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老百姓的需求是指南针
 
时间:2017年12月15日
嘉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王耀献

导视:近日,顾氏和平奖基金会授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2017年度顾氏和平奖。王耀献医生由于在中医药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特别是坚持公益事业,积极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改革模式,率先启动基层的“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为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水平,惠及基层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荣获该奖项。这是中国大陆医药卫生界第三次获奖,也是中医药界首次获得该奖项。本期《中国访谈》,让我们带您走近公益院长王耀献。

中国网:王院长你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访谈的专访。这是“顾氏和平奖”第一次颁发给中医,得知获奖之后您是怎样的心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耀献:获奖的感受,刚开始有点怀疑,为什么奖给我,是真的吗?第二个是激动,我得奖了,并且是国际大奖。第三个是一想,为什么奖你呢?过去都是奖的其它领域,涉及到医学领域的也都是西医。这背景就是中国强大了,中国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可,中医被国际认可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


中国网:您怎么看待中医目前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王耀献:这次获奖虽然说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医的认可,事实上亦优亦喜。喜的是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海外有中医针灸诊所超过了10万家,针灸师超过了30万,注册的中医师超过5万。特别是2015年屠呦呦教授获奖,更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可以说影响力推到了高峰。这是喜的一面。

忧的是什么呢?在很多国家中医药还没有进入主流医学体系,还只是属于替代医学的范围。

中国网:您常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求是行善”已经成为了医院的行为准则。您也强调办医院、做医生要体现“善”文化。那么对于“善”字,您是怎么理解的?怎么看待医者的使命和大爱?

王耀献:谈及这个“善”,对我来说是我终生的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我个人为什么能够感受到这个善,能够内化于心呢?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因为我三周岁就没有父亲,家庭条件非常困难,从小到成家立业都离不开周围的人,亲戚朋友和各级政府。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说“善人者,人亦善之”。自己从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肯定要以“善”字来报答社会,报答政府,报答亲戚朋友,报答老百姓的养育之恩。

中国网:您怎么看待医生的使命和大爱?

王耀献:医生这个职业与普通的职业相比,更强调“善”和“爱”,因为医生面对的是痛苦的病患的世界,有爱,这个世界才会美;有善,这个世界才和谐。咱们常说医者仁心,我提出来了“医者佛心”,我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不是佛教徒,我感觉到“医者佛心”这个“佛”字能够让人的心灵更震撼。我说的“医者佛心”是包括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慈悲之心。还有一个是包容之心,病人有病了,不单是躯体有病,心理也有病,病人就医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当的言行,要包容。

病人来看病的,有很多经济条件很差,要善于给病人算算经济账。我曾经说过“上工治穷病”,好的大夫一定要能给穷人看病。还有一个含义,医生还有点恶从善之功。

中国网:这个怎么解释?

王耀献:一个病人得病了,这个原因很多,生活习惯不好,抽烟喝酒,家里的人怎么说他都不听,但医生劝戒就有效。比如说小恶,生活习惯,喝酒、抽烟、熬夜;大恶,性格,有人的性格天生火爆,他不但是得病,有的甚至一怒之下会犯罪。医生给他看病的时候还能劝戒他如何收敛性子,如何修身养性。 这样不但对病有好处,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好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


中国网:您把“医者仁心”提升到“医者佛心”,给医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仅是看身体的病,也包括心理上的很多救治。

王耀献:我写了一首小诗,医德做药引,信任胜黄金;积德又行善,何必言佛心。

中国网:2015年,东直门医院启动了“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累积已经培养了1300余名村医。您当初发起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王耀献:谈起“3+3”我培养了这么多人才,硕士、博士、博士后,但我最得意的还是乡村医生,他们是广大老百姓的健康的守门人,他们直接与农民天天在一起。他们最渴望的是学习”。

2014年3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寻找全国最美的乡村医生》的颁奖晚会,在这个颁奖晚会上我认识了一个乡村医生,后来知道,他是我家乡的乡村医生。这样我们就结成了一个帮扶关系,我就带队到实地去考察。 在我的印象中,一个村里的卫生所肯定很小,也就能接待几个病人,但去了以后改变了我的看法。一个小村卫生所有100张病床,这哪是卫生所?简直是个医院了,比如说一个中风病人住四个礼拜,新农合报销以后,个人也就掏300块左右。我看了以后,这个给老百姓带来多少的福分,这样就萌发了我一个念头——“培养一人,造福一方”。

当时我就与河南省中医局局长商定,办一期“3+3”的乡村医生培训班。他说“3+3”什么意思?第一个“3”,是到东直门医院集中学习三个月,吃、住、行、学全免;第二个“3”,是学习中间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拜师、自学三年出师。这就是“3+3”。张局长一听,这太好了,所以就实行了第一批。这20几个学员来了以后经过座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做对了,他们太需要学习了,每个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让你很感动。很多人三个月没有回家过一次,中午吃饭学,晚上到深夜还在学。

其中的郭关俊老先生60多了,学习笔记让我看了,让你非常佩服,字都是写的楷书,我说老郭,你把笔记留下来,以后办博物馆用吧。我感觉到自己做的对,一定要把这个事积极做下去。后来就一批、二批、三批、四批,现在已经涉及到了八个省市,83个偏远地区,133个学员。

中国网:这也是实现您的初衷,培养一人,造福一方。

王耀献:对。通过这几期(培训班),以后我不当院长了,这个班我自己拿钱也要办下去。

中国网:这个班的费用来源是?

王耀献:目前这个班的费用要长期办下去,还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单纯一方很难支撑下去。我一直在想办法,以后设一个乡村医师的培训基金,如果把这个事儿长期做下去,这样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广大的农村都有这些好大夫,咱们医改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强基层,基层主要是人才问题,如果咱们把“人才”解决了,老百姓的健康就得到保证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


中国网:您一直非常关心基层,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基层。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也是您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下一步将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王耀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医药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药行业也是这样,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我作为东直门医院的院长,是中医行业的国家队,应该起到一个示范引领作用。第一,一定要紧跟国家战略,服从大局。比如说在京津冀协调发展这个大旗中,我们在河北涿州有个分院,把这个做强,把它建成一个京南中医诊疗中心,能够服务上千万的人口。在首都疏解非核心功能这个大旗中,我们要做好通州院区,我们的定位是八个字“一院两区,主体东迁”。

东直门医院以后两个院区,东城院区和通州院区,主要的医教研的业务放在通州院区,这个是配合首都的疏解,把优质医疗资源转移到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去。

第二,围绕着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助力基层,主要是如何提升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关键点还是“人才”,如何为基层培养人才。

第三,如何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的作用。中医院怎么建?给老百姓服务怎么样的服务?特色优势是什么?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让老百姓满意,满意不满意?老百姓的需求是指南针,我们一定是按照老百姓的感受、需求来不断的调整经营管理的内涵、方法等等。

中国网:希望您的这一份“医者佛心”可以传递给更多的医生,惠及更多的百姓。谢谢王院长!

王耀献:好,谢谢!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 中国网
本期人员—主持人/责编:佟静 摄像/后期:刘哲 摄影:董宁 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