山在常熟。所以常熟地区作为红木家具之乡,它的雕刻水平一直在全国都有公认。
我感觉这次《富春山居图》放到常熟来,有常熟的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由东方红木来实施,这是非常恰当的。不但是因为常熟的东方红木雕刻在常熟地区应该是比较拔尖的,另外黄公望也是常熟人,他们家乡的人。这一幅作品到常熟来进行红木的合璧,大家是非常欣慰的。
中国网:也知道《富春山居图》是被称为画中之兰亭,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用刻刀来展现《富春山居图》当中的意境,把它的层次和韵味都能够吃透吃深的话,这样才能够演绎出东方美学的精髓。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在动刀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呢?
韩国荣:你讲的很对,因为这个是一幅元代的文人写意山水,文人的审美跟他们的笔墨情趣,在这幅山水画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反过来,我们东方红木的一些匠师们表现它,再现它,用的办法正好是很刻板,刻在板上,那是两种齐用,两种要搞到一起确实勉为其难。我们就感到要在动刀之前,必须让所有的能工巧匠们讲明白,我们面对的这幅作品是什么样的作品?这里面我感觉必须要向大家指明的,就这幅画是元代的文人山水写意画,它不同于西方的写实跟类似于拍照的那种表现。你到富春山两边去走,有没有这种山头是跟画上一模一样的,可能找不到。
刚才陆主任、姚总讲了,作为黄公望来说,他周游天下,好多的山水都在他心中,甚至包括他的家乡常熟的虞山也在他的心目中,所以他是把自己的自我跟客观的山山水水完全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你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兴致来的时候,就很潇洒的,轻描淡写就这么出来了。兴致过了以后,慢慢再搞,过了很长时间再搞。这个里面他表达的不是真山真水的具体写照,而是他心目当中对于天地大美的感悟,甚至还有他自己的人生观,都在里面了,意义很深刻。
我们作为匠师要想去表现它,这个里面碰到的问题就是,一定要理解黄公望这位大画家他心目当中想表达的是什么?明白了以后,他的随心所欲的几个披麻皴点缀,还有矾石都是一种自己心中的感悟,跟天地的大美分不清楚的情况下,这么展现出来。
我们在表现的时候,就一定要避开一种刻板的城市化的东西,要体会到它这种线条,我们照着它去做做不了,但是我们尽可能搞的不要太厚重,不要太刻板,尽可能把他那种潇洒、含蓄、淡泊的那种情绪,都能够表达到板上。用刻板的颜色,要刻意地去表现他的潇洒、含蓄、淡泊,那个里面有难度,我感觉很欣慰。最后拿出来的作品,已经有这种大致上比较令人满意的。一看那一份长卷,再加上整个是用大果紫檀雕的,颜色淡淡的,雕刻又是薄薄的,看上去天、水、山、色,还有亭子、小船、树木都是隐隐约约,虚中带实,这个意境就出来了。整个作品,我感到是成熟的工艺美术师们下了苦功,做到了我们原来说预想的那种境界。不但是很高的境界,用自己的劳动来体现两岸人们希望一幅黄公望的分成两地的画,能够在红木的形式上合璧成功。另外,也把我们红木雕刻来表达古代的名著,这种技艺推高了一步,得到很多很宝贵的经验,有利于我们将来红木雕刻在这方面进一步去发展,我感到很欣慰。
中国网:这幅作品确实对于技法上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请问一下姚总您的创作团队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怎么去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姚向东:黄公望的这张《富春山居图》主要是山水画,刚刚韩院长讲了,它是写意的。确实在雕的时候也有很多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要去看,工人们每次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有的时候心中也很烦燥;我就跟他们说“这个事情你不要急的,在下刀之前这个画的意义需要搞清楚。”在这个方面我们确实得到韩院长,各位大师,几乎一有问题,他们会过来。对这个画去研究,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怎么去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有的时候真得是连饭都忘记吃的,探讨的也很激烈。我们也是邀请了台湾的三义木雕协会,他们的理事长都过来,其实对这个也很重视。他们7月份过来的,为了这幅画一直在探讨怎么做?当时探讨激烈的场景也是很欣慰的,最后做出这幅画感觉非常圆满。
中国网:这次活动能够成功的举办,也跟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请陆主任来为我们介绍一下,政府在这个活动,从最初的启动到成功的举办,都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支持呢?
陆清:这次活动的顺利举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觉得这个活动本身就是政府与企业、经济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应该说这个项目启动到成功举办,作为政府层面,我想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做好主题的策划,大家都知道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我们常熟精彩的文化名片,苏州红木雕刻又是苏州红木工艺的精髓所在。目前来讲,已经成为常熟与台湾文创合作的新媒介。为了将黄公望的美学思想跟我们红木雕刻完美结合起来,所以我们邀请了常熟市黄公望研究会,包括红木家具协会,包括一些学者专家分别进行了座谈。为合璧的举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家出谋策划,应该说听取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甚至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们都广泛的进行听取,把一些精神都归纳起来,便于更好地把控整个活动的实施。
第二,我们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因为《富春山居图》已经成为两岸文化的纽带,也是展示两岸文化认同的特殊元素。自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份顺利合璧以后,在海内外的影响非常大。基于上述的原因,我们就觉得红木合璧更重要的是在于两岸雕刻大师的合璧,我们特地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跟台湾三义木雕协会达成了基本意向。
台湾苗栗县三义地区50%的乡民都以木雕为业,它也被视为台湾地区拉长文创产业链的样本,在木雕行业中间,在世界的木雕行业中间影响非常大。我们牵线搭桥以后,邀请台湾的木雕大师跟大陆的雕刻大师共同联手合作,联手完成了红木合璧。
第三,作为政府层面,做好了一些资源整合。因为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背后的故事也很多。如果挖掘出来,一路上的故事也不少。为了保证活动的成功举办,我们充分整合各类的优质资源,特别是做好一些领导嘉宾的邀请、媒体宣传的引导、文化艺术的指导,还有一些联络服务工作,以及台前幕后的指导跟把控。作为政府层面,尽最大的努力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
中国网:这次活动可以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典范,请问一下陆主任在接下来我们将如何把传统的苏作工艺和海峡文化创新融合,更好地实现两岸的互融和互信互通呢?
