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毅:“一带一路”建设亟需语言服务和翻译人才
 
时间:2017年12月8日
嘉宾: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刚毅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一带一路”中的话语体系建设与语言服务发展论坛暨2017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于12月1号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语言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及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翻译协会在大会中发布了重要成果、标准及规范,对语言服务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本期《中国访谈》就大会的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刚毅。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接受中国网专访 董宁/摄影


中国网:此次大会发布了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以及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行业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等专题。这些专题的发布意味着什么?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王刚毅:我们今天这五个专题发布,其中有平台,也有标准,你刚才问到的这两个都涉及到平台、术语库建设、标准化。尽管它后面名字是属于平台,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个平台的内部涉及到的是关于诚信和标准,它们都各具特色。

第一,术语库。中国特色话语,它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文明背景的话语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延绵数千年,它是一脉相承的,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话语体系。我们中国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都和现在很多西方的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有很大不同。在过去的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几十年,我们所取得的很多方面的进展是令世界瞩目的。以前集中在中国取得了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要问为什么取得?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有很多原因,在中文表述时是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像这种当代的进步产生的话语,是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这就产生了我们如何把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话语有效地转化为国际话语,或者说让人家能够听得懂,能够听得进的话语,这就是术语库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它像是一个蓄水池。既然是蓄水池,池子就要越来越大,水就要越来越多。术语库的建设是基于现在的基础,因为术语库的建设要假以时日,它要有大量的投入。我们经过过去两年的努力,从2015年的下半年正式开始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初具规模。它是多语种的,涵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我们正在准备分别往下去做。因为文化的圈子太大了,我们怎么样在大的圈子下再不断地去梳理。这个蓄水池就不能够仅仅靠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我们一定要靠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以外的机构,包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外传播的专职机构等等。

第三,标准化。在日常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同一个中文的术语表述有很多不同的外语翻译,外国的读者就会感到很奇怪,甚至是很困惑,到底哪种才是真实的表达原有的意思呢?搭建基础的术语库还起到了规范翻译的作用,大家不断的参考,去看看怎么去做,什么是标准。翻译,在对外传播方面并不是最好的,只能是较好的。它是相互之间不断磨合、研究、探讨的过程。这就牵扯到了术语库的另外一个功能,它搭建了一个术语如何去翻译、如何去更好地对外传播交流的平台。大家在平台上研讨切磋,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后台的编辑团队不断地把大家的智慧归到一起,使得术语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质量”上也越来越好,在对外传播的效果上越来越有效。我觉得这就是术语库的意义。

第二个平台是诚信平台。翻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中国有了一个迅猛发展。更广泛的角度来讲,从事翻译业务、语言服务领域的人爆炸式的增长。企业的数量爆炸式增长,翻译的工作量也是爆炸式增长。市场的需求催生了众多的主体,而市场的主体造成了市场的竞争。相互之间的竞争必然能够促进各个方面的提高,但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就不可能避免竞争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不正当行为,而这个不正当手段、不正当行为的背后,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面临的诚信问题。你作为一个好的市场上的实体,首先要做到的是“诚信”。在过去的语言服务和翻译工作实践当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由于诚信不足造成的供方和需方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国翻译协会作为行业组织,我们有义务尽快在诚信方面采取行动。所以,今天发布的 “诚信平台”就是具体的举措之一。我们没有司法的裁判权,我们是想尽自己所能搭建一个诚信的平台,把在我们职权范围之内,涉及到诚信方面的内容在平台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发布。通过我们的发布,能够在全行业形成一种诚信守时的风气。与此同时,对那些市场上采取不正当手段,不诚实手段竞争的人,也有一个心理上的威慑,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将来在整个行业的发展当中也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中国网:中国翻译协会团体标准在去年就已经发布,今年又新增了《口笔译人员基本能力要求》、行业规范《翻译服务购买指南 第一部分:笔译》。这个专题的发布具有怎样的意义?今后是否还会增加新的专题?有没有具体的方向和规划?

