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7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中国网的记者在驻地采访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他就如何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您认为近两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制度创新,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解决了哪些问题?
杨卫:
我们国家这几年在环保的立法上面,应该说是进展很大,《环境保护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水污染法》、《大气污染法》纷纷出台,可能不久以后《土壤污染防治法》也要出台。污染防治四梁八柱性质的法律架构基本形成了,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另外,从整个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以及我们每一个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来讲,这几年都非常有进步。这一点,我觉得无论是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部门,还是地方的各级政府,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作为人大环资委的一名委员,体会到这几年的进展,同时,也体会到我们任务的艰巨和重大。
中国网: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也在进行着环保督察,您认为未来如何让环保督察落到实处,真正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杨卫:
环保的督察、检查是全国各个层面都应该进行的,因为环境污染可能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对蓝天的污染大家都看得见,但对地下水的污染大家可能看不见,但是过一阵子以后,可能有的老百姓就发现自己所在地方的水质变坏了,井里的水不能喝了,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中国网:
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大气十条》、《土十条》等环保制度方面的一些措施,您认为这些措施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还面临怎样的问题和困难?
杨卫:
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整体来讲,我们国家现在水环境在逐渐朝好的方向走,可以探测到断面上劣五类的水在减少,这个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二类的水从断面上来看也在减少,现在反而是三四类的水在增加。也就是说,对劣五类水整治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原来就非常清澈的水的进一步保护,不要先污染,再治理。
中国网:
还是要先注重保护,不应该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了。对于下一步我国创新环保制度,您还有哪些建议和期望?
杨卫:
建议和期望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健全这方面的法律和有关制度。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和生活在我们这片国土上的所有人,都应该把保护我们的水,我们的大气,我们的土壤,我们的地下水,作为个人应负的责任。有的时候我们干事儿不能太任性,不能是自己觉得怎么好就好,要想到子孙万代的幸福。
中国网:
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打响蓝天保卫战”列为下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自从PM2.5设定到监测范围中之后,雾霾问题一直是大众关心的热点。但就近几年来说,雾霾还没有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治理,您认为原因在哪里?我们下一步应该如何更好地治理雾霾问题?
杨卫:
雾霾问题不是一个两三年就能治理好的问题,“蓝天保卫战”是一个跨时很长久的战役。举例说明,英国伦敦的雾霾,美国洛杉矶的雾霾,他们的治理都花了五、六十年的时间。想要北京三年就没有雾霾了,这个对我们治理雾霾的困难有点估计不足。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我们现在已经承诺了国家碳排放要在2030年达到峰值,到峰值以后才会出现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几年就消除雾霾,从雾霾的来源这一点看,我觉得是无法做到的。
我们常说一句老话叫“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天气的条件比较好,雾霾扩散的情况比较好,我们能看到蓝天白云;有的时候静稳天气出现了,这时候雾霾就会比较严重。从统计的指标来看,从2013年到现在,细颗粒物的污染还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个使我们看到了一些曙光,但是真正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是任重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