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兰:抓住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机遇实现换道超车
 
时间:2018年4月28日

嘉宾: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徐晓兰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在正在召开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我们采访到了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她就如何加快推动信息领域和新技术突破,加快建设智慧社会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徐秘书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采访,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那么,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哪些呢?


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接受《中国访谈》专访

       徐晓兰:在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还是非常多的,一方面我们从中兴事件看到集成电路和操作系统这是基础性的,还有一些应用型,它的软件、智能终端和产业链等等方面,这都是我们核心技术,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领域非常宽泛。

       中国网: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和成绩?

       徐晓兰:我们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成绩显著,特别是改革开放这40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像电子信息制造业从2012年的8.5万亿,到2017年14多万亿,我们看到电子信息领域蓬勃发展态势;像软件业实现了50%到100%的增长,包括数字经济,特别是消费类数字经济这也是非常了不得的;像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等,它给我们带来的数字经济变化是显著的,我们占到了GDP的30%,而且数字经济也成为了各个国家从经济低谷开始慢慢回暖和提升的重要引擎。

       应该说电子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既是基础性的、战略性的、先导性的,同时也是未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

       中国网:下一步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呢?

       徐晓兰:我是觉得国家在电子信息领域,在芯片、集成电路、操作系统这种基础性的核心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能够实现自主可控。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换不来的,我们必须要自力更生。虽然之前我们在很多领域都是受制于人的,但是恰恰因为买不来换不来,我们的一些核心技术都实现了重大突破,例如我们的航天技术都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中兴事件上,很多网民都比较激动,我们集成电路历经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为什么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我们要全面地去看这个问题,国家集成电路领域在改革开放这40年还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以前在集成电路上根本没有设计能力,但是现在设计能力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在很多集成电路领域里,我们的设计能力都能实现了,或者说不仅仅在中低端,在中高端的芯片领域,我们的设计能力都能够实现自主可控。

       的确毋庸置疑,因为受制于工业基础、工艺等等方面的制肘,所以我们的流片生产很多都是外包或者是委托,可能这个环节,我们也是受制于人了。另外我们在核心技术的授权或者是在一些核心技术自主发明可控方面,还有一些空白和短板。

       另外一方面,通过中兴事件我们能看到一些颠覆性技术到来的可能,这恰恰给我们实现了换道超车的可能。以前比较多的还是在迭代式的发展,因为技术的发展,一代会比一代更先进,一代比一代更优良,后面的发展态势更多的是颠覆性技术来得更加迅猛。我们要向前看,有很多颠覆性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比如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变化,它很迅猛地变革了产业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同时它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电子信息领域也会是这样,比如我们提到的,以硅材料的芯片设计,它已经以最快最高的技术达到了7纳米,7纳米是不是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瓶颈,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如果到了7纳米,已经成为了不可逾越的瓶颈,我们在以硅材料的芯片设计方向可能就不是迭代了,它已经无法迭代了。

       这个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它的颠覆技术已然来临了,我们已经看到了颠覆技术的端倪,比如一些人工智能的芯片,它的分布式计算和要求功耗小、能力大、计算能力强,包括量的计算,这样一些颠覆技术出现以后,就可能把之前传统的芯片设计理念、生产模式、生产方式都颠覆掉了。

       我们在战略布局方面,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一方面要注重按照迭代式技术的发展路径在核心集成电路受制于人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要加大力度去攻克它,一步一步去赶超,这是一条路径,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去实施的。另外一条路径我们更要注重,就是颠覆技术已然来临了,它已经把之前迭代式的传统技术路线打破了,我们在颠覆性的机会面前是否做好了准备,如果我们做好了准备,我们就抓住了机遇。

       我们经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样,在颠覆技术来临以后,如果我们抓住了机会,也许传统的集成电路,现在看来是一个最大的短板,最大的困境,可能那个时候,都不存在了。

       纵观以前的发展历史,在CRT时代,我们在显示技术方面也是受制于人,当时就很希望在这个方面实现突围,后来也收购了一些相关国家的生产线,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LCD技术迅猛地到来。LCD颠覆了CRT的传统路线,这已经不是我们当初设想的样子,我们沿着CRT路线一步一步地迭代,一步一步的赶超,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实现超越,但是颠覆性技术来了以后,CRT已经成为了历史。

       在LCD技术时代来临时,我们抓住了机会,实现了换道超车。同样在集成电路领域,既要重视传统核心技术的迭代式发展路径,也要充分重视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让我们抓住这样的机遇,实现换道超车,所以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两种超车的方式同样要重视。

       中国网:就像刚才您所说的现在机会来了,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来抓住机遇呢?

       徐晓兰:一方面还是要深入地研究,因为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深入地研究,首先是要对技术的路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现在已经出现的技术发展的端倪,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这种论证对我们做决策是一个最重要的保障,因为充分的论证以后,我们才能够下决心做判断,缺什么补什么,哪块是新机遇,我们怎么抓住机遇搞新突破,这个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块。

       其次,我们还是要保持理性的审时度势的思维,因为理性是我们做出科学判断很重要的保障。现在大家看到中兴事件都比较激动。我们怎么样不受制于人,我们怎么样加大力度求突破,这是对的,同时也要看到怎么补,补哪儿,怎么布局,怎么去发力,这都需要我们用理性地、科学的态度去判断。    

       第三,我们要形成合力。我们看到以前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还是单点突破,串联式的、迭代式的发展路径。而从智能时代的来临,我们就看到它已经从单点到面,从串联到并联,从一种单点的单兵作战的影响已经变成群体的智能的突破。从它的特征变化我们看到群体技术的突围怎么形成合力。

