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创新形式促教改

时间:2016年3月13日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
简介: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贡献和文化引领的重大使命。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来引领“新常态”,是当下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就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热点话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中国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贡献和文化引领的重大使命。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来引领“新常态”,是当下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钟会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

首先,想了解一下,今年您带来哪些教育方面的提案,最关注哪些方面?

钟秉林:我是教育界委员,带来的提案当然都跟教育有关。包括“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建议,也包括深化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议。要加强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于要出台校企合作办法的建议;关于“互联网+教育”,基于互联网教学发展的一些建议;我在教育学会工作,也包括政府应该进一步扶持教育学会社团发展的一个提案。

 

一、钟秉林谈“互联网+”教育

 

慕课等形式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手段

 

中国网:刚才您在提案中也提到了“互联网+”对于教育方式的影响,包括现在很多高校都推出了MOOC(慕课)这种新的形式。那么这种形式对于我国教育又带来怎样的冲击,又提供怎样的机遇?

钟秉林:我觉得慕课实际上是大规模的现场开放课程。它的基本特征,一是大规模。我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去。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水平,改善教学的效果;这种慕课的产生,可以使学习者,包括在校大学生、社会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优秀的课程,而且现在很多都是免费的,我想这个无疑是给我们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

 

在线教育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当然,从学校角度来讲,也带来了很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在线上课这种个体化的、课前的学习来讲授知识,上课时就不用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组织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讨式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实际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知识内化的一种功能。

一些翻转课堂的内涵就是在这儿。它把学习的过程——接收知识和内化知识的这两个环节进行了翻转。所以,这个冲击是很严峻的。这种翻转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怎么样能真正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这是观念上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过去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现在在这样一个基于互联网教学发展很快的情况下,在学习过程环节颠倒的背景下,教师可能转变成了学生的一个学习伙伴,因为知识传递的方式太多了。

那么就需要构建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合作来实现教育目标。我想这样一种变化,对学校的这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挑战。怎么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讨学习,要进行积极地尝试。甚至对教育的组织方向,乃至传统的教育,教师的布局都会带来冲击。我想这个挑战确实是非常大的。当然,对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要很好地掌握教育信息技术,能够积极地参与网上教学,研发网上课程;另外就是把线上的教学和线下的教学以及课堂比较好地结合起来。我想这确实有很多机会和挑战。

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

 

中国网:未来我们可能更多是需要针对互联网和慕课的特点,来进行传统教育的一种互补,优势融合发挥。

钟秉林:对,这我同意。一个是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要能够优势互补。另一个趋势,是注意不要炒作概念,也不要片面地夸大作用。比如说,谁说“互联网+”将来可以取代传统学校,互联网教学就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做得很精致、很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征、优势。但是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的教育,学校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讲,上好一门课程很重要。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社会发展性的素质,比如说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团队精神,这些素质的养成还只能在线下来解决,只能在校园里解决。所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要炒作有多少个传统学校消亡,有多少教师要失业,还是要把重点放在怎样提高包括慕课课程专业的质量,怎么把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结合起来,怎么样能优化现在网络教学的环境。我想最后目的就是让学生受益,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中国网:其实慕课可能最重要的发展方向还是服务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好地为我们学校教育提供一个平台、环境。

钟秉林:对,我同意。

 

二、钟秉林调研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高考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中国网: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可以说每个家庭都非常关心。而教育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高考的改革,在您的提案中也是有所提及的。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今年提案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带来这样的提案?

钟秉林:我们国家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它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几亿学生未来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也正式发布了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年中,上海、浙江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我想从教育部来讲,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我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也多次到上海、浙江去进行调研,去跟踪这两个省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情况。

中国网:您调研情况怎么样?

