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辉代表:以国产大飞机带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时间:2018年3月19日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光辉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网《中国访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大飞机代表着一个国家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从2008年C919大飞机研制至今,吴光辉带领着上万人的团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以心血和智慧开启了中国航空的新时代,也带领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那么中国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又将迎来怎样的挑战呢?我们就此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谈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王一辰/摄影)


        中国网:吴代表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您在56岁的时候考取了商用飞机驾照,成为国内飞机总设计师里唯一一名真正的飞行员。考取飞机驾照,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吴光辉:实际上我是在56岁拿到了商用飞机执照,在这之前,我一直在间断地飞行。从2008年第一次上天飞,当时也是被教官带上去体验一下,到后来我自己喜欢上了飞行。更重要的驱使我学飞行的(原因)还是我们做飞机设计,如果不懂飞行的话,就不知道它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为什么飞行员这么去提要求,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设计的飞机,要从飞行员的角度让飞行员爱飞,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了解设计整个的来龙去脉。

        还有一些现实的促使我要学习(飞行的原因)。我们在跟飞行员交流的时候,包括我以前在做飞机项目的时候,飞行员谈的问题和飞行员之间谈的问题,我有些是听不懂的,我就不好理解飞行员到底是什么要求。每一个飞机,每个驾驶舱,有的就像汽车一样,每个驾驶员对不同的汽车有偏好,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驾驶舱的布局、设备的安放、操作的程序,包括显示的内容和大小,各个飞行员提的要求都不一样。我作为总设计师,怎么来判断这些飞行员提的要求正确与否,这个迫使我要去学。因为我想我学会飞行,真正拿到执照了,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我再来判断飞行员提的要求(是否合理)或者我从飞行员的角度来判断怎么提出这个设计要求。所以诸多因素,促使我去学习飞行。

        飞行员不是简单的飞行技能的考试,它有大量的理论考试。通过理论考试,迫使我自己实现在法规、飞机理论、人为因素、气象等等所有这些航空相关理论上的升华。我觉得确实通过学习,自己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中国网:在大家看来作为C919总设计师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责任的,对此您有怎样的感受?

        吴光辉:作为总师在技术上是有很大压力的。我记得在C919首飞的时候,首飞前,天气的整个状态不是很明朗,我就很惆怅。到飞机飞起来以后,很多人欢呼跳跃,我当然也很高兴,也在欢呼、跳跃,也在流泪,但是冷静下来以后,我还希望它在空中没有问题,我还有一种担心,就是飞机能不能安全回来。我一直盯着飞机回来的方向,可以说在我们所有外场人员里,我是第一个发现飞机回来的,因为我一直担心着这个事情。迷信地说,我始终在祈祷飞机安全地落回来。当看到飞机以后,知道飞机落地要做最后一个动作,我嘴里不由地喊出来“反推反推”,飞机落地以后,要把反推力装置打开。如果反推力装置打开了,加上刹车能刹住,这个飞行就没有任何问题。至少那一会儿,当反推装置打开,我这颗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是落地了。

        他们很多人抓拍了我在这个过程中的照片,就能看出我从起飞前天气不好时的压力、惆怅,到飞起来以后的一些担心,再到落地以后的喜悦。真正来讲在设计里面,我们总设计师是一个技术决策者。可以说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技术途径、技术路线、甚至技术方案的采用,还有一些关键的载荷技术,比如飞机设计状态的选取,这些都是我们要从顶层上去确定,进行顶层的规划、顶层的需求管理,这些都是我们设计师或者我这个总设计师要从顶层上确定的事情。当然我们是一个团队,会大量地依靠团队的力量,但不管怎么样,作为总师对技术是要进行决策的。这种决策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飞机的经济性、舒适性、它的性能,更重要的甚至会决定这个飞机成败与否,所以这种技术的压力是很大的。

        中国网:为了实现中国的大飞机梦,您带领着超过一万人的团队默默奋斗了十年时间,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和突破,我们团队是如何做到的呢?

        吴光辉:我没有具体去统计这个数,比如说在几大方面,有六千多项(成果),我想罗列的话不仅仅这么多,因为我们确实很多是第一次做。包括商飞成立的时候人员也不多,只有几千号人,现在我们达到一万人,未来我们还要发展更多的人员,包括我们的设施、设计试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未来还要再进一步地去加强。

        一个方面要创新驱动,人是第一资源。我们首先有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一个是通过合作,举全国之力,聚全球之智。我们广泛在国际上招罗人才,吸引高技术人才,也在国内吸收一些人才,加上我们自己再培养一部分人才。我们有了这部分人,又有能力把这些人有机地组织起来,分不同的专业,对每个专题进行攻关。我们是通过大量的设计、计算、试验,甚至到试飞的活动,对技术一个个攻破,主要的技术攻破都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做的。

        中国网:通过C919项目拉动,我国航空工业是获得了飞速发展。您如何看待未来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前景,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吴光辉:首先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现在每年都是好几百架地引进(飞机)。我也大概算了一下,全球的飞机产量可能20%多都在中国销售,都卖到中国来。我们未来航空工业的前景非常好,前提是我们中国本身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第二,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要发展装备制造业,国家在政策上也对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行支持,加上航空技术的发展,以及我们现在的一些基础,我相信将来在航空这一块会有很好的发展。无论是市场、我们现在经济实力,还是我们的技术储备,将来一段时间,都会有很大的发展。从现在来看,商飞的ARJ—21已经交付给客户,我们的C919正在研制,已经首飞,我们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的CR929也正在启动。从商飞自身型号的谱系来讲,我们应该说对中国未来航空工业、航空市场的发展都是充满信心的。

        中国网:我们如何打造航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吴光辉: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人才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我们要靠好的产品,首先是安全、经济、舒适,将来环保这块的要求也很高。在这些方面,我们主要靠我们产品的实力。要做出好产品,必须有好的人才。光靠人才还不够,我们还要有研发的能力、制造的能力、试验的能力、试飞的能力,包括我们的试航取证,这些基础都是我们打造好飞机的前提。

        除了这个以外,还需要后面有大量的工业支持,比如材料,还有标准件、标准化的东西,还有电子产品等等这些都是支撑航空工业发展的要素。当然反过来,航空工业的发展、民航市场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这也是我们国家要发展大飞机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要带动整个工业、整个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举措。

        中国网:飞机发动机被称为航空之花,目前的核心技术也都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C919什么时候才能用上国产的发动机呢?

        吴光辉:我只能这么说,我们现在跟中国航发的商业发动机公司正在紧密地洽谈,我们也会跟他们签一些相应的协议。在整个C919项目规划里,我们目前采用的是 LEAP-1C发动机,应该说它是150座机最先进的发动机,同时我们也是这个发动机的先锋用户。这个发动机在我们确定采用以后,才得以发展,所以这是涉及最新技术的发动机。

        除此以外,还有一款中国的发动机,那就是长江1000。前不久长江1000也完成了总装下线,也进行了部件的试验,我所知道的是这么一个情况。我希望在未来C919能够装上中国的发动机,飞上蓝天。

        中国网:谢谢吴代表。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记者:佟静;摄影/摄像:王一辰;后期:董超;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吴光辉代表:以国产大飞机带动装备制造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