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2017年7月30日,我军建国后首次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盛大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这次阅兵共有12000名官兵、600余台(套)地面装备,100多架飞机,展开空地分列式,以战斗姿态接受检阅。此次阅兵展示的装备是历年阅兵新装备最多的一次,其中40%的新型装备是第一次公开亮相,如新型战略核导弹、红旗-22防空导弹、99A主战坦克、电磁保障车辆等。空中梯队受阅的一些机型也是第一次公开亮相,包括运-20、歼- 16多用途战斗机 、歼-10C战斗机等。除此以外,歼 -20隐形战斗机编队是继珠海航展后首次亮相。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阅兵,展 示了中国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成果,喻示着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敢于来犯之敌!
李大光: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我国古代军事家管仲有句话说“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这里的“器”就是武器装备。不管在何时,武器装备都是我们打赢战争的物质基础。回顾我们的人民军队建军90年的光辉历程,请您为我们的网友梳理一下,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方面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不同的阶段又呈现了哪些不同的特点?
李大光:武器装备是打赢战争的物质基础。我军从建军到建国,武器装备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建国前,由于我们党和军队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当时国民党政府掌握着国家政权,和他们进行作战,没有自己巩固的后方,就没有一个很好的武器装备的生产和修理基地。我们的武器装备大量都是从战场上缴获,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武器装备,再补充到我们的军队中。既有日伪时期缴获来的武器装备,又有美、蒋时期的武器装备。到建国之前,我军的武器装备是“万国牌”、“万国造”的,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建国以后,我们军队掌握了国家政权,有了稳定的工业基础,开始步入军队正规化的建设轨道上来。由于建国初期,我们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特别是军事工业基础更是落后。建国前我军的军事工业仅仅是有些小的军工修理场所,能生产一些简单的枪炮和弹药,随着部队行军和作战不断的搬迁。把国民党从大陆赶出以后,从国民党手中接收了数量有限的几个兵工厂,破烂不堪,包括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只能生产简单的轻武器和枪炮等等,重武器干脆就不能生产。
共产党掌握政权以后急需要加强国防建设,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短时间内又不可能马上把它建成,当时党中央就决定大量引进苏联的装备。建国初期,从1950年到1962年,这段时间发展的特点就是以引进苏联装备为主,辅之进行简单的研发。当时毛泽东主席强调要建设强大的海军,从苏联引进了四艘驱逐舰,分别命名为“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和“太原号”,被誉为海军的“四大金刚”。当时对海军力量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空军引进了苏联的米-17、米-19、米-21,我们也仿制了歼-5战斗机,逐渐的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陆军引进了苏联的T-54坦克,我们又仿制出59式坦克。59式坦克就是我军第一代坦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1950年到1962年,这段时间我们初步的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当时美、苏、英、法都有自己的核武器,当时毛泽东主席和我们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战争过来的,也意识到战略武器对于大国地位的作用。在1955年和1956年分别做出决定,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和自己的导弹,这样就把战略武器列入了国家的发展规划中,这是第一个阶段。
1962年到七十年代末期,这个时候是冷战时期,我们以仿制从苏联引进的武器为主,自主研发为辅。这个时期由于1962年以后中苏关系破裂,赫鲁晓夫把援华的所有军事工业的专家和技术资料全盘撤走,这个时候开始逐渐走向自主研发阶段,但这个时候自主研发还是仿制苏联引进的武器装备为主,核武器是前期赫鲁晓夫派出苏联专家提供了好多模型、技术和人员,在战略武器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64年10月16日,当时我们爆发了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这是中国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正如邓小平说过的,如果六十年代没有“两弹一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我们当年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陈毅外长说,我们当了裤子要发展核武器,勒紧裤带发展核武器。当时在冷战时期,我们跟美、苏发生对抗,美、苏从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所有的方方面面都对我们形成制裁,我们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武器装备的研发。1964年爆发了第一颗核弹,1966年又把核弹和导弹两弹结合,实验成功。把导弹和核武器结合起来,不仅有了核武器,还有了制敌的必要的能力。你光有核武器,投不出去没有用,通过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中国的核能力就不可低估了。
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在新疆罗布泊爆发了第一颗氢弹,原子弹、氢弹都有了。1970年4月,我们国家又发射了东方一号卫星,完全实现了“两弹一星”的研制。这种研制是在及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广大爱国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包括以钱学森为首的从国外归来的一大批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拦,义无反顾的来到贫穷落后的国家,自己的祖国,报效祖国。在短时间内把中国的国防科技能力带来一个跃升式的提高。这是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