王刚毅:去年围绕着整个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我们采取了很多步骤。我们去年发布了整体的规范,今年发布的是在整体的规范基础之上做了细分。在今后的几年,我们也制定出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路线图,和国外的同行相比,语言服务和翻译在中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现在从语言翻译服务的体量上来说,不管是企业的数量还是从业人员,以及提供服务的范围都大大地提升,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这一块相对落后,必须抓紧在这方面的工作。今年出了几个规范性的文件,是去年纲领性文件的具体措施,比如说口、笔译人员的基本能力。这个专题的发布,是让业界的人和市场上的需求方(客户)对于翻译人员的基本能力有个公开透明的参照。你要做口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能力,那你看这个文件就一目了然。你需要笔译人员也是这样,第一,对于雇佣方来讲,要雇佣什么样的人有参照,就可以对雇员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对于服务的需求方来讲,服务的提供方(雇主)提供的人员具备没具备这样的基本能力?如果没有具备,可以拒绝不用。如果具备,那就提供具备的证据。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性的参考,有利于我们把服务方和需求方相互之间的合作公开透明,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刚刚说的是笔译,我们明年还会弄口译。一个是基本能力的,一个是翻译能力的规范,其意义差不多,我们得规范化、透明化,不管是需求方还是提供方,都有一个参照。大家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提供和接受服务,有利于整个语言服务行业和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接受中国网专访 董宁/摄影


中国网:中国目前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水平到底如何?符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

王刚毅:现在语言服务和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我为什么这么说?有几个参考值。

第一个,翻译人才的教育。

十年之前,我们国家关于翻译硕士学科建设几乎为零。现在是252所学校里都设置了翻译的硕士学位,MTI,我们还有BTI,翻译学士学位。这个令世界瞩目,我们在过去十几年当中走过了国外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路。

第二个,翻译公司和语言服务公司的数量增长。

我们去年专门发布了一个关于语言服务行业的报告,那是不得了的,我们现在一共有10万家语言服务的企业。其中专业的语言服务和翻译公司大概一万家,而且还是据不完全统计。这里都涉及到了“人才”,那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市场上的需求和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缺口,我们现在急需培养更多更好的语言服务、翻译人才队伍。

除了数量以外,还牵扯到语种。现在国家采取了全面的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各个国家的交流,各个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这些都离不开翻译人才。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也离不开翻译人员,但现在的翻译人员在语种上远远不能适应。星期三上午我专门出席了一个研讨会,关于“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研讨会。我们从各个大专院校和企业,汇聚了上百个业内人士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太大,我们现在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现在还得抓紧培养,这是从数量上来讲。

质量上现在更是这样。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是非常非常紧缺的,外文局有一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这种翻译人才不是短期——三年五年就能培养出来的。没有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养,是很难的。教学和实际工作应该相互促进,所谓的产、学、研得要相互配合,把我们现在高速发展的翻译硕士学士教育能够更好地跟实际工作结合。我们专门做过这方面的调研,翻译教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都是中国翻译协会深入到眼界当中,急需去解决的。中国翻译协会在整个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第一,给专业的教育部门,教育部、大专院校提供咨询和建议,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培养翻译人才。

第二,搭建交流的平台。比如说正在开的研讨会和年会,除此之外,我们每年都要召开很多翻译交流会,大家互相切磋研讨,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第三,向国家提供政策建议。通过中国翻译协会这个平台向上反映,整个翻译界最新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需要哪些政策的扶持,国家的相关部门通过适当的形式来制定更好地促进翻译人才发展和培养的政策措施。

中国网:中国翻译人才的缺口目前主要在哪些方面?

王刚毅:我们现在翻译人才的缺口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语种是非通用语种。以前我们老说是小语种,我是非常不愿意用“小”这个字的。我本人是学英文的,非通用语种就是除了英文以外,剩下的全是非通用语种。这种说法不太科学,但大家也都这么接受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除了联合国使用的这几种语言,其它的是非通用语,这个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有很多语种是非通用的,但不可说它小。不管是它覆盖的地域还是人口数量,都不是小的。现在如果要和“一带一路”结合,中东欧16国,中亚5国,东盟10国,这10国当中要再仔细去分,每个国家不见得只是一种语言,或许有好几种语言。这31个国家至少31种语言,再加上南亚国家,这得有多少语言?不得了的事情。我们现在在数量上对这些非通用语种确实很缺,比如塞尔维亚、波斯、匈牙利的,这些都是比较缺的。即使我们现在去培养也得假以时日,它不是一两年内就可以,至少四年。有很多大专院校前几年已经开始了,比如说北外,它有一个很庞大的计划,在2020年之前要把我们所有建交国家涉及到的语种全覆盖。即使它全覆盖,和我们现在对人才的需求相比,缺口还是太大。

第二个方面,中翻外,具备这样能力的翻译人才缺。很多翻译人员可以是外翻中,但是中翻外就比较麻烦,这一块也是将来要努力的。

有没有解决的方案?有,我们要几条腿走路。第一,自己培养。第二,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汉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人到中国来学习。第三,高手都在民间,有很多民间的企业走出去,他就要产品本土化、服务本土化、人才智力本土化。在外边工作了很多年以后,他们企业当中的很多人可以说本地的语言,懂本地的文化,熟悉本地的风俗等等。他们是语言服务和翻译方面的重要力量。

