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风解读李克强访日:一次新时代的破冰之旅
 
时间:2018年5月15日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季风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日起赴日本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李克强总理任期内首次访日,也是中国总理时隔8年再度访日,标志着中日高层交流和互访的恢复,也被视为中日关系破冰的重要信号。如何评价此次访问的成果和影响,以及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中国访谈栏目就此对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资深专家张季风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张季风研究员在日本所所在的“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东院内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杨佳 摄)

中国网:此次访日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任内首次访日,也是中国总理时隔8年再度访日。从公开的报道来看,此次访日的行程安排非常丰富,您认为主要的看点有哪些呢?

张季风:首先,像你刚才提到的,这次李总理访日是中国总理时隔8年再次访日,同时也是李总理任期以来第一次访日,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是一次新时代的破冰之旅。对中日关系来说,从政治层面来看,因为你打破了坚冰,以后的航船,什么样的船都容易走过去,坚冰要不破,以后什么样的船过都很困难。关于政治这方面的意义,其实专家们都非常清楚,咱们媒体谈得也很清楚。因为中日在世界上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或者是进入正常化,对于世界和平和地区和平,以及对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单从经济方面来看,因为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日本主要的投资伙伴,同时日本在国别上看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中日之间在经贸的各个领域的合作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础。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或者说中日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对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以及对世界经济的这种正向影响肯定都是非常大的。

从看点来说,其实我更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看点。这次在政治意义上非常重大,同时又是非常务实的访问。因为这次访问期间,中日之间据说要签订十个政府间的协议和备忘录,我想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中日经贸合作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些协定当中,其实我特别关注的就是中日在加强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就是中日之间在第三方市场发展合作的这样一个备忘录,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协议。同时,可能媒体也已经提到了,这次中日之间还要开拓金融领域的合作,也就是说日元和人民币的货币合作,直接交易。还有中国对日本开放合格境外投资者的这样一个合作,大概的金额是2000亿元的额度。我觉得这种合作意味着中日双边的经贸合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网:5月9日举行的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结束后,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宣言。从宣言内容以及其他成果来看,有哪些重要的东西,传达出什么样的信号?也就是说未来中日韩尤其是中日之间将出现哪些方面的合作呢?

张季风:我觉得这次李总理访日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恢复已经中断了很长时间的中日韩首脑会谈这样一个重要的机制。这次中日韩领导人的联合声明,我看了一下内容,非常的丰富,我只能简单说。首先是从政治方面来看,中方日方非常赞赏朝韩两国和解,特别是《板门店宣言》,非常赞赏朝韩两国走向和解,带来半岛的无核化,这是非常清楚的。另外,今后三方也要共同努力,为朝鲜半岛的和平继续做出贡献。我想这是从政治层面来看的。

从经济层面看,内容更多了。我想这里面首先比较重要的地方,比如说涉及到中日韩自贸协定和RCEP谈判的加速,这次三方已经达成了共识。同时在具体的一些领域,比如旅游这个产业,一定要实现在2020年三国旅游人数突破3000万的这样一个具体指标;同时提到了三国要加强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加强电商的合作。我想这都是未来中日韩三边的一些非常具体的合作项目。因为这个内容非常多,我仅提出以上这几个我觉得比较打眼的。

中国网:长期以来,中日经济互补性强,但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日贸易合作一度面临停滞甚至下滑,也有部分日企退出了中国。很多人都想知道两国经贸交流与合作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您能否把中日两国的经济情况做一个对比,来看看相互间哪些不如对方?哪些领域是竞争的?哪些是互补的?两国经济界应该进行怎样的合作?

张季风: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大,要分几个层次。首先看中日双边的经贸合作,这一块如果和中日政治关系相比,如果说我们的政治关系是一波三折风风雨雨,那么可以说经贸合作基本上是风调雨顺健康发展的。

为什么这么说?从具体我们合作的这些内容来看,其实中日经贸合作,我把它归纳为四大支柱。

第一就是双边的贸易,第二是双边的相互投资,第三是中日之间在财政和金融领域的合作,第四是区域合作。

从这四个大的领域来看,首先看经贸关系,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的当年,我们仅有十亿美元贸易额,到2011年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过了3200亿,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从1979年开始对华进行投资,到最高峰的时候曾经达到过73亿美元,这是2012年。此后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下降,那么现在也基本上维持到30多亿美元左右。另外财政和金融方面的合作,首先是中国购买大量日本的国债,同时日方也承诺购买中国的国债,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日方购买人民币的国债没有实现,但是我们在区域合作这块其实也是在积极地一步步地推进。