钟秉林:从现在来看,应该说进展比较平稳。因为当时在制度设计时就是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逐步地摸索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现在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来进行的。因为高考当初改革目标无非是三个: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二是选拔合适的人才;三是能够引导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想现在起码按照这三个目标,比如说高考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方面,分成两类考试,本科和高职高专分类考试,英语等科目一年两考,学生可以在高中课程当中自选三门。这一系列的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我们讲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那就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他们的选择权。

在高考招生、招生录取机制改革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说希望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档案也作为高校录取时候的重要参考,采取一系列这样的措施,一些自主招生的试点也是为了在增加学生选择权的同时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同时,在招生计划分配上进行改革,总理在《报告》里面也提到了,增加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人数。我想目的也是为了体现教育公平,进行政策补充。所以,现在总的来看,进展还比较平稳,但也不是不存在一些问题,我想还是寄希望于这两个省份,能够再进一步地进行探索。

 

高考改革应因地制宜。

 

中国网:希望他们在试点中可以探索出来一条可以推广的经验模式。

钟秉林:我们希望起码能够供其他省市借鉴、参考。我国的教育规模很大,每年考生就将近1000万,而且教育的差异性很大。不仅有区域差异,还有城乡差异,同一个地域、地区、学区,不同的学校间还有校级差异。有这么大差异的话,我们在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时还应该强调,各个地方应该因地制宜,能够进行多样化地探索。比如说浙江,虽然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很高,但是它也存在一种差异性,在高考改革当中,有的学生自选三门,那今后在高中学校里面,学生这种选课制、分层教学、走班教学就要成为一种新常态。过去我们是改革的态度,现在成为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和校舍各方面具备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探索。学生走班教学有些科目可能满足不了,教师走校教学可以不可以,甚至有的学生走校学习也可以尝试。

 

高考改革要试点先行,不能翻烧饼

 

中国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目前很多省市已经出台了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包括您刚才提到的浙江和上海等。那么各地在实践中取得哪些进展,又遇到了怎样的问题?

钟秉林:实际上《意见》出台以后,上海、浙江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高一的学生按照这个方案来执行,到2017年就要全部地实施。我觉得还是这样,试点先行,先让他们去试。在这个同时,其他省市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都已经制定完成,并且陆陆续续地出台,有的是出了安民告示,有的还在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我认为,还是积极稳妥,成熟了再去探索,再去尝试。一是确实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教育发展有自身规律,需要一个周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能翻烧饼;二是各个地方情况不同,都要根据自己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订比较详尽的改革方案;三是做好跟踪,也做好不断地总结、调整。因为任何一项政策出台,特别是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这种比较敏感制度的出台,都会受到不同利益群众的批评。所以,慢慢去做吧。

 

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资源双向流动推动教育国际化

 

中国网:今年年初,国家启动了“双一流”战略,其中教育国际化成为重要的指标。提到教育国际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国外学生、办国际班等等,认为这样做就是教育国际化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钟秉林:应该说它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全部。我觉得,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是什么特点?就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实际范围内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一种常态。经济全球化这样的趋势渗透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现在成为大势所趋。

它的基本特征也是这样的,一是人力资源流动,就是师生流动,教师、学生双向流动;二是物质资源流动,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教学资源流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来促进教学资源流动。我想就是这两个基本特征。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师生资源流动和教育资源流动的同时,它必然带来的就是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模式等方面的传播和融合。我想这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个好事,我们有可能更好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校情,来发展自己。

同时现在深入推进国际化还要注意双向。一方面,我们在鼓励我们的学生、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要更好地吸引国外的学生和学者能够到中国的学校来学习,或者任教。这是很多学校采取的措施,包括985大学在内,我们现在专门设计了全英文的、国际的硕士、博士的项目,招生对象就是外国留学生,你不用懂中文、学中文,只要英文达到我们的要求,上课、选课,到教师指导,到开题,到最后论文的撰写、答辩,全部用英语完成。因为中国现在这些大学的师资队伍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水平。所以,还要和引进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在积极地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吸引外国或者海外的优质教学资源进入到中国教育市场。像美国杜克大学在苏州昆山的研究生院已经建成并招生。去年底,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汕头大学合作,举办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也已经正式奠基,已经准备要建设招生了。

除了这种优质资源到中国来以后,中国的优质教学资源也要进行国际拓展,这才是双向的。像厦门大学准备在马来西亚建个分校,苏州大学准备在老挝建分校,我们的教学资源也要推出去,这样我想这种双向活动,才能使国际化更加有生命力。

中国网:如何在教育国际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二者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形式大于内容呢?

钟秉林:通过这些平台,你不管是项目还是机构,都能够进行合作的培养,能够进行合作的研究,有了这个平台,我想总归会取得一些实质性成果的。

中国网:是的。谢谢您!

(责编 王瑞芳 /记者 佟静 刘哲 /技术 周姗姗)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