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芬:我的钢琴我的梦

时间:2017年1月6日
简介:近年来中国钢琴家们在国际音乐界所创造的辉煌成绩,说明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实力正在逐步增强。那么,钢琴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哪里?未来我国的钢琴教育应该实现怎样的创新发展呢?本期节目特别专访我国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沈阳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原钢琴系主任——朱雅芬。[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我的钢琴我的梦

近年来中国钢琴家们在国际音乐界所创造的辉煌成绩,说明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实力正在逐步增强。那么,钢琴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哪里?未来我国的钢琴教育应该实现怎样的创新发展呢?本期节目特别专访我国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沈阳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原钢琴系主任——朱雅芬。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钢琴艺术,因时而兴,乘时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钢琴艺术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锋,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钢琴艺术永远都与时俱进,跳动者时代的音符。

2012年,我们专访了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听他讲述了自己对钢琴艺术的追求与热爱。今天时隔四年后,我们又邀请到郎朗的第一位老师,我国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沈阳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原钢琴系主任朱雅芬,请她和我们一起分享她的艺术人生,以及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故事。欢迎您朱老师。

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沈阳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原钢琴系主任 朱雅芬

朱雅芬:主持人好,大家好!

中国网:首先我们想来跟您聊一聊您自己的人生,您的艺术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并且您是如何爱上钢琴的呢?

朱雅芬:首先是家庭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所以他让我们几个姐妹从小都学习钢琴。当然上海那个时候环境也是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古典音乐的,特别是在二战的时候,很多欧洲的音乐家、指挥家、声乐歌唱家、小提琴家、钢琴家都来上海,所以我有机会听到各种不同的音乐会,逐渐的我就非常爱好音乐,喜欢钢琴。

在建国前夕,我考到了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1954年,我从学校毕业,当时参加了中央文化部所组织的一个艺术团到欧洲十多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那个时候是用艺术的形式向西方介绍新中国,所以我也是受到很大的鼓舞。后来,出国回来以后,因为当时工作的需要,我到了东北地区,到了沈阳,他们需要一个钢琴演奏者,所以我在那里担任钢琴独奏,同时也担任很多其他的工作,伴奏、室内乐,而且后来也参加了歌剧舞剧的钢琴伴奏,有的时候每天排练十多个小时,很辛苦,但是我非常高兴。因为从不同的工作中我学到很多东西,而且有一些对我以后的教学非常有帮助。

在文革的时候,我们全家下乡插队落户,那个时候也不让弹钢琴,钢琴可以搬下去,但是不允许弹。在那五年中间,我全程参加了田间劳动,对水稻、大米怎么回事,我都参与了全过程。在劳动之余,我找机会给农民弹钢琴,但实际上那时候不允许弹的,可是农民听说我家里有一个叫做钢琴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样,所以非常好奇,就来看了。当时要我弹,我不敢弹,我说不允许弹。后来农民很有意思,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就在除夕夜间,他们说这回没有人管了,要过年了,你给我们弹弹吧。然后他们一大帮人来到我家,我想也是,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弹一点,当然不敢弹别的东西,那个时候就弹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革命歌曲,我就即兴在琴上弹。那些农民很熟悉这些歌曲,就跟着一块唱,这种体验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农民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但他们就喜欢音乐,马上就爱上了钢琴,给我的感受很深,我也感受到好像更热爱钢琴了。

文革以后,我到了沈阳音乐学院搞教学,在那里教本科生、研究生和附中的学生,在沈阳退休以后我又到了北京,在人民大学音乐系教了十几年。

社会上的钢琴教学,教孩子们,我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当时全国兴起了钢琴热,几千万的孩子一下子都在学钢琴,沈阳音乐学院也成立了附小,当时我一个人就教了好几十个小孩子,同时帮助培养年轻的钢琴老师。因为那时候来附小学习的,大部分是招到的师专、中等职高,在专业上不是很强的。那么我就给他们办培训班,教他们钢琴教学,以后我在教这些孩子时,让他们当我的助教。经过几年,我告诉他们怎么教学生,以后当我离开那里以后,他们都能独立任教了,非常好的。