所以,从总体的四个大的方面来看,我觉得都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也确实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你刚才提到了2012年中日之间由于日本政府搞的“购岛”闹剧导致中日关系的恶化,也对经贸合作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从2012年到2016年,中日贸易是连续5年负增长,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2013年到2016年连续4年负增长。当然这个下降经济方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中国经济的减速、世界经济的恢复比较缓慢,都有关系。但是受双边政治关系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是很清楚的,也正是在这期间,正好是中国经济处于一个转型的过程当中,日本的一些企业也是为了提升产业结构,或者绝大部分是因为市场的原因而离开了中国,向东南亚或者是比中国人工费更低的这些地区转移了。我想这种转移至少到目前来看还是在正常的范围。不管怎么说,这5年来还是有所下降的。

随着中日关系逐渐转好,到2017年形势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中日双边贸易又恢复到了3000亿的水平,比上年增长了10.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扭转了长期负增长的局面,到2017年当年是32.7亿美元,增长了5.1%,也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进展。

在金融和财政领域的这个合作,应该说进展不大,所以,通过李总理这次访日,刚才我提到了在金融合作的这两个协议签订以后,可能会促进金融领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其他的一些区域的合作肯定也会有所促进。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日双边的经贸合作中,怎么去看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或者今后会怎样发展,我想中日经贸合作长期以来之所以和政治关系不太一样,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是风调雨顺的,基本上还是健康发展的,为什么取得这样的结果呢?其中就有中日经贸自身的几个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中日经贸合作的互惠性。第二,中日经贸合作的互补性。第三,是它的多样性。

这几个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使得中日两国的这种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的依存度逐渐在提高。那么正是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推动之下,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才得以正常、健康地发展。

今后这种对中日经贸关系我们怎么预测,我想还是看这几点。第一,看它的互惠性,互惠性我觉得不用说,两边进行这种经济往来肯定都是相互获利,都是互惠的。

第二,互补性。我觉得现在国内很多媒体,包括很多人认为日本现在的制造业已经衰退了,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中国学习它的地方了。这些议论也有对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不够全面。我个人的观点,从总体来看,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两个基本的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的。我们既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肯定会有很大差距的。中日之间主要的差距在于核心技术,比如说现在美国就想通过芯片和核心技术来要挟中国,中国恰恰在这方面是有短板的。而日本因为它是发达国家,它在整个全球产业链条、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当中是在上游,中国处于中下游,这就决定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互补性会长期存在。

既然长期存在,以后发展的空间会更宽的。另外经济学上有一个微笑曲线,研发这块中国还处于弱势,而日本强于中国。在微笑曲线的最后一端,就是售后这块,技术服务,我们也处于弱势,日本处于强势,但这两端恰恰是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一块。中国只是在加工这块占优势,所以中日之间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互补性还是很强的,甚至在相当多的领域我们都有互补性。既然存在互补性,那么今后我们的合作领域会更宽,今后应该说中日经贸合作的这种前景我还是很看好的。中日之间所谓的竞争和合作这块,其实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竞争是自然的,我们反对的是恶性竞争和恶意竞争。所以,今后中日双边的经贸合作我想应该提倡竞争,但是尽量避免恶性竞争,避免恶意竞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中国网:李克强总理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中提出一个新概念——“中日韩+X”模式,请您解释一下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张季风研究员谈当前的中日关系。(杨佳 摄)

张季风:李总理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见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我想首先中日韩+X,或者中日韩+1,这种模式是非常好的创意。因为中日之间开发第三方市场,已经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看,除了中日韩自身的这种合作之外,我们共同去开发第四方市场,实际就能够取得1+1+1+1>4的4赢效果或者多赢效果。这个随便举个例子都可以,比如中日韩在蒙古开发能源,开发煤炭资源,开发风能资源等等,对我们三方很有利,当然对蒙古也有利。这种例子太多太多了。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意义。

还有一种意义是我自己想的,不一定对。如果中日韩加上朝鲜,这种合作的话我觉得就更有意义了。它的政治意义,刚才我已经说了那么多了,光是中日韩之间,我们这种合作对于区域和平,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中日韩加上对朝鲜的这种合作的话,那我们可能就能使半岛的无核化、半岛的这种长久和平变为现实,对促进整个东北亚的区域合作和东亚区域合作,包括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有进步的意义。

同时,我也在设想,如果中日韩能够和朝鲜进行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这种长效的合作的话,我们从东京到北京的这种高速铁路就可以建设出来了。因为从东京到日本的九州地区现有的高速铁路,从九州地区再穿过对马岛,再到韩国釜山这段路很近,我们通过现在中国的这种高铁技术包括日本的高铁技术,再加上韩国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我觉得技术上已经不是什么问题。所以如果能有一条从东京到福冈,然后到釜山、汉城、平壤、新义州、丹东,进入中国境内和北京连上,我们就直接可以让欧洲班列直达东京了,以后我们再去东京就不用坐飞机了,可以坐高铁过去了。我觉得要是这种中日韩朝的政治上的长久合作和这种经济合作能实现的话,其实除了高铁以外——我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朝鲜其他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空间是相当大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中国网:众所周知,日本人对“一带一路”倡议一度抱有怀疑态度,直到去年才有所改变。此次李克强总理访日,对日本更积极对待“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可以进行怎样的合作呢?

