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突破思维定势是实现创新的关键
 
时间:2018年8月29日

嘉宾: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在此次论坛上,《中国访谈》特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科幻小说家、电影《星际穿越》制片人基普•索恩先生来与我们分享他的创新理念,以及诺奖背后的故事。

       中国网:索恩先生您好。据我所知,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还是天文学家,电影制片人,科幻小说家。那么您是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可以在进行科研的同时还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基普•索恩:合理安排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你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事实上,我并不擅长于此,但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我需要同时进行的工作并不太多。对我而言,为了更加高效地投入到项目当中,做计算或者写文章,我需要大块的时间。我没有办法在几小时之内完成,我通常需要几天,最好是几周专注于一项工作。所以我必须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确保自己可以有一段时间,至少几天来专注于一项工作。我尽量只做一项工作,但这通常不太可能。因此,这也是我日后努力的方向。举个例子,我刚刚结束了一段隐居生活,我在俄勒冈州海边的家中住了一个月左右。我原本计划写两篇文章,但没能完成。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干扰。我很沮丧,所以正在计划再空出一个月时间来完成之前未完成的任务。但是,外界的干扰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中国网:所以,专注力十分重要。

       基普•索恩:没错,专注力非常重要。很多人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做许多事情。但我不行,这可能是性格使然。

      中国网:据我所知,您所研究的领域,例如引力波、黑洞、时间旅行等,都是比较深奥和生僻的领域,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那么,您是如何与这些领域结缘的呢?

      基普•索恩:我13岁的时候在书店看到一本很有名的书籍,是关于相对论的。书的作者是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乔治•伽莫夫。我看了那本书后立刻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现在我也在尝试着为年轻人做同样的事情。编写了《黑洞与时间弯曲》,拍摄了《星际穿越》,来激发年轻人对于这个领域的热爱。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想要了解黑洞等领域并不困难。诚然,如果想要深入研究,需要学习高等数学。但的确有不少学习过高数的年轻人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

       中国网: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创新。我知道您也是一位大学教授,所以,当您在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家时,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呢?因为创新不仅对于科研人员很重要,对于普通人也同样重要。

       基普•索恩: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和我的同事们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是我们也不知道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十分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本身就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他们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后期再去培养是很难的。但也并非无计可施。我常常劝导我的学生不要只专注于当前的工作,也应当学习与其相关的知识。这样,他们就可以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中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是创新的灵感所在。举个例子,我的一些学生主要研究相对论和引力波,他们同时也学习工程方面的相关课程,包括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一位叫威廉姆•伯克的年轻人让我印象很深。他发现了工程流体力学方面的一些技术也可以用于解决相对论和引力波的一些基础问题,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领域联系到了一起。这正是因为他不仅专注于自己的课题,还常常与工程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从而学习到了其中重要的知识。所以,实现创新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广泛涉猎,摆脱思维的束缚,从而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中国网:据我所知,这不是您第一次来中国。基普•索恩:是的,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去年12月来过一次。中国网:您能感觉得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变化吗?

       基普•索恩:我的两次中国之行间隔几个月,变化还没有那么明显。但我有一个感触,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来我所执教的加州理工大学学习物理。70年代曾有一位,多数是在80年代至90年代,一直到2000年初,中国留学生都希望能在学成之后留在美国,因为他们觉得在中国没有发展的机会。但是现在多数中国留学生都会选择学成后回国,因为中国现在有很多机会。这是我能感受到的有关中国的变化。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白璐;摄像/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白璐;摄像/ 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