       一方面是技术群体化,还有产业组织方式的群体化,最重要的是政府治理或者政府管理和产业布局的合力,这样我们才能够举合力来突破受制于人的技术和产业,最重要的是以前都是一个企业跟一个企业的对决,以后看到的将是产业链跟产业链的对决。

       在智能手机时代,像谷歌已经形成了它的产业链控局。比如它在安卓操作系统的开元时,大家都觉得以后来临的一定是开元时代,但是它却从开元建立了生态,这个生态把体系化给建立起来了,我是觉得以后体系化的作战模式可能更加地具有竞争力。我们以前都是单点技术或者单点产业或者单个企业去跟国外进行竞争,以后怎么保证我们的创新链、产业链、体系化发展,来跟国外相关的产业进行抗衡,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这也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发力的。

       最后一个发力的是开元和开放,这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我们看到智能手机时代,像安卓系统的开元化,已经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在人工智能时代,围绕着人工智能开元和开放平台,已然是一个趋势,我们怎么在自主可控的开元平台上抓住机会,来促进不同的产业和应用,既能扩大就业机会,同时又能带来新动能,最重要的是实现在智能时代生态建设的自主可控,这对国家安全、对国家发展,对我们方方面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接受《中国访谈》专访

       中国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智慧社会的概念,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智慧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呢?

       徐晓兰:很多人在问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比较早地研究智慧社会,当时叫智能社会。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到信息社会,下一步将迈入到智能社会,所以我们在2016年就成立了智能社会研究所,后来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建设,跟一系列的强国战略是一块提出来的。我们也在十九大之后,向社会发布了对智慧社会的理解。 

       当然智慧社会的外延和内涵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去丰富。智慧社会论坛的召开也请到了各个方面的科学家,还有一些社会学的研究专家,还有来自产业界的。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共同来探讨智慧社会深刻的内涵,智慧社会已然来临了。

       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群体性技术整体的突围,必然会带我们迈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化时代一定会跟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我们认为智慧社会必然是下一个发展的方向。

       这次论坛也是在探讨智慧社会的特征是什么,它的标志是什么。比如它的技术标志是什么,基础设施标志是什么,它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标志是什么,整个社会治理又是什么样的模式,包括文化等等五六个方面,都会成为智慧社会的标志性方向。 

       特别是我们也谈到是否做好了迈向智慧社会的准备,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科技变革带来的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它对于社会的变革还不是来得那么迅猛,但是互联网信息社会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社会已经带来了很多变化。到了智能社会,这种变化更加地迅猛,更加地巨大,我们一定要提前布局,提前研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中国网:在建设智慧社会的具体路径上,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徐晓兰:它们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数字化,没有信息化,没有网络化,没有数字化,就不可能实现智能化,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深度的融合和关联。同样,信息化是基础,总书记在数字中国峰会贺信里提到信息化驱动现代化,现代化带来新动能,新动能促进新发展,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由此,我们看到信息化是基础。

       在前阶段调研过程中,我们以制造业为例,去了很多制造业企业,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重要战略布局也是实现制造强国重要战略的驱动。在企业调研中,很多企业提到虽然很想一下就迈入到智能制造,但是他们信息化水平还不够,基础没有打牢。要实现智能制造,首先数据资源在哪儿?还不要提大数据,因为它的工业数据资源都很欠缺,这个工业数据资源从哪里来,要从信息化基础来做,要先把信息化基础打牢,没有工业信息化的基础,没有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你就不可能有工业大数据,没有工业大数据,就不可能迈入到智能制造。

       在一步一步迭代式发展过程中,有的企业会跨越式发展,比如通过加大投入,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并举的情况下,快速地实现数据化,数字化,从而迈向智能化,但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它是不可能实现或者说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比较大的挑战,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先打牢基础。最重要的是有一些小企业,它的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为带动的,反倒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或者颠覆性的发展,这应该与数字中国建设、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都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网:智慧社会像您刚才所说的那样内涵丰富,覆盖面非常广,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对如何建设好智慧社会,您有怎样的建议?

       徐晓兰:因为智慧社会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来的,虽然我们有一年多的研究基础,但还是要深入研究。就我们国家来说,也要对智慧社会的外延、内涵、发展特征、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要深入地研究,只有有了深入的研究,我们才会有更科学的着力点,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要围绕智慧社会的发展主要特征,来布局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因为只有这几个链能够发挥合力,才能促进智慧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以智能科技带来的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革,通过创新、产业、资本,形成合力,促进我们抓住新一轮智能科技的战略机遇。

       第三个,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生产力已经发生了变化,包括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看到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人、物和信息空间三维的关系。特别是它的生产力已经从原来科技的物理特征变成了数字特征。我们要紧跟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如果没有奠定好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基础,我们是不可能实现智慧社会的。

       另外一方面,因为智慧社会它的涵盖面非常地广,涉及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地研究,人民群众的需求会发生很多变化,所以我们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方向路径进一步了解,进一步地进行研究。

       最后一个,智慧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它是多元治理,比如说既有政府,也有机构,还可能有社会大众的参与。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怎么让老百姓感受到智慧社会带带来的变化,这都是我们要着力布局和研究的。

       中国网:谢谢徐秘书长,感谢您接受《中国访谈》的专访。

本期人员——责编:段冰;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  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段冰;主持:佟静;摄像:王一辰 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