1989年,因为当时社会上的学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了,那么有一种需要,如何来教孩子来学钢琴,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录了一套录像带,叫做儿童钢琴讲座,在社会上发表了以后非常受欢迎。当时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都曾经专题地系列播放,有些边远地区的家长带着孩子看了录像带学钢琴,因为当地没有更好的钢琴(学校)了,有一次有一个家长带他八岁的女儿来找我,让我听听他弹琴,我一听,挺好,很规矩的。他是在最边远的黑龙江的黑河的。我说你们那里怎么也有这么好的钢琴老师呢,跟谁学的?他说,朱老师。我说哪位朱老师,他就点了我,说是跟着我的录像带,爸爸和奶奶一起看我的录像带学的,学习的很好。所以我当时感觉到做一些这样的工作,社会上还是很需要的,很好的。这个时候我就更多的教一些社会上的琴童了。

1986年的时候,郎朗爸爸就带了不到四岁的郎朗来找我。郎朗就是在那个时候几千万的琴童中出现的一个非常杰出的人才。我教郎朗将近六年,以后一直关注着他的发展,看到他的成长以及成功,我感觉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感受也是非常深的,所以我更想我一定要成为好的钢琴老师,毕生为钢琴教育事业服务吧。现在我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同时在深圳郎朗唯一一所钢琴学校,叫做郎朗音乐世界帮助他担负一些教学和管理的工作。

在这所学校我已经担任五年了。同时,在社会上我参加很多其他的活动,我感觉到我非常幸运,选择了钢琴作为我的终身事业,这是我最热爱的工作。从最初的演奏到现在成为一名钢琴老师,我觉得几十年来,在不同的时期我都尽量根据社会的需要,做我应该做和喜欢做的事,所以我觉得我的生活是很丰富的,我也感觉到非常幸福,我的人生是非常充实的。

中国网:刚才听到您聊了这么多,也听您讲述了您从一个钢琴爱好者到一个钢琴演奏家,如今又成为一名钢琴教育家的故事。请问您,就目前我国钢琴艺术教育的现状,谈一谈您对我国的钢琴教育有什么样的看法?

朱雅芬:我觉得整个当前的形势是非常好的,培养专业人才的音乐学院过去是9所,现在是11所,除了这还有很多的其他的一些大学,师范大学其中都有音乐学院或者音乐系、艺术学院,这些都得到国家以及各个地区的重视。所以,在条件方面也是非常好的,专业人才我们是从小培养,而且是强化训练,整个体制来讲,对培养专业人才还是很有效。这几千万琴童中出现了更多好的苗子,优秀的人才,现在的教学阵营加强了,而且很多青年的教师、演奏家出国学习出国深造带回来很多国际上好的经验。目前可以说是人才辈出,而且古典音乐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令西方感到非常震惊。当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专业人才方面,我觉得普遍专注于专业和技术,对全面的文化修养不够重视,所以,我们有些专业人才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远,缺少对长远的事业的一种决心和意志,独立思考、个性发展还有创造力都是很强的,不利于人才的一种持续发展。另外我觉得教育上也有一些问题,目前钢琴教育的大环境,应该说受了社会上的某些影响,也有一些不太健康的成分,比如单纯为了名次、分数、比赛获奖、考级证书、升学率,甚至于就想进名校,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学校。当然这些并不是完全不好,如果正确对待也会成为一种鼓励的积极的因素,但如果作为奋斗的目标,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追求的是什么?不是追求这些吧。我觉得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但涉及到家长和学生某一种追求,也涉及到教师以及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的某一些价值取向,这些工作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扭转风气。