陆清:好的,因为我从事对台工作也有两年了,我觉得两岸之间的交流互信,不仅来自于经贸合作的双赢,更需要两岸文化的认同,和人们心灵的契合,我觉得这个更重要。
作为常熟地处长三角经济带中心,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吸引了台商眼光,现在已经成为台胞在祖国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应该说到去年年底,我们整个常熟市就有台资企业522家,合同利用外资达到102.4亿美金,注册台资就达到了60.12亿美金,合同利用外资达到了33.8亿美金。常熟已经成为台资在大陆发展的风向标。常熟市在1987年已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该说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黄公望文化是我们常熟一张精彩的名片,苏作工艺是常熟的非遗项目,也是常熟跟台湾两地合作交流的重点文创项目。
应该说趁势而上,我们觉得未来要做好“一中心两馆”的建设工作,“一中心”是趁这次机会,趁这个契机跟台湾,包括大陆的院校成立海峡两岸东方红木的创意研发中心。“两馆”一个是“黄公望的主题文化馆”,还有一个是“东方木雕艺术馆”,努力打造集产品研发、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新平台。
我想重点还是要做好三个方面,一个是校企融合,校企融合就是东方红木有限公司跟台北科技大学,还有苏州的工艺美术学院“一企二校”的模式,共同研发具有苏作工艺特色,承载两岸文化的创意产品。
第二,是活动互办,我想有了这个阵地以后,我们想依托“一中心两馆”,通过举办文创大赛,互派师生员工交流,以及一些讲座、展览等途径,共同来把海峡文化跟苏作工艺传统文创最前沿的思想加以引进和宣传,并在我们东方红木进一步确立,通过努力把产学研的成果作为转换。
第三,还要注意文宣的互动,我觉得文宣非常重要。我想作为“一中心两馆”,加强数字化的建设,特别在我们苏南地区,我想数字化建设不光应用于高科技的领域,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建设要逐步跟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还是要通过报纸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微信、微博新的社交媒体,加以宣传、推广,并加以去引导。从而,传播两岸最优秀的文化,两岸人们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从而实现两岸的民众,特别是两岸的青少年互融互信,为我们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我想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网:可以说“一中心两馆”将来可以作为展示苏作红木艺术的文化平台,撬动着非常大的一块市场。姚总您是不是已经想好了接下来怎么去构建和拓展新的业态呢?
姚向东:我们这次在常熟特展以后,计划在明年4月份到台北去展览,以后也会在世界各地去巡展。刚刚陆主任讲了,我们以后会和台湾的大学,包括木雕的协会,以后会共同举办创意类的设计,把红木家具推广,让很多人享受到红木的精致生活。我们认为它是高大上的东西,也让它进入到普通家庭。
在这个方面,要借助两岸的学校、协会共同去做这个事情。刚才陆主任讲的也很清楚了,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和台湾有一种紧密的合作,能共同把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把他的文化搞好,让更多人了解这幅画,在后续方面,为常熟地区起到推广作用。
中国网:红木雕刻可以说是历久弥香的中华瑰宝,也是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后请韩院长为我们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探索当代中国的文创产业发展模式,让刻刀来物化和实现艺术的创作思想呢?
韩国荣:刚才姚总和陆主任都讲到这方面的问题,我想补充两个。第一个是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传统文化必须跟时尚生活结合起来,也就是有民族性,还要有时代性,不能老是守旧去仿古。现在《富春山居图》的红木合璧,这个项目的推行成功,已经做出一个样本。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形式去表达我们心中所想的。上次有一句话,我感觉讲的还是可以。黄公望他用写意的笔法轻描淡写,把一幅大作完成了。我们借着黄公望这幅作品,来个二度创作,也是用写意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希望两岸文化加强交流的心愿,这是一点,木雕在时代的生活面前是大有可为的。
第二,我感到作为常熟地区红木家具之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偏重于仿旧、仿古,最后忘掉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家具?这是大的问题。这次黄公望山水的红木木雕合璧以后,成为行业里面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就把“东方美学”这个题目凸显出来。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英审美已经完成,很全面的搞成一个审美体系,简练、淡雅、含蓄,富有东方特色的审美观。因为后来走了一些弯路,可以说我们的民族审美有倒退,现在趁着这个机会大家重新提到“东方美学”的课题,我感觉必须把“东方美学”拿来指导红木家具的设计跟生产。做更多的亲民的,简约的,老百姓都买得起,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红木家具,这是我们通过黄公望这幅作品的红木合璧所想到的。希望推动我们这个行业更加向现代,为现代人服务的高雅、精致的生活,做出我们的贡献。
中国网:非常感谢韩老师,本期的节目就是这样,非常感谢您的收看,也再次感谢三位嘉宾做客我们的演播室,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完)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