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军歌伴随着战争和军队的产生而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起,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填词编曲,到抗日战争以后的独立创作,从山歌、小调、对列歌曲到表演唱、大合唱,从战争年代的群众歌曲到新时期的艺术歌曲,无不伴随着令人难忘的军歌。军歌发挥了鼓舞官兵士气,丰富军营生活,反应部队风貌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军歌?军歌确立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中国访谈•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特别节目为您邀请到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军史专家姜廷玉为您解读。
中国网: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军歌?
姜廷玉:军歌是反映战争和军营生活的歌曲,它节奏明快,是激励部队战斗士气的一种手段。我们从军队建军起就有军歌,像“八一”南昌起义就有《起义歌》,后来有《红军歌》,后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抗日战争有《八路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游击队歌》、东北抗联的《露营之歌》、《新四军军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一系列军歌。到了解放战争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就是军歌,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军歌。建国以后,军歌就更多了,比如唱的《人民军队忠于党》,十八大以后《强军战歌》等一系列。所以,军歌也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反映了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折射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生活。
《八路军进行曲》成为人民解放军军歌有个过程。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歌是由郑律成和公木创作的。郑律成是朝鲜人,1933年他来到中国,开始在南京,后来到上海,他在上海结识了上海地下党的一个同志,经他介绍就向往延安,后来奔赴了延安。到延安以后,他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他被延安这种革命的气氛所感染,感动,就想创作一系列的歌曲。他和别人合作曾经创作了《延安颂》,当时在延安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影响很大。
后来他和青年的作曲家公木就住在一个窑洞,他俩经常每天在一块儿,一个是作词,一个是作曲。郑律成就和公木说你是从前线来的,我们创作一些反映、歌颂八路军的歌曲吧。公木开始觉得很为难,后来他俩商量,就准备做个合唱的系列。公木经过三四天加班加点就写出了歌词,像《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骑兵歌》一共有8首。公木写出来一首歌的歌词,郑律成就在那儿谱曲,当时没有钢琴也没有手风琴。郑律成就根据他写的歌词谱曲,写完以后就摇头,自己在那儿唱在那儿琢磨,有时候绕在窑洞里的桌子来回转,自己来回的试唱。
经过一番努力,后来把《八路军大合唱》都给谱了曲子。这套大合唱后来在延安传开了,也在延安进行了演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这个《八路军进行曲》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经过修改就变成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它就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又把它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到了1988年,军委就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一直传唱至今。
我1999年到罗马尼亚去考察,罗马尼亚军事博物馆的馆长还给我们唱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向前”。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歌》影响很大,它激励着我们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在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时期英勇向前,不断地向前。
中国网:姜老师,除了您刚才介绍的那些军歌,还有哪些著名的军歌背后有动人的故事呢?
姜廷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个战歌也很感人,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各部队士气很高,都表示要到朝鲜去,援助朝鲜,保家卫国,大家写了很多的决心书、志愿书,都要求去,很激昂。当时炮兵一师一个团的指导员麻扶摇看到战士这个情绪就很受感动,他就写了一首诗登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就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很有气势。后来有一个记者到连队来采访,他看到这个歌词也很受感动,就把这首歌的歌词引用到他写的一篇志愿军的通讯上,把这些词用在他通讯的开头,把“横渡鸭绿江”改成“跨过鸭绿江”,“中华好儿女”他改成“中国好儿女”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
当时周巍峙是曲作家,他当时是文化部文艺管理局的副局长,田汉是文化部文化管理局的局长,有一天,他们在研究文艺创作的事,就在田汉的家里,他看人民日报,就一眼看上了,他一看这个词写的很激昂,很好,就边在那儿开会,就用一个稿纸,在上面谱了曲。谱曲以后,他自己又试唱了唱,后来又发表了,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特别是在志愿军当中引起很大反响。所以,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唱着这首歌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去抗美援朝,在朝鲜的战场上也到处响起这首歌。所以,周巍峙当天在中央机关稿纸上谱的这个曲原件现在还在军事博物馆进行陈列,这是很珍贵的文物。所以,军歌都有它背后的故事,都反映了我军的一段历史,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们军队的历史,有些反映了战争年代的历史,都是军队的历史,革命战争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