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五个定位支撑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愿景
 
时间:2019年2月22日

嘉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研究员 王福强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中国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意味着什么?这一份近期规划到2022年、远期规划到2035年的重大规划纲要,给粤港澳地区、给整个中国、给全国的普通百姓又将带来什么呢?中国网《中国访谈》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产业规划部部长王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研究员王福强。(杨佳 摄)

中国网:王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三大著名湾区: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那我国要建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个什么概念?与其他三大湾区相比,我们要建成的湾区有哪些同与不同?

王福强:如果从一个最直观的比较来看,世界三大湾区各有特点,比如纽约湾区可以当成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可以当成科技湾区,东京湾区可以当成制造业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既有金融的特点,又有科技的特点,所以我们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湾区。

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之前,我们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为了开展这一基础研究工作,我们特别去世界三大著名湾区考察,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简约概括为“一极五化”:一极,都是本国经济重要增长极;五化,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创新发展集群化、产业协作化、要素流动自由化、营商环境包容化。

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也会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这“五化”,推动这“五化”,相当于我们把“五化”的实现做成了规划纲要的重点内容。我们对照《规划纲要》可以发现,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建设一个国际科技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二项重点任务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三是产业方面的,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第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第五是优质生活圈方面的。可以看出,我们推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路径、重点,与三大湾区是有共通性的。

我们的愿景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形成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湾区和三大湾区都承担了共同的使命,但我们的湾区和三大湾区相比得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刚才所说的,从湾区产业生态来说是综合性生态,从湾区承担的历史使命来说,它又是多层次的历史使命,不仅有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有社会层面的功能,而且有制度现代化方面的功能。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愿景更丰富、更立体、更多元。

中国网:中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给出的定位有五个,您怎么理解这五个定位?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强:这五个定位是经过内部反复讨论、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大湾区现有的基础、发展趋势、国际环境,充分体现历史性、前瞻性、持续性的角度所形成的。这五个定位是从五个不同的方面、五个不同的功能角度入手的。

首先,我们要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首要愿景。

其次,我们要建设一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这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别于其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在国家有三个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叫做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它的特点是在原始创新上,在创新链的前端;上海叫做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它的特点是注重全球影响力,整合国际国内高端科创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我们大湾区的国际科创中心,重点是在协同,叫做协同创新,是在创新链的后端,这里有很多的科技成果可以迅速转化。所以,三个创新中心各有特点、各有优势。

第三个定位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我们理解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区。如果说海南是国家重大战略保障支撑区的话,我们理解粤港澳大湾区也会承担这样的功能,也会承担这样的使命。从某种程度来说,大湾区的基础更好。我们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基色是蓝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色也是蓝色的,在中国从浅蓝走向深蓝,推行海洋战略的当下,大湾区应该会走在前列。

怎么建设一个蓝色的大湾区支撑“一带一路”呢?应该是从协同方面入手。因为我们不仅要重视陆域的大湾区的建设,也要重视海域的大湾区建设。海域大湾区建设要联手港澳,形成海洋协同发展区。因为我们对照一下规划纲要的文本,就会发现在海洋经济这块提出来两个城市,一个是深圳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个是香港。香港在海洋经济基础研究领域有优势,那么香港的海域很小,需要转化、需要空间,这就需要深圳、香港包括珠海协同提供海域空间载体,像万山群岛是否可以做成海洋协同发展区,支撑蓝色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这是第三个定位。

第四个定位是内地与港澳的深度合作区。我们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的首要制度使命就是要深度解决港澳问题,港澳长期发展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可以看香港回归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很大的缺点。像存在“港独”、存在社会撕裂这些表面现象,当然背后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的问题,是青年人看不到出路的问题,是他们的住房压力大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就需要依托内地的空间、内地的机会,为港澳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包括物理空间、产业空间。物理空间就是吸引港澳居民来内地生产、生活,创业、就业。我们可以放开房地产市场和就业市场,通过资质互认、标准对接、民生合作创造一种趋同港澳的制度环境,让他们愿意来,来了以后留得下。这是关于第四个定位。

第五个定位是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要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汇聚建设大湾区的国内洪流。粤港澳三地民众的关注点是什么呢?他们首先关注经济发展吗?对内地来说可能是这样,但对港澳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可持续发展、绿色转型,更关注如何建设一个生态湾区、绿色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当然这些也是内地民众所关注的。有效地凝聚共识就需要找到大家共同的关切,而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就是大家共同的关切。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是基础设施服务、园区建设、产品技术,这是比较传统的形态。但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了这个程度,我们是否可以提供一种更高的供给品——生产生活的模式?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就是一个生活模式,是否可以在大湾区的平台上打造一个美丽的样板,推广适用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这都是一些战略考量。

从传承上来说,第一个定位是综合性的愿景,第二个定位是重要的、首要的建设任务。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于创新,除了科技创新之外,我们理解还有制度创新。第三个 “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的定位,很大程度上是开放的角度,怎样形成一个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里,大湾区有什么担当,是从这个角度定位的。第四个定位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这是从深度解决港澳问题,推动港澳深度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维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角度入手的。第五个定位也是一项重点建设任务。如果这么梳理的话,可以说五个功能给出五个定位,五项任务给了五个定位,它们的联系是内在的、有机的,它们共同支撑了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愿景,共同支撑了打造一个世界级经济平台的期许。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段冰;摄像:王一辰;后期:刘凯;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段冰;摄像:王一辰;后期:刘凯;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