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政厅长罗宁:女性绣花变产业增收入 民族地区促旅游助脱贫

    时间:2016年3月8日
    嘉宾:贵州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罗宁
    简介:贵州省妇联提出了巾帼创业扶贫,要围绕产业以及产业基地做扶贫。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罗宁讲述如何利用“锦绣计划”、少数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发展旅游,增收脱贫。[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贵州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罗宁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6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针对扶贫这个热点话题,我们对贵州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宁进行了专访。

中国网:贵州省妇联提出了巾帼创业扶贫,要围绕产业以及产业基地做扶贫,其中最有特色的一项扶贫任务就是锦绣计划扶贫,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吗?

罗宁:首先我觉得扶贫攻坚也是“十三五”的一个热频词,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最深的(省份),所以贵州已经发出了“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目标。

作为妇女来讲,妇女拥有的经济资源跟男性相比还是差距比较大,所以贵州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说我们脱贫致富不能掉一个民族,也不能把女性掉下来,所以贵州就在这个问题上,搭建了一些平台。脱贫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需要一些载体跟通道达成,锦绣计划就算是一种载体,比较聚焦女性,就是在传统的少数民族绣花这么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活动中,能够增加一些附加值,能够增加收入,把绣花变成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变成脱贫的一种载体。

这个想法要把它做出来的话,第一,是需要有些专项经费做保障。第二,要有一些组织来推动,政府也在推动,还有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各级政府也都有一些目标任务,来层层推动。第三,传统的绣花怎么卖钱呢?这里感觉到人才比较缺乏,现在就加大对这些绣娘业务水准的培训,努力地请了一些外面的高手、老师,也让这些绣娘去看看外面的现代时尚,还有色彩的搭配怎么样美。大量的培训资金就来自扶贫的专项培训资金。

还有一个“三年三女”计划:一个是“锦绣女”,就是绣花;还有“持家女”,就是农村妇女一定要是一个明白人,她可以搞农业产业;还有“家政女”。这几个形成了妇女在脱贫致富上的途径。跟精准扶贫联系比较紧密,它的群体就是女性,它的载体一个是绣花,一个是做家政,一个是做家庭农业产业方面的,来脱贫致富。贵州在这个计划上面已经做了三年多,成效还是特别明显的,发展手工产业的妇女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百万妇女锦绣脱贫”,同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尽管我现在已经不在妇联了,我已经转岗到了民政厅,我一会可以给你们看那些短信,那些绣娘们都还说罗主席你不要把我们丢下,一定要到北京宣传我们的锦绣计划,希望多宣传我们的产品,她们现在特别有自信心。我们2015年就把贵州的产品送到了联合国,潘基文秘书长都给予了赞赏。从全世界来讲,妇女大多心灵手巧,会做那些小手工,我们把这种小手工变成产业来做。在“决战贫困,同步小康”上,我想我们妇女在行动,巾帼在行动,也是努力地挖掘我们的资源,同时还有一个效应,就是减少了留守儿童,因为妇女在,儿童就有依靠,有妈在,就有天在。

中国网:贵州省有大量的旅游资源,您觉得如何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呢?

罗宁:我刚才说只是用了产业的概念去说,它可以绣花,可以增加附加值,可以增加收入。但实际上还有另外的附加产品,就是我们这些绣花的人更多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这些区对外界来讲,交通长期相对比较闭塞,对外面没有打开通道,风光都比较绮丽,比较美丽。现在贵州县县通高速以后,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井喷式的乡村旅游到来。

我觉得我们妇女绣花,穿上少数民族婀娜多姿的衣服、衣裙的感觉,对旅游的游客来讲,它就是一道风景。游客去了以后,除了吃酸汤鱼、喝米酒,还有就是静下来看你们怎么绣花,我也体验绣花,这都是旅游一些必不可少的、放松心灵的、休闲的一种方式。现在我们的一些手工企业里,有很多已经开辟了体验,还很火爆,很多城里的孩子、城里的企业星期六固定去;比如贵州的蜡染,历史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只有贵州今天有蜡染;比如说它的历史,我们都说其实蜡染的历史是中原文化,贵州是属于西南,还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是中原文化慢慢传到贵州的,但是随着技术革新以后,中原用了更多的技术,蜡染就断了,但是在贵州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把古老的历史文化又保存起来,像活化石一样。大家讲讲文化怎么来的,苗族怎么来的,在了解种族迁移的同时,好像也讲述了中国故事,增强了文气,同时也比较涵养小孩的心理。我们现在贵阳(的手工协会)也是妇联当时发起的,手工协会固定在这个地方,每个周末,有些孩子,家长陪着去,那家长就在那看,也很开心,小孩就在那学,甚至有些旅游的人也会参与其中。

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说发展经济是多维度的,绣花如果把它变成产业它就能卖钱。但是对外地人到贵州,都已经汉族化了,穿的衣服,大家已经看的没有感觉了,当看见我们苗族有一百多个分支,还有布依族,还有侗族,还有水族等等林林总总的,像个博物馆一样的,活态的博物馆走起来,那种感觉,大家去贵州都觉得好像有异国风情的感觉,就达到了贵州的“快进慢游”,慢慢地品慢慢地看,这个也为乡村旅游注入很好的元素。

(记者:齐凯 摄像:齐锐 后期:吴爱凤 责编:李虹霖)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