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来自浙江省制药行业的丁列明代表针对医药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课题提出多份建议。本期节目我们就中国新药创制等话题,邀请丁列明代表来谈谈他的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采访。(齐锐/摄影)
中国网:丁代表您好,您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人大代表。五年来我国各项改革事业快速推进,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步伐很大,与此相伴的也是您的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想请您谈谈您对此有何感受?您对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医药改革的进展有什么样的感受?
丁列明:第一,应该说这些年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包括医药创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支持政策也越来越好。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当时2002年回来的时候,我们的项目资助中国家层面的启动资金是20万到30万。现在我们好的项目,地方支持可以到500万到1000万,甚至上不封顶。像我们杭州最高可以拿到一个亿的支持,所以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不仅仅是项目支持,包括在行政审批,我们的产品怎么样走向市场,怎么样创新地驱动发展、创新地惠及民生等方面,我们配套的政策也是越来越好。
我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医药创新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也提了不少建议。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些年这些建议已经在逐步被采纳、被落实。特别是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我想这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两办联合发文,推动医药创新。这个最高文件出来以后,很多的配套政策逐步出来,我们也计算过,大概平均两天有一个政策出来。这让我们感到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包括医药创新政策上改革的力度(空前),所以我们也感到我们创新创业的春天来了。
我们回国后在医药创新方面取得了成绩,这也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取得的。客观上讲,我们国家在新药创制领域里,跟世界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差距大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包括我们原来的技术比较差,新药创制本身时间长、投入大,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很高。应该说我们的技术底蕴很差,这个差距不是一两年,可能是几十年。但这些年我们看到差距在缩小。2011年我们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应该说把这个差距缩小到十年以内。这些年我们医药创新的成果越来越多,我们也统计过,在“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大概有24个创新药在中国上市。这个数据是我们建国以来新药总数的5倍,成果是非常明显的。
这里就反映出一方面我们科技创新政策得到了非常好的落实,另外一方面也是中国的发展,给我们科技创新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这个条件包括我们现在的资金实力、巨大的市场空间,还有一些创新的平台。现在很多园区都有各种各样创新的平台,还有孵化园区、科创园区,甚至有未来科技城这些越来越高大的创新平台。在平台、市场还有资金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加入到双创行业里,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网:您所在公司在抗癌药研制上有什么进展呢?
丁列明:刚才讲到我们通过大概九年的努力,在2011年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这个药上市大概六年了,有15万到16万的晚期肺癌病人已经使用。因为靶向治疗疗效好、安全性好,治疗以后,他们的生活改善了,也延长了他们的寿命。现在行业里的专家也好,病人也好,对它的评价非常高。2015年我们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我们国家创新药里的第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样的创新应该说确确实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帮助,给病人带来了帮助,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带来极大的帮助。我们的企业在2016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的企业,这也证明创新驱动发展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我们现在也在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现在我们的研发队伍有200多人,包括20多个海归博士,还有5个国家级青年专家。现在正在研发的项目有20多项,都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其中7项已经进入临床研究了。大家也知道,新药研发的周期非常长,先要做动物试验,验证了以后,通过审批才能进入临床试验,我们7个项目已经在临床研究了。其中3个项目在做最后一期临床研究,就是三期临床研究,其中两个项目全球同步在做三期临床研究。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科技创新已经到了世界并跑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我们的医药产业也可以逐步走向国际,为这个产业的提升带来更大的帮助。当然我们还在搭建更大的平台,我们叫贝达梦工场,就是帮助更多的科学家,特别是海归博士在这里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中国网:这次您带来了几份关于医药问题的建议,其中有关于加强医药创新和配套体系建设的建议,您能跟我们详细说一说吗?
丁列明:一方面围绕去年发的纲领性文件,在落实细则方面怎么样再进一步完善,我也提了具体建议,包括行政审批环节、市场准入环节、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当然,创新企业可能在创新过程中,在资金上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怎么样在资本市场上帮助他们,怎么样在税收减免方面帮到他们,我也提了更详细的建议。
中国网:您这次也提出了运用医疗大数据推动药械监管能力提升的建议。当前大数据的运用是一个热点,但有关医药方面大数据的建设,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丁列明:应该说我们现在也是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了,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和满足的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个显著现象就是,一方面我们很多病人还用不上他们需要的药物,另外一方面,又有很多药物被滥用,很多医保费用没得到合理的控制,给国家财务带来很大的困难。这里面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做到合理用药?这里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用药的管理。我们已经进入这样一个时代了,可以做到这点,但事实上因为大数据汇总上的困难,还有很多信息孤岛。医院里都是数据互通的,但是医院之间是不通的,对国家来说,用药大数据的搜集还有困难。应该把这方面的工作往前推一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把用药数据集成,然后分析改进,合理用药。让老百姓用到他真正需要的药,让医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让真正有用的药物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控制那些所谓安全无效药物的市场利润。
中国网:抗癌药物的研制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您怎么理解健康中国呢?
丁列明:显然健康中国意味着让老百姓寿命更长,生活质量更好。这其中,第一,要以更好的产品去解决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问题。所以这里面我们必须开发更多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更高的性价比让更多的老百姓能用得起、用得上。这也是我们作为创新企业要承担的责任,同时我想也是我们的机会。因为这是一个很广阔的市场,而且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对老百姓民生的关心,我想健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第二,要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包括增加民生投入。这个投入是多方面的,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国家政策。我这次也非常高兴地看到,机构改革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健康的。我们这次专门成立了国家医疗保障局,把医疗保险、新农合跟职工保险合二为一进行统筹。我们也成立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筹医疗的管理以及健康政策的规划跟落实。以后我们有可能不单单强调治疗,而是会从预防的角度,对很多疾病进行早期干预,让我们老百姓通过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活得更长,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记者:段冰;摄影/摄像:齐锐;后期:林凡凡;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