张季风:实际日本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或者现在叫做“一带一路”建设,对它的认知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我们中国刚刚提出“一带一路”的时候,日本先是不解,甚至是责难,甚至到了最后是讽刺。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逐渐开始认识到它是一次机会。特别是2017年5月份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二阶俊博干事长参加这个会议以后,以他为转折点,应该说日本从政府层面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出现了一个拐点,从此以后开始出现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是有条件的参加,积极地研究这样的一个过程。

这个变化过程应该说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美国因素影响、国际因素影响、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开始提出以后,我们做得风生水起,让更多的日本人特别是企业看到了机遇,看到了商机,所以他不愿意放弃这次机会,愿意搭这次顺风车,这是一个基本的改变的过程。正是有这样一个大的基础,才导致这次李总理访日期间中日签订了《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

之所以签订这样一个备忘录,应该是前面有很多铺垫的。签订了这样一个备忘录以后,说明我们双边政府是认可的,通过企业的努力去开发第三方市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李总理这次访日确实对日本的民众、日本企业包括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的看法继续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

中国网: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表示,中日韩应加快中日韩自贸区(FTA)谈判进程,推动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已经进行了13轮,一直停滞不前,此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见是否会带来FTA的一个突破呢?

张季风:我觉得中日韩FTA或者中日韩自贸谈判的问题,从正式的谈判(到现在),刚才你提到已经进行了13轮了,我个人认为好多技术性的问题,好多这些贸易方面的问题,应该说都是有的。但是最后为什么还没成?主要是政治决断的问题,就是在政治上,我们能否下最后的决心?这里面其实政治层面还有一个就是美国因素,还有一个是说你在此前,比如说中日双边2012年以来,我们始终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日韩之间也是因为历史问题、“慰安妇”的问题而比较紧张。中韩之间因为萨德的问题也比较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国领导人要做出一个决断,我觉得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现在的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来看,这次李总理的访问对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网:说到RCEP就不能不说TPP,日本原来的打算是建立TPP,把中国排除在外,当然就对RCEP不积极了。但不料美国退出了,TPP就变成了CPTPP。这样的形势下,日本是否还会对RCEP感兴趣?今后会怎样处理RCEP与CPTPP之间的关系呢?

张季风:其实这么多的经济合作机制和自贸区的合作机制,以前王毅外长还没有做国务委员的时候,他曾经在一个记者招待会提到了——我特别赞赏他的那句话,他说,我们中国对于CPTPP也好,RCEP也好,中日韩FTA也好,甚至包括印太战略也好,只要你对全球经济有促进作用,只要你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作用,那我们都是支持的,我们都是乐见其成的。我觉得我们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开放的思路、开放的思想,如果有这样一个开放的思想,其实刚才你提到的这些问题就好解释了。

比如说关于TPP的问题,最初应该说除了经济上的含义以外,它也绝对是有对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围堵的这样一个含义的。但是由于美国的退出,使得TPP本身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后来以日本为主导搞出的CPTPP,或者叫做TPP11和原来的性质不是很一样。其一是由于美国退出,导致它的整个的体量大大减小,差不多削减一半;第二个就是它的标准也大大降低。日本就是为了要建成这个,是为了签订协议而签订的协议,所以和过去的性质不太一样。

它把这个做成以后,那么和RCEP又是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它俩不能对立起来,也不要对立起来。因为它们都是存在于世界当中的经济合作机制,应该说太平洋足够大,印度洋也足够大,完全容得下这么多的国家这么多的发展。所以,日本在推动CPTPP的同时也会去积极推动RCEP的。为什么呢?因为咱们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的声明当中已经明确提出来了,三国要为加速RCEP的谈判做出努力。所以,它还是要积极推动的。

中国网:在今年3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日记者时,用“小阳春”来形容当时的中日关系,还表示要防止“倒春寒”。要知道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并没有本质的变化,还经常要配合美国的需要做一些小动作。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样防止倒春寒呢?

张季风:我想要防止“倒春寒”,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日方应该恪守“四个政治文件”,就是中日双方首先要建立起政治互信,因为政治互信它就成为政治关系的基础,而有这样的基础以后,我们再加强各种经济合作,就有保障。如果双方真的都能够严格地恪守“四个政治文件”,我想中日经贸关系在市场规律的指引下,肯定会向健康的方向去发展的。如果中日经贸关系再有一个大的发展,比如说从现在的3000亿美元扩大到3500亿。扩大到3500亿,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现在美国给我们提出的500亿产品需要征税的这块,我们基本上把它覆盖了。我们通过贸易转移的做法,基本上就可以把中美之间的损失通过中日贸易的扩大弥补掉了。我觉得如果有这样的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也会对政治关系起到压箱石和助推器的作用。

中国网: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吴婧;摄像/后期:王一辰;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吴婧;摄像/后期:王一辰;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