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义委员: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更好树立国际形象

时间:2016年3月10日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黄友义
简介: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怎样的挑战?互联网时代又给中国国际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访谈》就此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怎样的挑战,存在哪些问题?互联网时代到来,又给中国的国际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网的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

黄委员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怎样的问题呢,您对此有怎样的见解?

黄友义:你提的问题很重要。目前是中国企业大批走出去,过去是少数央企和国企,现在很多民企也走出去。他们面临的挑战很大,其中一个挑战,就是加强走出去的企业对语言服务业的认识,国内的语言服务业提供商、机构要跟企业进一步合作。什么叫语言服务呢?过去有口译、有笔译,还有产品的介绍,就是文案写作工作。实际上,走出去要首先了解外国的文化环境、文化传统、法律环境。有些企业出去以后,没有认真研究人家的法律环境,签了合同,最后发现出了问题吃了亏,交了学费。语言服务是一个企业走出去的基础性工作,经贸大学有一批老师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企业走出去需要语言服务,不知道去国内哪儿找能够提供语言服务的机构,也不知道哪个企业正在走出去。

中国网:缺少一个机制联系起来。

黄友义:应该有这样的机制,现在他们还在进一步做研究。另外,一个企业走出去,需要哪些服务,比如说涉及到语言服务,是中译外还是外译中?因为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把中国的技术、中国的文化、中国产品的标准带出去,这个更需要的是把中文翻译成外文服务。这些都是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最基础性的工作。

中国网:现在我们知道,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只是去了一些大语种的国家,比如说英、法、俄,还有很多小语种的国家,在这方面,国内语言服务能不能跟得上,有没有针对这方面的考虑,提高国内翻译的氛围?

黄友义:你也是懂行的,咱们到了非洲、拉美一些国家,尽管那些国家官方语言可能是英语或者是西班牙语,但是企业走出去跟老百姓打交道,比如你雇的当地民工,他讲的是当地民族语言,这些也是需要的,因为真正还是要通过跟当地的工人、当地的村民接触,你才能把项目做好。小语种的工作也很需要。这个语言服务现在不难解决,因为有了大数据的手段,有了机器翻译的手段。现在重要的是把这个东西“做起来”,所谓做起来就是大家要知道这件事,我们可以这样做,有这样的技术手段,有人去做,国家也给予支持。建设一个国家级的“走出去”的数据库,建设大数据支撑的语料库,有了这种东西,就不怕任何语言的挑战。

中国网:企业走出去还面临着一个问题,企业是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走出去,如何在走出去过程中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呢?因为我们发现目前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

黄友义: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也跟外国人聊过,看他们写的材料,跟他们座谈,他们觉得中国工人很能吃苦,技术手段也很好,也不惹事,但就是不跟我们往来。另外中国人一些习惯跟当地有文化冲突,实际上中国很多工人是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这些人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有读过高中,他对所在工作的国家,不管是非洲、拉美还是亚洲的文化特点是什么,风俗习惯是什么,人家礼拜六能干什么,礼拜日能干什么,他不太了解。当然他们也不需要去用语言沟通,也不能要求他们用语言沟通,但是出去的工人,比如在安哥拉,曾经一度有30万中国工人,每个工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讲述中国的故事,所以我们出去200万中国工人,就有200万个中国工人在默默地用行动讲述中国的故事,他的一个行动赢得当地人们的理解,那就为中国争了光,比如人家不能摸小孩的头,他很爱小孩,他摸这个小孩的头,就影响了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这个“故事”就没有讲好。怎么样让这些人用他们的行动去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要针对这些进行培训。

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要讲述中国的故事,因此他在雇佣工人派出国之前,一定要给这些人做相应的培训,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另外要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不做什么。70年代我到英国去留学,关起门来两个月培训。等我们到了英国,要住到英国人家里,去之前,英国接待单位叫英国文化委员会,把我们中国人又叫到一块,又对我们进行培训,培训之细致,比如见人怎么打招呼,你要住到人家里,该不该帮助人家做家务,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要做,要做怎么做,刀叉怎么使,星期五要吃鱼,不能说星期五非要吃牛肉等等,当地有很多文化传统,你要了解这些。那时因为出国的人少,也有时间精力做培训,现在出去的人多了,培训就不够了。其实不仅是工人的问题,企业走出去,中国游客一年一亿人次,培训在哪里?这些都应该补上。

中国网:如何培训,您有比较好的模式或者建议吗?因为不像过去,可能只有一个系统,由国家来组织,现在企业是分散在各处,有央企、国企,还有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对他们来说,如何具体把培训落到实处呢?

黄友义:我觉得,首先是大家有这个培训的欲望,这样就会产生培训机构,这个机构可能是专职的,也可能是兼职的。比如大学,比如各省各地的外事部门、派驻机构的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应该承担这个任务,跟派人出去的企业形成合约,例如我们要往某个国家派一千人,你们能不能帮我们有针对性地培训,如果大家都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了,这些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就会应运而生,你用他,他就有用武之地。另外还可以一石二鸟,旅游机构也可以做一定的培训工作,这不一定是面对面讲课,他可以编制一些图文并茂的小册子。美国人50年代就研究过这个问题,要提高外国游客对美国的认可度,就要教育美国游客在海外注意传播美国的优良文化,怎么办呢?美国政府提出美国的旅行社把游客送出去之后,不能光赚游客的服务费,你还要给游客提供一个小册子,美国的研究机构专门向美国政府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如果中国的旅游部门有这样的小册子,也可以用给工人、给企业做培训用。

(记者:佟静 摄像:刘哲 后期:周姗姗 责编:宋若冰)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