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回首我国各个领域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领域绝对称得上独树一帜,这离不开数千万在各自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医疗工作者。他们被赋予职责、使命和尊重,却也背负着质疑、危险和挑战。40年来,岁月更迭,医术精进,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他们都时刻坚守对生命的敬畏,用平凡之躯承担起生死之重。本期节目,让我们带您走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刘骞,听他讲述一名医生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刘骞 摄影:杨佳
刘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保健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师分会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中国网:刘医生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访谈》采访。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疗领域的变化,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可能就是医疗器械的科技化。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螺旋CT和磁共振等等,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你有哪些感触呢?
刘骞:应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病人进入到手术室当中,他躺的手术床,包括病人在麻醉期间,他用的麻醉机,他的心电监护设备,包括手术室当中的空气的层流的这种设施(都发生了变化)。跟我最直接相关的,目前我们的手术已经进入到人和机器设备相结合的一种操作。
中国网:是指什么样的状态?
刘骞:我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个电影,美国大片《阿凡达》,就是目前这种传感技术已经应用到手术当中。手术者不需要换衣服,只要戴上这个传感器,我的手指动一下的话,这个机械臂就动一下,就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给病人来完成手术的操作。而且这个动作非常的精准,比我们人手的动作还要稳定,还要准确。这个目前就是我们现在广为应用的一种手术系统,也叫“达芬奇”。
中国网:改革开放40年,也是医学科技飞速发展的40年。四十年来,医疗服务体系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医疗资源尤其是硬件资源快速增长。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医疗在基础研究、诊断工具和药物研发方面的新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创造出无创影像技术,改善了诊断的技术手段。基因技术、干细胞、靶向治疗、微波技术、电磁诊断等创新性技术的不断涌现,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不断颠覆以往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不断开拓新的治疗领域。
刘骞: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促成了经济上的发展,经济实力上的腾飞,使我们有能力去开发、去购买一些最新的仪器设备。同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医学界和世界现在完全是融为一体,互相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频繁,各种不同途径、不同层面的交流,让我们能知道能了解到国际上一些最先进的技术,而及时去赶上这个潮流。
中国网: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但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在提升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值也是越来越高的。对于这个您有没有一些感触?
刘骞:经济的发展给中国人的健康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比如经济实力增强以后,人们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去做疾病的预防,包括各种体检、各种筛查,也包括饮食结构,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白质脂肪的摄入越来越多的话,会引起某些肿瘤的变化。因为我是搞肿瘤专业的,对这方面比较敏感。比如经济水平低的时候,我们有一些肿瘤是高发的,而西方国家这些肿瘤是低发的。目前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提高,越来越倾向于和世界同步。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而且我是一名肿瘤外科医生,如果原来我最关注的事情是把病人的肿瘤切除掉,把(病人)的生存期延长,让他有一个接近于自然寿命的远期生存,那是我最关注的。那么目前我的关注点已经不局限于在这儿了,我希望他在一个远期生存的前提下,同时要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活质量,要有一个接近于正常人、或者完全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水平、生活内容,有正常的社交,有正常的活动,他同样出去旅游,他要享受到正常人所能享受到一切乐趣。是目前我认为共同的一大转变。简单的说,不但要生存,要活着,而是要幸福的活着,有高质量的生活。
中国网:1978年,中国人均寿命只有68岁,2017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人均寿命已经提升至76.7岁,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人口质量良好的发展态势,反应了我国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关注健康安全,也对新时代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网:肿瘤医生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面对的病人可能更多的是病情比较严重、病危的病人,这对于肿瘤医生的职责提出了哪些要求?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刘骞:目前中国人的肿瘤问题已经上升到威胁中国人健康的第一病因。肿瘤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往往涉及到人的生命的延续问题。
因此,作为一个肿瘤外科的医生,我们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要永远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因为你所做的每一个诊断,你为病人所设计的每一个综合治疗,你手术当中的每一个操作,甚至于病人的围手术期,乃至于他出院回家了以后,一个细节就可以决定整个治疗的成败。或者再说得明确一点,就可以直接决定病人的生存时间。
因此,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医生必须时刻坚持对病人生命的敬畏。这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够疏忽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中国网:像您刚才这种体会,随着您从医时间的延伸,从最初到现在会有一个变化吗?
刘骞:应该说,随着我工作时间延长的话,对这一点的感受是越来越深刻了。我记得一个著名的国外的学者提到过,一个医生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是病人的鲜血和病人家属的眼泪。他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在一个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当中,你总是从经验比较少、没有经验,逐渐变成经验非常丰富、技艺非常高超的医生。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一些判断上的失误,或者是操作上的不当,而这些失误和不当又会造成一些相应的后果。所以,我们从上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前辈就会教诲我们,你越努力,你这一段积累经验的过程就会越短暂。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你,让病人所付出的代价就越轻微。所以,从我们读书的时候开始,大家一直都有这种意识,我们一定要去努力,包括临床经验的积累,要从别人的身上,别的病例身上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我一定要把这些所有的坎坷和挫折都走一遍,那样病人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有一位医学大家叫张孝骞,他有一句名言“作为一个医生,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句话目前在很多其它领域里边广为流传,实际上最开始就起于协和医院张孝骞教授的一个心得体会。他在给他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讲,他说作为一个医生,永远要像站在悬崖边上一样去做决定,因为你走错了一步,就有可能让病人陷入到这个深渊当中去。
图为正在做手术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刘骞及其团队 摄影:杨佳
中国网: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学习,经过这40年的发展,我们和西方差距越来越小,结合您的工作,请您谈一下您对差距的感受,这40年发展的前后,我们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发生哪些变化?