另一方面,培养人才、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慢工程,是一种根源,是广泛的播种。但现在有一种实用主义倾向,急于求成,社会上各种速成班,速成教学法非常受欢迎。但我总觉得教育这件事情没有速成的,艺术这件事情也没有捷径的。现在当然是高科技的时代,那么生活节奏都很快,这是事实。但我觉得教育不能快,因为它是涉及到人的思想、灵魂的问题,如果从小就宣称小神童、小天才,就造成一种很快就能成才的错觉,过早地头戴光辉光环,这样即使是真正有才能的孩子和年轻人,也会助长某种虚荣和浮夸,认识不到长期刻苦的重要性。老师更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未来他一生的事业打好基础,使得它能够更好地成长,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光彩,老师教学生几年,我觉得是为了他以后几十年不再需要老师,自己还能够健康地成功地成长,这才是教育的本质目的。

所以,我觉得教育一定要去掉某些功利和浮夸,恢复教育的本质。另外一个,我觉得对全国范围内,现在教育的发展不太平衡,中心城市和边远地区差别很大,更说明了社会的钢琴教育、音乐教育的迫切性。边远地区非常困难需要好的老师,而大部分专业院校培养的一些专业人才都愿意在大城市里工作,留恋大城市,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那么钢琴的基础教育部分不够被重视,音乐教育以及教育专业、示范专业都在向演奏靠拢,都在培养演奏家,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网:刚才您说到了我国钢琴教育目前的现状,您也说到了目前我国也从国际上吸取了一些经验,请您谈一谈,您认为我国的钢琴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

朱雅芬:首先要培育出更多享誉世界的钢琴演奏家,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的民族充满了一种智慧,即使对西方艺术我们同样可以掌握的,而且也能够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对世界音乐文化,对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我觉得郎朗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另外,我觉得跟国际接轨,意味着要使中国的钢琴音乐融入世界钢琴艺术的这种洪流,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钢琴是西方的艺术,如何在我国的民族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技术和现代的因素,使得中西融合,使得传统和现代高度地结合,创作出更多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传统和现代能够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才是我觉得真正的中国和国际接轨,目前我们有一些中青年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也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而且已经写出很多非常出色的钢琴作品。前些时候我曾经到美国一所大学去讲学,他们要求我谈一谈中国的钢琴教育和中国的钢琴音乐,我让他们听了很多近年来一些非常优秀的钢琴作品,又有中国的音乐语言音调,又有很先进的现代的一些技术和吸收了西方的元素,他们听了以后很震惊,中国怎么有那么多好的钢琴作品,希望我们更多的向他们介绍。我觉得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还要做得更好,这是真正的和国际接轨了。前一段时候,上海音乐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经典,我觉得这是他们做了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也是介绍了这方面的作品,我想这方面应该多做一些工作。

另一方面,要和国际接轨还要培养出一些有全面知识的音乐家、理论家、艺术家,把我国的音乐文化,东方的文化以及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些经验,一些总结能够推向世界,能够使得我们的音乐更好地丰富世界音乐文化的宝库。

中国网:刚才听您聊了这么多,我们知道您是郎朗的第一位钢琴老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那么请您谈一谈,您认为如何能够培养出高精尖的艺术人才呢?

朱雅芬:首先,我们要明确究竟要什么样的人才。当然专业要好,如果是钢琴家,当然要在国际国内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而且能够代表国家被世界所承认,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觉得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有很好的修养,全面的文化修养,不但是钢琴家,而且更是真正的音乐家和艺术家,所以,它的所作所为一定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有的时候我就想,人才、人才,就是说成才和为人缺一不可,这也许就是人才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对教师来讲,对搞教育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是一种文化,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宏观上来考虑很多问题,要有宽阔的视野,有社会责任心。有的时候也许有的人认为,有很多内容好像和钢琴教学没有关系,钢琴老师还要管那么多吗?我的认识,如果一位老师,你的教育理念可能跟你的学生指导学习的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另外,作为一位老师,你的取舍,你所追求和舍弃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学生。所以,这些不是在钢琴课上解决的,是在日常师生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间的。

