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代表: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创新文化建设很重要
 
时间:2018年3月20日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周玉

中国网: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强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作为“双一流”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是如何做的?就相关问题我们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

周代表您好!您能给我们谈一谈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发展的情况如何?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接受记者采访。(齐锐 摄)


周玉:中国的高等教育近些年来发展得非常快。

一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的实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因此,中国的大学在全世界的地位和知名度也随着我们国家的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提高,世界大学的任何一个排名系统,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中国大学的排位越来越靠前,越来越提高。我觉得这一点和我们国家的重视、投入,和高等院校自身的努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我国实力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提高密切相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中国逐渐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这一点大家都是非常振奋,也感到自豪的。

二是我们现在面对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党的十九大也提出,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也是进一步落实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时间。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核心要素。我们经常讲,强国先强人,强人先强心。所以,我们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责任。

那么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我觉得作为中国的大学,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首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第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第三,遵从教育规律。我觉得我们还有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非常好的传统,我们要继承、要发展,古为今用。借鉴国外先进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是洋为中用。我觉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到现在仍然适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当中的作用,我们深深感受到。办大学也是这样,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历史需要继承,需要前进,特别是大学的发展要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然后再不断地传承和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大学的功能有四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但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只有一项,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这四项功能不是并列的关系,人才培养是根本,其他各项都是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个根本而展开的,不是并列的,各自也不是游离的。所以,我们要始终牢牢地把握大学人才培养这样一个根本,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不光是技术创新,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有思想创新。所以,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遵照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首先要培养信念坚定、具有理想、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力量的时代新人。然后,我们要培养过硬的专业本领,其实也是我们过去所讲的“又红又专”。使命担当很重要,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始终贯穿着立德树人这样一个根本思想,始终贯穿着我们的人才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这样一个使命,不管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都始终知道身上肩负的使命和民族复兴大业。所以,担负着这样的使命进行教学人才培养,担负着这样的使命进行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无论是教和学的效果都会更好,劲头更足,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们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其实从强大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继承了前苏联在工程教育方面的很多特色和优势,也是欧洲大陆的工程教育特色,就是过程严格、基础厚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这个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过程严格是教学管理的特色。实际上我们人才培养和我们工厂车间加工产品也有相似之处。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每一道加工工艺的严格控制,它的成品率和最终的成才率才会高。所以,我们的主张是严进严出,重视过程控制,而不是所谓的宽进严出——我不否定宽进严出,不是堵在出口去挑废品。工厂的各道检验科都严格把关,每个零件加工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检验,过程中不合格的废品及时挑出去,及时加工和完善,而不是等到各个加工工艺都完了,到出口最后一道检验再检验废品,这个代价就是大的。所以,这一点我们的严过程就是过程控制,这一点是我们的特色。

最后一句求创新,其实我们是借鉴了欧美的高等教育当中——不光是高等教育,包括它的中学和小学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点我们确实是要借鉴欧美。因为其实每个人就像每一片树叶似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特点、长处、潜力、爱好都不一样。所以,教育体系要发挥每个人自己的潜能和特长,让他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经常讲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当然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克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的时候说的,我们都要有这些。

但是我觉得人无完人,要把每个人的特点、长处和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然后不同的人之间长处和特点之间,形成互补。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就能把一个大的工程做好,特别是哈工大,因为它的工程能力是很强的,说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质。

当然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经常这样讲,我说兴趣和责任心的关系要处理好。有兴趣不一定擅长,往往有时责任心胜于兴趣,但是我们经常讲兴趣胜于责任心。我认为这两者都有道理,我经常在开学典礼的时候讲我们这样的思想,包括在我们的学生座谈中讲。我说学校在人才培养的体系当中、学籍管理当中,我们要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长处,这叫个性培养、柔性化管理。但是我也经常讲,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的过程当中,还要强调事业心和责任感,因为一个人不是说就这一项工作适合你,就这一项感兴趣的工作我能做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一个人如果你有责任心、有责任感,你很多项工作都能做好。只要你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就能做好这个工作,否则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不深入,什么都蜻蜓点水,没有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品格和精神,我觉得对某一项工作有再大的兴趣也做不好。所以我就问这些同学:是你所有感兴趣的事情都应该做吗?我还问你一句话,你所有不感兴趣的事情都是不应该做的吗?答案不言而喻,不用答。所以,我说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是你能够耐着性子去做你不太感兴趣但是应该做的事情,而且还要把它做好,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非常好的一个员工、非常好的一个老师。所以,兴趣和责任心是辩证的关系,我们要处理好这样的关系。既要培养兴趣,把你感兴趣的事情做好,同时又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把你不太感兴趣但是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做精。

中国网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是如何做的呢? 

周玉:这一点我首先要强调一下,办大学是办特色。这句话是陈吉宁的一句话,他接清华校长时说的。我经常重复这句话,“大学不在大,而在学”。我非常认可这句话。后来我又加上了“学科不在全,而在精,在优在特”。培养人才也是这样。哈工大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非常好的传统,我们又有鲜明的特色。从学科发展来看,因为我们开始建校的时候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师,授工程师学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工科背景、传统和历史比较悠久,实力也比较雄厚。我们都知道,USnews有大学排名,大学排名有综合排名,还有分学科排名,大家都叫工科大学排名,实际上应该叫做工程最好的大学排名,best globe university for engineer。这个排名当中,我们最近一次排名是全球第六位,但是清华还排在我们的前面,清华的工学还是非常好的,我们前三次都保持在第七位,最近一次排第六位。这个数字并不重要,第六、第七还是第十的数字并不重要。我经常讲我们定量的数字,自己要定性使用。我们不要因为这个数字而沾沾自喜,但是我们自己要清楚自己的长项和优势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工科,我们的工学。它只是排了四个学科,后面连等都没有,第一个是航天工程,第二个是机械工程,第三个是Double E Energy Electricity,第四个是土木工程,恰恰这四个学科是哈工大历史悠久、实力很强的学科。我说了这四个学科之后,我就说要说人才培养的特色,其实和学科特色是一致的。

