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义委员:以更开放姿态打造新时期外宣

时间:2016年3月10日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黄友义
简介: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怎样的挑战?互联网时代又给中国国际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访谈》就此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黄友义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怎样的挑战,存在哪些问题?互联网时代到来,又给中国的国际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网的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

中国网:黄委员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在当下的新环境新常态之下,您认为中国国际传播方面需要哪些创新和改革呢?

黄友义:我觉得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现在从两个角度去下手。一个是要增加布点,我们中国的对外传播机构在国外的机构数量还是不够的,这个还要继续投入。就是无论在哪儿发生问题,都有我们的声音,有我们的记者在场,能通过我们的采访报道,帮助当地人了解中国的观点和立场。比如说美国,白人警察打死一个黑人,这事好像貌似是美国人的事,跟中国人没关系,但是恰恰说明美国有种族矛盾的问题,不能听凭美国媒体只说中国有民族矛盾。这时中国人就要发声,如果我们在当地有媒体、有机构,就可以采访当地的有关人士,就可以在这个问题上阐述中国人的观点,我们也能站到道义制高点来评价一下美国,这是媒体要有布点。另外更重要的是“软件”,就是你要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模式,你正面说的话,他会不会从正面去理解。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有文化的不同,其实不是谁对谁错,只是思维模式的不同,人家怎么想、为什么这样,我们要了解,同时我们要更多地吸引一些外国人士参与到我们的对外传播当中来。

中国网:现在是两会时间,不只中国人关注,全球的媒体都在关注中国两会报道,您有没有关注两会期间国外媒体报道的舆论风向是怎样的,跟我们的导向是一致的吗?还是会有差异?

黄友义:当然有很大的差异,外国媒体、外国受众关注中国两会,因为两会会传达出很多中国的政策信息、经济走向、社会发展走向,所以这是一个对外传播讲出中国故事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外国人他们依靠的主要是他们来华的记者,应该说他们做了很多积极有意义的工作,帮我们做了宣传,但是很不够,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立场问题。中国人应该更加主动地利用两会期间介绍中国的情况,比如说政协,很多外国人不了解政协是怎么回事。实际上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会提出很多关于中国国计民生,甚至关系到中国和国外关系的问题,这些东西要充分地让外国人了解。你要让外国人了解两会的重要性,平时的一些活动也要让人参加,比如政协有一个双周协商座谈会会制度,一年五十几个礼拜,开二十几个专题的会议,我参加过一些会议,这会议上讨论的问题对外国人了解中国非常有帮助,有必要。我们应该主动地向他传播,现在传播的还不够。比如“一带一路”,我们经常写,稿子很简单,我们是为了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就完了。但是这么简单不行,比如说中亚的国家他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担心的是什么,例如土耳其这样经济体量比较大的国家,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欧洲又是怎么考虑的,他需要中国什么。你跟不同的国家一聊,他们对“一带一路”的期待和疑问就是不一样的,这个就要靠我们平时加大宣传。我参加“一带一路”的双周会,我就发现里面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外国人参与,可是那天就没有外国记者。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人大和政协的很多活动,应该更多地让外媒了解,我们自己要宣传,也让他们帮助介绍。

中国网:需要更加开放的姿态,其实中国的这些国情、国计民生,需要让更多的国外人知道。除了国外媒体之外,我们中国一些外宣的媒体也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未来如何更好地做好传播呢?您对此有怎样的建议?

黄友义:中国的外宣媒体,它在国际传播能力上面临的挑战比国内的其他媒体更大,他们应该得到有关部门更多的注意。现在很多部门只关注传统的国内的主流媒体,其实外宣媒体也是主流媒体。外宣媒体因为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工作,更了解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他们做外宣效果会更好、更有效,所以应该让更多的外宣媒体来参与对人大、政协平时的报道和两会的报道。中国网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媒体。

中国网:现在提到中国网,我们对外传播形式非常多样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您怎么看待科技包括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对对外传播的影响?我们如何借助好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其他特性来更好地做好对外传播?

黄友义:中国网是应运而生的,因为出现了互联网媒体,现在又出现了流媒体等各种各样新的媒体,中国网也在利用这些技术。我认为这一方面是对传统互联网人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这些微信等各种新的传播方式,甚至包括利用外国人常用的Facebook等,要敢于挑战,要做这样的工作。中国网已经做了积极努力,类似《中国三分钟》这样的小节目,外国人就很感兴趣。

中国网:我们也希望根据时代的变化,包括外国受众的接受习惯进行自身的改革。

黄友义:是,我们在对外国人传播的时候,要用他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说多用一些小的视频,另外要用他习惯的语言,要把严肃的话题变得幽默一些,让他的接受度更大一些,在这方面中国网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中国网:这其实也是对从事对外传播的媒体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黄友义:对,越强调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实际上对涉外媒体、对外宣传媒体要求越高。

(记者:佟静 摄像:刘哲 后期:周姗姗 责编:宋若冰)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