所以,我觉得如果说音乐院校的学生光注意专业,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不重视思想修养的提高,即使整天练琴也出不来一个音乐家,要成为真正好的钢琴家,不是88个琴键的问题了,而要有全面的知识修养,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弹好钢琴,而且要超越钢琴。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些院校好像很注重专业技术,但是应该说不太够重视文化课,有的小学生为了要考得音乐院校不上学了,在家整天练琴,一天八个到十个小时的练琴,那么这种思维和这种取向怎么能够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呢?我想起来,郎朗15岁到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格拉夫曼大师教他,这是真正的大师,格拉夫曼大师不光帮助他钢琴方面提高,使他成功走上了职业钢琴家的道路,可是另一方面,郎朗一到那里,他就安排郎朗到普通中学上课。因为郎朗去的时候很小,没有完成一般的文化课,让他去上文化课,同时安排了一位先生是原来的老师长,给他专门教文学名著、世界名著,这样的给他各方面的营养,所以他成长起来就不是专门弹钢琴的人。所以,我们有些教育理念要向这些的大师们学习。

老师不应该只关注你今天练了几小时钢琴,应该问问你你最近看了什么书,我想这个很重要。所以,我就想一个老师也许不一定能够经历一位学生,一个天才成长的全过程,也许教了几年别的人再接着教。但是我觉得你必须在你教一个学生的特定阶段,给他最好的营养和培育,使得他能够得到以后的持续发展。所以,老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考虑,要排除一些私心,如果说过多地考虑一个学生能在自己手里取得更多成绩,得到更多的荣誉和辉煌,有可能就会做出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一个老师要有宽阔的视野,要有长远的眼光去培养一个学生,使得他终身能够受益,这是我们的努力的方向。

中国网:在大家的认识中,可能钢琴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但刚刚听您介绍了这么多,原来在钢琴里面也需要进行素质教育,也需要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光光练习钢琴就可以的。我们也知道像您作为我国著名的钢琴家、音乐家、艺术家、教育家,各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最后请您给我们谈一谈,对目前中国的钢琴教育有什么样的好的教育?

朱雅芬:首先,培养专业人才不要太窄,制度上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除了主修专业之外能不能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多选修,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学生可以转系转专业,甚至可以双专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学以致用,将来也更有利于以后的就业。能否考虑更多的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设在综合大学里,提供更好的大环境,不要关在琴房里单纯练琴。

我觉得艺术院校不能脱离社会,要培养能上能下的艺术人才,音乐人才。我觉得应该安排专业学生到边远地区去实习,一方面丰富他们的专业的实践,为基层服务,而且要形成一种制度,不但锻炼了学生们的专业能力,而且更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现在很多学生年轻人考虑这方面少,要他到一些边远困难地区他也不一定愿意去,多数想往上发展,但我觉得往顶尖发展是一方面,往基层发展也很重要。所以,我想这能不能形成一种制度,在他们就学期间就有这种安排,使得他们很接地气。另外我觉得要重视社会的钢琴教育,要培养出大批有音乐文化知识,具备文明素质和修养,而且有业余特长,这样的一些各行各业的人才,我觉得他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也是文化建设的大军。有时候我想金字塔屹立千万年不倒,如果说金字塔的塔尖上出现的是顶尖的专业人才,杰出的高端的人才,那么可以说广大的社会文化建设者就是它的最坚实和最厚实的塔基。

中国网:感谢朱老师给我们带来如此详细而专业的分享,再次感谢您今天做客我们的节目。

朱雅芬:谢谢。

中国网:钢琴艺术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发我们的智慧,更能涤荡我们的灵魂。刚才我们听朱亚芬教授和我们分享了她的艺术人生,以及她对我国钢琴艺术教育的一些看法和见解。从朱亚芬教授到郎朗我们能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以上就是我们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本场访谈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与中国网无关,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