总之,教育部门、国家政府机关、企业、民间、个体一起努力,再加上国外这些人的支持,相信过一段时间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比现在更好的状况。

中国网:在今年年会议程设置当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翻译及政治文献国际传播座谈会可以说是本次大会的亮点。中国翻译协会设计这两个题目的初衷是什么?王刚毅:我们年会的制度是从今年开始设立的,以前是语言服务,在历史上我们没有设立过这两个题目,为什么?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我们召开的时期正好是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其中,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能够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去找到原因,去找到它发展的脉络。第一卷、第二卷分别都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一块编辑,由外文出版社组织翻译并出版。这两本书它的时间跨度正好是从2012年到2017年这五年,如果我们把这两本书里的内容仔细阅读,我们就能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全貌的概念,对它整个的来龙去脉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它的思想内涵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们借着这个机会就召开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座谈会,但是得要和翻译结合在一起。我们觉得这个决定做对了,为什么?从现在初步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一次参加会议年会的总人数超过700人,其中有200人都报名参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个座谈会,因为它在翻译界已经形成了一个现象级。我们邀请了很多参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的主力人员都来谈谈感受,他从翻译的角度,从对外传播的角度去谈他们自己亲身的感受,那就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一个借鉴意义,通过翻译你可以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思想脉络有了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第二你对如何通过自己翻译来更好地对外传播,产生更好的效果有了考虑。第三它可以有普遍意义。中国的方案、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文化,四个自信方面你怎么能够更好地通过我们的语言转化来使国际社会有更好的了解?通过这个研讨会就能得到很多,在其它的工作方面能够进一步借鉴很多经验。

第二个,党建。十九大精神中有很重要的一条,继续从严管党治党,要进一步把党的建设作为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主要任务,要在各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以前我们有党员,但是没有党支部,没有一个党员管理的组织。在新的形势之下,我们怎么样在党的建设方面能够按照十九大的要求去开展?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想通过中国翻译协会年会这个时机,以开专题论坛的形式,把我们的党建工作能够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它在组织上更加规范,在制度方面提供更好的保障,这样就为我们今后的党建工作提供一个可寻的规范化的标准。

翻译界有两个十九大代表,外交部翻译室的周瑜处长,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翻学院的程维院长。我们请到了这两个人来参会,让他们以亲身经历谈一谈对于十九大的理解,谈一谈党建工作的认识。同时,我们还请了中国翻译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局的党委书记陆彩荣副局长,让他从他的角度给我们再讲一讲。我们还请了地方上的在党建工作做的比较好的代表人物,也来给我们讲一讲。

我相信,我们这两个今年比较有特色的论坛,第一,在十九大背景时期召开。第二,是我们翻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三,从更大的角度来讲,是国家赋予我们对外传播任务的需要。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接受中国网专访 董宁/摄影


中国网:明年“一带一路”将进入务实合作的新阶段,中国翻译协会将怎样助力国家话语体系建设?又怎样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王刚毅:我们今年起这个名字就是和“一带一路”有关系的,主要有几点考虑。

第一,“一带一路”整个倡议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实质发展阶段,对语言服务和翻译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第二,随着我们整个项目的不断深入,要真正能够达到共商共建共享,具体的合作领域当中的具体项目数会越来越多。随着这个项目越来越多,我们就要有一个更加长远的考虑。我们现在这么多的国家,涉及到这么多语种,短期之内不可能完全满足。但是我们总得有个目标,之所以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引起业界,甚至是社会上其它相关部门人事组织的高度关注,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在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撑。

第三,通过“一带一路”作为主题去讨论,不仅仅涉及到人才问题,还涉及到人才以外的很多领域。比如说文化相互之间交流怎么样去做,从翻译的角度来讲,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的转化。做好相互之间的交流,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一带一路”当中有“五通”,其中最重要的一通是“民心相通”,要在两个不同文化之间有个很好的沟通和借鉴,达到你了解我,我了解你;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你学习我,我也学习你的过程。心心相通,尽管你会通过翻译这个工具来表达,但是大家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你就能够懂了。我们这个研讨会在这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相互之间的借鉴,能够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议。时机成熟时,甚至可以把大家的建议上升到政策层面,能够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更好的发展。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 中国网
本期人员— 主持/责编:段冰 摄像/后期:刘凯 摄影:董宁 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