刘骞: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医学水平,我指的主要是所谓的西医和世界先进水平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从诊断到治疗,从良性疾病到恶性疾病,从常见病到罕见病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医学的发展往往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落后往往代表着科技的落后,而科技落后直接决定了医学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往往都是单向的选派一些最优秀的人才出国去学习。
中国网:单向一个学习的过程。
刘骞:对,去做访问学者。在国外学到一些先进的技术,回国以后再做推广,往往是这种模式。但是目前随着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众多的医学领域里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上比较好的一个水平。当然中国有中国的一些问题,就是中国的地域过于广阔,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可能和世界先进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一些医学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大量的病例给医生的临床实践、临床科研体验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比如我所在这个科室结直肠癌,去年我们的手术例数是2500台。在很多国家,他们能达到当年超过一百台的中心屈指可数,一只手就能数过。
我们目前有经济上的这种支撑,有科技的支撑,还有病例数的积累,医生非常勤奋的工作。所以说,达到目前这种局面,很多医学领域当中处于世界先进的水平,甚至是领先水平,一点也不奇怪。
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刘骞 摄影:杨佳
中国网:2017年《The Lancet》公布了一项研究,调研数据发现,77%的医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24.6%的医生工作时长曾超过80小时。医生除了门诊和手术之外,还要花很多时间写病历和论文。而接诊和手术的时间都十分不固定,因此吃饭的时间也随之无法固定。调研数据显示,仅有16.6%的医生认为自己可以规律饮食,选择经常无法规律用餐的医生有32.8%。
中国网: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我们上学开始可能就比其他专业的时间要长一些,到最后真正成为一名医生又是一个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刘骞:你说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今天还算过这个事情,如果我们从小学开始算,到现在为止加上规培,如果很顺利的话,从上小学到成为一名医生,至少要经过25年的学习,甚至更长。在国外也是这样,就是他本科毕业以后才会转入医学院的学习。
为什么这样?因为人体是一个最精密的机器,人的生命也是最重要。我们说你从事的行业涉及到人命关天,我们经常说在你来治疗和接触病人之前,你要进行足够的学习和积累,这也是一个必然的情况。
当然学医是非常枯燥。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历过就是一边在做解剖的时候,从尸体里爬出来的蛆虫顺着我们的手往上爬,包括女同学,大家还是特别认真来做这个学习。爬到一定部位的时候才能把它掸走。因为大家都非常认真,非常专注。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今天做不好解剖的学习,未来在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可能就要让病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整个的医学学习过程当中的话,这种严谨、这种枯燥都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不是一年两年,我们说学医学的本科是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规培两年。十几年的过程当中,你要一如既往的坚持,所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说要成为一名医生,确实需要付出。可能你的同学,你的中学同学在别的领域里边已经小有成就了,你在这里还是一名实习医生。这是你必须所面对的一个局面。
中国网:在您的标准中,一个优秀医生应该是如何养成的?我们知道您可以说是在一个相对年轻的年纪取得了很多成就,那有没有一些经验,或者您个人的一些感触?分享一下。
刘骞: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敢说优秀的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
中国网:这是最基本的一点要求。
刘骞:现在医生的专科化越来越高了。比如说目前我所在的科室叫结直肠外科,我处理只针对于一个结直肠发生的肿瘤,应该说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这包括我每天的手术,一年完成几百台的手术,一个门诊有几十个病人都是结直肠肿瘤的病人,确实很枯燥,也很乏味,但是你绝对不能因为这种单调枯燥乏味而变得麻木不仁。因为每一个病人和每一个病人都是不一样的,病情都是有细微的差别,你必须时刻全神贯注专注于你的工作当中。
因为我刚才说了,你的任何一点小的疏漏。一个小的偷懒,一个没有去做到最好,往往会让病人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生命。所以我觉得医生的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换句话说,他的这种责任感至关重要。没有这种超强的责任感,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甚至连合格的医生也成为不了。
其次,我刚才说了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这么长时间枯燥乏味的一种学习记忆,大量的需要你去背下来记住的东西,如果耐不住寂寞,没有一种比较顽强的意志力的话,是不容易坚持下来。
第三,医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目前我几年以前就是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但是对于医学书籍文献的阅读,一些新技术的学习交流,无时无刻(都在继续),没有一个停止的可能。因为医学这个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所以你必须时刻保持着一个学习的心态。一年或者几个月,有的时候甚至更短时间内,你没有去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没有去了解这方面前沿进展,就可能被落下。这一点绝对不是夸张。
还有一点,我需要强调的。在医生这个领域里,尤其是外科医生,没有优秀的个体,只有优秀的团队。整个手术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护士的配合,麻醉师的配合,需要整个手术团队之间互相的协作。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甚至一名优秀医生,必须要有一个团队协作的精神。大家一起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去治疗。
我经常跟别人说,我说有的工作,某些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比如说投资就是要利益最大化,就是赚更多的钱来衡量。医生不是这样,当然养家糊口也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但是他只是工作给他所带来的一个方面,医生的工作和付出,更重要的就是挽救病人于危难之中,让他转危为安。不单纯是一个病人,是把一个家庭从一个非正常的状态当中解救出来,让他再回归到社会当中去。这种成就感我觉得是其他工作所不能带给你的,所以我们从来也没有再动摇过。
中国网:可以说这也是医生最值得人们尊重的地方,您从大学时树立起那份初心,也一直坚持到现在。
刘骞:是这样的,一直不忘初心。
中国网:谢谢刘医生。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佟静 摄像:王一辰、 刘凯 摄影:杨佳 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