1978年以后,我们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将近20年的时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国力不是那么强大,当时军委邓小平主席就提出军队要忍耐,让国家省出更多的财力、物力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用于国家的改革开放。这时候以自主研发为主,引俄装备为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的武器装备基本上实现了一个新的更新换代。在1981年,我们国家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
1982年,我们国家又在常规潜艇上发射一枚弹道导弹,实现了从潜艇发射导弹的能力。1988年,我们又实现了核潜艇在水下发射战略导弹的实验,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就意味着什么?我们国家已经具有一定的核能力,是名副其实的有核国家了。过去我们可以用导弹结合,用飞机运载,通过海上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我们就实现了导弹空中和海上这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这种核打击能力当时只有美国、前苏联和中国有,这种能力说明国家的核反击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从1999年到现在,这是我们国家武器发展装备自主研发的阶段,同时也以借鉴外国为辅。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武器装备的研发基本上实现了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随着中国实力的国家,国家有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投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投入也比较大了。实现这种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那个事件让国人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意识到,在当今的环境下虽然冷战结束了,虽然和平发展仍然是世界时代的主题,但是强权政治仍然存在,霸权主义思维在某些国家非常盛行。如果你要是落后,武器装备不行,一样挨打,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就是一个鲜活的教训。因此,我们国家就开始实施“995工程”。1999年5月大使馆被炸事件,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工程代号来研发当今先进的武器装备。从“995工程”到现在,我们的武器装备得到了一个极大的跃升,陆、海、空、天整个武器系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陆上的第三代坦克,96式、99式都陆续的装备部队,空中的歼-10,歼-11,歼-15,歼-20都出现了,海上的改进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下水,作为试验舰,已经形成航母编队,并且进行了远洋试验。今年四月份国产的第一艘航母平台也下水了。
战略导弹部队由“第二炮兵”正式命名为“火箭军”,这就说明我军的战略导弹部队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具有战略威慑能力和战略核打击能力。
太空领域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空中各种卫星已经布设很全面,正在建的北斗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已经组网成功,现在正在进行全球的组网,在不远的将来要跟美国的GPS相媲美。天宫一号空间站,继天宫一号后,我们的天宫二号现在已经运行了,去年神州11号和天宫2号对接,两批航天员已经在天宫2号驻留值守一个月,进行了太空有人值守的实验。
经过68年的发展,我军的武器装备跟过去比是不可同日而语,我军的武器装备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维护国家利益是值得我们信赖,绝对可以稳稳地维护国家利益。不论是强敌还是周边觊觎我们领土的国家。如果真要让我们动手,这些武器装备都是非常非常好看的。
中国网:李老师,通过刚才的梳理可以看出来,我国人民军队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是从建国前的“万国造”,以及建国后的仿制、半仿制,现在完全实现了某些领域的自主研发,科研成果是非常喜人的。在当前新形势强军目标的引领下,我军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还取得了哪些令我们振奋的科研成果?
李大光:十八大以来,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特别重视国防军队建设,不断的推进和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改革,这个改革跟国家改革是同步的。伴随着改革,我们又有一大批新的武器装备入役,信息化主战武器装备系统已经成为我军新质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我军现在基本上实现了以第三代武器装备为骨干,第二代武器装备为主体的武器装备体系,武器装备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批新型的信息化作战平台,电子对抗装备现在已经陆陆续续装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一批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坦克、新型战车、远程火炮,陆陆续续的实现装备,陆军实现了新的跨越,实现了具有全域作战能力的新型陆军,陆军机关成立了。
海军,我们国家拥有第一艘“辽宁号”航母已经在进行各种实验,航母编队已经建成,并且进行了跨海域的训练,在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在7月8日、9日,航母编队到港进行访问,向香港同胞开放,展示我们国家战略性装备的面貌,非常振奋人心。
空军,国产第三代战机已经批量的装备部队,歼-10、歼-11、歼-15、歼-20现在都陆陆续续的装备,歼-20属于第四代战斗机,现在正在形成攻防兼备的空军。我们国家工业实力已经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科技兴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文字 裴希婷;摄像:王一辰 董超;摄影 董宁;导播 刘凯;后期 刘凯 裴希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