这个其实很自然,家长擅长什么,老师擅长什么,你的子女、学生就擅长什么。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的航天工程,包括卫星制造、机器人、信息、计算机、材料、土木工程、环境这些学科都非常强,我这里不一一点了,包括器械工程。所以,这样一来学生在这样一个强势学科的氛围熏陶下,自然它这方面的能力就强了。

举个例子,我们学校已经发射了七颗小卫星,七战七捷,这在中国的高校中还是做得非常好的。这七颗卫星当中有两颗是学生做的,他们设计、制作包括发射之后的管理和管控都是他们自己的。老师的科研项目是做卫星,老师的科研项目是做机器人,实验室的氛围就是这样,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自然也学会了做卫星和机器人。所以哈工大的小卫星和机器人,包括人工智能,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科技创新和竞赛,学生获奖的都非常多,所以自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强了,在这个环境和平台上熏陶出来的。这一点就是它的动手能力很强,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学科背景,还有饱满的科学任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我们有几个“相结合”,比如课堂课程学习和项目学习相结合,大学一年级入学就有项目学习,这个可能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同时上课,老师出题和学生自己出题,我们支持他做项目学习,他自己做一个小课题,开始可能很简单,但是到二三年级的时候再做的水平就逐渐在提高。其实我们不一定让他做出什么成果来,是对他一种能力的训练,不光是上课。

还有就是实践环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这是非常丰富的。另外,我们的学生早下实验室,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比如二年级三年级有的学生就可以下实验室了,跟着师兄师姐,跟着老师一起去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开始他了解的可能不多,能力也比较弱,但是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他就进入了角色。所以,我们要利用哈工大学科强、科研实力强、科研成果多这样一个科研的优势,来推进科研育人,让学生尽早地乘上科研的快车,来放大科学研究的实力和学科的强势,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说教学和科研有没有矛盾呢?也不能说没有,也有一些。因为我们大批教师特别是核心骨干教师都承担大量的国家科研任务,而且都是国家的重大项目。如何处理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时间冲突呢,我们又要求这些高水平的教师上讲台给学生讲课,所以,一是我们有一些灵活的措施,要保证这些高水平的人、科研成果丰富的人上讲台去给学生把最新的成果固化到课堂当中,固化到课程体系当中。二是我刚才说的,让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尽早进实验室,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搭上科研的快车,让科研的育人作用进一步彰显和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抵消了由于科研和教学的矛盾所带来的那些负面影响。所以,这方面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中国网:我们应该在哪方面努力来建成人才强国,请您谈谈您的思考和建议? 

周玉:还是强调创新文化的建设。上一次我就举了哈佛的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创办Facebook和微软的例子。我觉得创新文化很重要,创新的氛围很重要。所以,我们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贯穿着一种创新文化。我这个例子举的就是中国的家长和家庭教育,当然还有社会氛围和国家政策,是否宽容失败?中国的家长会不会允许我的子女在哈佛马上要拿到学位了,却不要了,去办公司,创新了,这是家庭文化和观念的不同。我觉得绝大多数家长是不会的,我估计学生一般也不会做出这个选择。但是,哈佛的创新文化教育就是这样,他认为这个学位不如我的创新值钱,他对这个学位和文凭的看重程度和对我这个创新成果实施的程度哪个更重要,我想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肯定认为创新更重要,我马上要把它实施、要把它产业化。所以,哈佛两个没有毕业,没有拿到学位的人,雇了MIT拿到学位的工程师去给他们打工。所以,哪个重要?创新思想更重要。当然还有创新技术的保障,你没有技术这个思想实现不了。所以,我想创新文化的建设很重要。

我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家长、家庭,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从我们这一代做起,我们要创新文化的教育,观念。因为你做什么事情,创新和风险、冒险是联系在一起的,创新程度越大有可能风险越高。所以说,社会上的政策法规和环境氛围要宽容失败,在整个社会要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宽容失败。

当然,这个创新文化我举个例子说,应该就像融入你的血液当中和刻在你骨子里的文化,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钱学森在加州理工时经常讲,加州理工的创新氛围,就是要求每个教师和学生,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事,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所以,整个加州理工的创新氛围是非常浓郁的,不断地求创新成果,来引领着这个世界的创新的潮流。不管是哪个世界大学排名,都把加州理工放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美国的《时代》杂志(Times)多次把加州理工排在第一,就是因为它的创新,它的规模其实很小。所以我们也要借鉴加州理工,但有些东西我们不能照搬,它的规模非常小,在校生只有2000余人,但我们要学习它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氛围,来营造我们的创新文化,使得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而不是说刻意地我要创新了,我觉得这个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整个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可以说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承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当然我们还有科学院创新团队也是非常强的。

中国的科技创新已经由跟跑逐渐到并跑,现在某些领域我们领跑的这样一个事态。所以,我们觉得非常好,现在我觉得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国的科技创新会越来越强,会发展的越来越快。我认为中华民族经过了百年的这样一个历程,我们经受了积贫积弱的历史,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奋进。我们现在走在强起来的征途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所以,我想中国的科技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一定能够大踏步前进,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记者:段冰;摄像/摄影:齐锐;后期:林凡凡;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周玉代表: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创新文化建设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